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豆是高足器物,大多有蓋,也可無蓋無耳,多為陶質,有少數(shù)為青銅或木、竹質,一般用來盛肉做的食物?!对姟ご笱拧ど瘛罚骸皡n盛于豆,于豆于登?!泵珎鳎骸澳驹欢?,瓦曰登。豆,薦葅醢也。”博物館中的傳世銅豆,有的高四五寸,有的高八九寸,多數(shù)還鑄有精美的花紋或莊重的銘文。豆有像盤一樣的“腹”,可供把持的“?!?,作為底部的“鐙”。
“豆”是通假字,通“斗”?!吨芏Y·考工記·梓人》:“一獻而三酬,則一豆矣?!编嵭ⅲ骸岸巩敒槎贰!标懙旅麽屛模骸岸?,依注作斗,舊音注亦多口反。”《禮記·鄉(xiāng)飲酒義》記載,古時鄉(xiāng)間飲酒,年齡六十歲者三豆,七十歲者四豆,八十歲者五豆,九十歲者六豆。年事越高,享用的豆就越多。
豆在古代也用作裝酒肉的祭器?!豆騻鳌せ腹哪辍罚骸耙辉桓啥?。”何休注:“豆,祭器名,狀如鐙?!薄妒酚洝窌罚骸昂咉薅怪贫任恼?,禮之器也?!?/p>
唐張昭《漢宗廟樂舞辭》:“薦豆奉觴親玉幾,配天合祖耀璿樞?!彼侮懹巍恫駪咽宓钤菏啦侍谩吩姡骸氨倍窞橛x山作豆,鳳竹鸞絲太中壽?!边@里的“豆”可以理解為盛食物的容器?!抖Y記》“觴酒豆食”的“豆”是用豆盛的意思?!妒酚洝?、《論語》“俎豆之事”之中的“豆”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之事”就引申為崇奉的意思?!犊脊び洝匪^“食一豆肉,飲一豆酒”,前“豆”是食器,后“豆”是酒器。
《儀禮·士喪禮》:“稻米一豆實于筐?!编嵭ⅲ骸岸?,四升?!薄蹲髠鳌ふ压辍酚涊d齊國有四種量器:“齊舊四量,豆、區(qū)、釜、鐘。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則鐘?!倍沽惺孜?,四升為一豆,四豆為一區(qū),四區(qū)為一釜,十釜則為一鐘。近代出土的齊國陶文,屢見“王豆”“公豆”,說明這些豆是歷史上的標準量器,是公用的。又由此引申,豆還是一種重量單位。漢劉向《說苑·辨物》:“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為一斤?!笨梢娛欠至亢茌p的一個單位,并不常用。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黥》:“房孺復妻崔氏,性忌,左右婢不得濃妝高髻,月給胭脂一豆,粉一錢?!绷邌葜畼O。
我們現(xiàn)在所指的地里種的各種“豆”,原來不叫“豆”,而叫“尗”。把尗撿起來,就是“叔’;加上草字頭,便是典籍里通用的“菽”?!对娊洝ご笱拧ど瘛罚骸八囍筝摹?。毛傳:“荏菽,戎菽也?!编嵭{:“戎菽,大豆也?!薄蹲髠鳌こ晒四辍罚骸安荒鼙孑柠湣?,《淮南子·地形訓》:“其地宜菽”。菽指的是今天吃的豆類,一說為大豆,一說為胡豆、豌豆。菽與豆的古音本相近,后來漸漸通用,大概到秦漢之際,“豆”就開始用做豆類的總稱了。如《戰(zhàn)國策·韓策一》:“韓地險惡山居,五谷所生,非麥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薄岸癸堔礁本褪且远诡悶轱?,以藿根為羹湯。漢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箕?!彼^種一頃豆就是種一百畝豆類作物。
《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一回:“太太取了十個金豆,三十個銀豆,遞與童奶奶道:‘這是宮里的,你拿到家里玩去?!边@是用金銀做成的像豆一樣的東西?,F(xiàn)代比較常用的意義還有從豆類植物引申來的象征義“微小”,如荊浩《畫山水賦》:“丈山尺樹,寸馬豆人”,這是將體積微小的對象比喻為小小的豆子。
作者: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重慶)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