1引 言
日用陶瓷的生產過程中經常會出現(xiàn)多種缺陷,但是對于杯類產品來說,把手開裂是最為常見的一種。一般來說,把裂2~3%的數(shù)量還屬于正常范疇,但是我公司曾出現(xiàn)一次高達20~30%的把裂情況,筆者就此展開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2原因分析
2.1 從造型方面進行分析
杯把與杯身的相符程度有著很大的關系。由于此次把裂涉及的杯類產品并不是一個品種,這個原因基本上可以排除,但是基于技術上的嚴謹性,我們還是進行了認真仔細的對比,結果發(fā)現(xiàn)所有的杯把和杯身基本上吻合,這個原因可以排除。
2.2 從粘接方面進行分析
杯把對于杯身來說,主要依靠泥漿進行粘接,經過仔細檢查把裂位置的具體表象,結果發(fā)現(xiàn)把裂處已經把杯身帶出一塊,說明粘把漿應該沒有問題,這個原因也可以排除。
2.3 從燒成收縮方面進行分析
由于杯把和杯身分別采用不同的成形方法(杯把是注漿成形,杯身是磙壓成形),是不是因為燒成時兩者的收縮不一致而造成的杯把開裂呢?根據表象,筆者認為這應該是主要原因,具體分析如下:
2.3.1從燒成瓷化程度來看
同樣的燒成溫度下杯身還有一定的吸水率(吸水率為2.45%),而杯把則已經完全瓷化(吸水率為0.16%),這說明兩者的瓷化溫度并不一致。
2.3.2 從兩者的配方進行對比(表1)
2.3.3 原料的化學成分(表2)
2.3.4杯身坯料的化學成分(表3)
2.3.5杯把泥漿的化學成分
通過表3與表4化學成分進行對比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杯身和杯把不但燒成溫度有差別,而且燒成收縮也不一致,接著進一步進行了杯把杯身分離試燒實驗,結果也與原先我們的分析一致。有鑒于此,筆者決定對杯把泥漿的配方進行調整,經過幾次調整,杯把把裂的情況有所好轉,但是生產不過十天又出現(xiàn)反復,一直沒有得到根治。因此,筆者就大膽進行新的嘗試:用杯身泥進行化漿注杯把的試驗(行內人稱之為:原泥化漿)。
筆者進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想要搞清楚兩個參數(shù):就是每公斤泥加多少水和多少解凝劑才能夠達到注漿的要求,并且必須在20~30min內凝固,達到粘接要求。
3試驗過程及結果
3.1 解凝劑的選擇(純堿、水玻璃、腐殖酸鈉等)
由于原來用球磨機磨漿時用的是純堿,加入量為0.6~0.9%,按說應該優(yōu)先選擇純堿,但是在生產中發(fā)現(xiàn)加入純堿的泥漿中偶爾會出現(xiàn)出堿現(xiàn)象,而且漿的懸浮性較差,基于以上原因,筆者決定選擇另一種解凝劑——水玻璃。
3.2 化漿設備的選擇
根據本次試驗的要求,制模型使用的打漿機成了筆者做小型試驗的主要設備。
3.3 加水比例
根據注漿泥漿的含水率(33~35%)要求,計算出每公斤泥需要加水0.50~0.54kg。
3.4 解凝劑的加入量
經過多次試驗,得出每千克泥的解凝劑加入量應該在6~9克之間,這時化出的泥漿完全達到了試驗的預期效果。
3.5 粘接試驗結果
經過半成品粘接和燒成,我們試驗的杯子沒有一個把裂的情況出現(xiàn)。
3.6 擴大試驗范圍
我們利用廢棄的泥漿池,自制了打漿葉,進行了全面的試驗,結果非常理想,進而把該工藝應用到生產之中。
4結 論
通過原泥化漿,解決了同步收縮的問題,有效地控制了杯把把裂缺陷的產生,同時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公司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