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僧人像
出自山南貢嘎縣甲日鄉(xiāng)達布扎倉寺,該寺又名“朗饒達布達他倉”薩迦派寺院,(據《衛(wèi)藏道場圣跡錄》)。此壁畫繪于寺內大經堂右側壁上,為一薩迦上師的兩持肋之一。形象生動寫實,神態(tài)平和安詳,。僧衣如行云流水般飄逸靈動,并在其上用金粉繪制花紋,反映了作者在繪制此像時傾注的極大的宗教熱情及高超的繪畫技藝。繪畫風格屬18世紀藏傳佛教青孜派的風格。相比于同為青孜派風格的日喀則白居寺,夏魯寺的壁畫藝術,了一份內地中原漢地畫風。
五子嬉戲圖
出自山南洛扎縣色鄉(xiāng)的色喀古托寺,繪于“大經堂”的三樓小經堂內。色喀古托寺是噶舉派的祖寺,約建于十一世紀。此壁畫約繪于清末民初,不論是風格,還是內容,人物造型都受漢地畫風影響極大,或極有可能是內地畫匠所繪。畫面中的大紅壽桃,下角的嬉戲的童子,則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繪畫常見的題材并多見于民間年畫。據寺中僧人介紹,此經堂由于在“文革”的時候被征用做糧庫,所以這壁畫完好保存到現(xiàn)在。在這遙遠的邊境地區(qū),在這千年古剎里,也有內地畫匠的足跡,這是漢藏文化互相交流交融的一個歷史見證,壁畫彌足珍貴。
西藏壁畫分布在寺廟、府第、宮殿、民宅、驛站、旅店等地方的墻壁上。而寺院則為壁畫聚集之所,在每一個或大或小,或赫赫有名,或默默無聞的西藏寺院里,無論是那種教派, 墻壁壁畫都會是你視覺的一個極大的亮點。如果把這些壁畫一幅幅的排列起來,那確實是延綿不斷、絢麗多姿、色彩繽紛的美麗畫廊。
這兩幅壁畫都來自西藏山南地區(qū),雖同屬山南地區(qū),但卻風格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