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戈雷雪夫出生在離莫斯科東北方向190公里處的弗拉基米爾市。他于1980年畢業(yè)于莫斯科國立師范學院線條藝術系,后在莫斯科國立蘇里科夫美術學院薩拉霍夫創(chuàng)作研究室研究生班繼續(xù)深造,師從著名繪畫大師薩拉霍夫;從2003年開始在莫斯科國立蘇里科夫美術學院寫生藝術系任教,現(xiàn)為俄羅斯美術家創(chuàng)作協(xié)會會員和國際美術家聯(lián)合會會員。戈雷雪夫繼承了俄羅斯前輩藝術大師的自然寫實風俗畫的傳統(tǒng)藝術手法。他在2000年,根據(jù)自己家鄉(xiāng)蘇茲達利小鎮(zhèn)(又譯蘇茲達里,離弗拉基米爾市30公里)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創(chuàng)作了布面油畫《蘇茲達利的秋天》。作者在作品中將故鄉(xiāng)風光渲染得詩意盎然,描寫了俄羅斯田園恬靜而優(yōu)美的景色,表達了對故鄉(xiāng)大自然的懷念和對人類生命力量的崇高禮贊。
《蘇茲達利的秋天》筆法自然樸實,畫面色彩濃郁,有著強烈的鄉(xiāng)土生活氣息。戈雷雪夫深愛著生養(yǎng)他的故土。畫面上金黃色的田野漫溢出俄羅斯大地的醉人芳香和勞動者面臨豐收的喜悅心情。畫家筆觸精致純熟,追求自然美的人文主義情懷,在觀眾面前呈現(xiàn)出一幅俄羅斯世紀田園詩篇——那“是人類的黃金時代,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理想的生動體現(xiàn)?!盵1]
充滿幻想的秋天一向是畫家描繪的對象。戈雷雪夫運用瀟灑穩(wěn)健的筆觸和繪畫技巧,將俄羅斯的秋天畫得既色彩自然,又富有美妙想象。畫面以大面積的金黃色為主調展開,暖調子的鋪墊既嚴謹,又用筆細膩,高度概括地描繪了俄羅斯古城中一座有著九百余年歷史的田野小鎮(zhèn)蘇茲達利的清靜淡雅與和諧柔美。畫家筆下的蘇茲達利小鎮(zhèn),有許多潔白美麗的古老教堂聳立天際,大片的樹林,大片的麥地,一條穿鎮(zhèn)而過的緩流小河,高天的蔚藍色中飄浮著串聯(lián)的大朵白云,遍地的野花盛開在金色的田地上。濕地里棲息著大量的鳥兒,田野中有牛馬在自由自在徜徉。這就是鮮活的俄羅斯鄉(xiāng)村風情,這就是戈雷雪夫給觀眾講述的如夢如詩、如醉如癡的古鎮(zhèn)童話。
《蘇茲達利的秋天》引導人們去觀賞與探索大自然和俄羅斯古鎮(zhèn)的靈魂深處。畫家用抒懷的筆調,研究自然的生成和內涵,畫出一片金黃色的秋天景色,給人帶來超乎自然的迷人的靈氣和生命的內在力量。畫中給出的“藝術家的作品并不只是其主觀想像的產物,也不是空洞的幻象;它是事物的真正本質,亦即事物的內在必然和規(guī)律的表現(xiàn)……由于在那個超越的領域中,自然與創(chuàng)造一致”[2]的生活情景。你看那透明的藍天像一塊藍色的水晶,白云愜意地舒卷著和金色的樹葉相映……畫面的每個部分都隱藏著詩意,充溢著大自然的生命力量。金碧輝煌的大樹冠密集而優(yōu)雅地覆蓋在潔白的教堂上,令人感到大自然的豪壯雄放,氣象宏闊。
畫家滿懷酷愛故土的深情,在描寫大自然的親切和寧靜中,欣然張揚著生命的高潔和旺盛,揭示了人類歷史永恒的主題。其簡潔的構圖與深刻的內涵相結合,讓人覺得故鄉(xiāng)的親切和秋天的美好。畫家讓故鄉(xiāng)的每一處角落都充滿了詩情美意。陽光穿過湛藍天空上飄蕩的朵朵白云,照耀在寧靜的小溪上;廣袤的田野上是麥浪耀眼的金黃。遠近的古樸教堂都浸染在秋天的橘色中,高處的樹葉似蝴蝶在飛舞,草地也像鋪上了橙黃的地毯。畫家的筆觸注重色彩細致的分析和融合,并緊緊捕捉住自然季節(jié)的特殊美感,使整幅畫面有一種歡快的氛圍,充滿了歲月眷戀及自然與歷史的和諧。畫家把他感受、理解到的大自然之美及對大自然永恒力量的稱贊和對故土深深的厚愛融為一體,用分明的層次與清晰的走筆宣揚著心中的激情。
羅丹說:“藝術就是情感。”[3]在戈雷雪夫眼里,草木有情,自然有靈,人只是古老小鎮(zhèn)自然的一部分。畫家心里疊現(xiàn)的永遠是故鄉(xiāng)的田野、白樺林、小河、牲口圈、黑麥田……正如20世紀俄羅斯現(xiàn)代詩人葉賽寧在《挨肩坐下》詩中說:“在我久別的家鄉(xiāng),樹林、草坪兒正在開放,在城市苦惱的掌聲里,我好像已經瀕臨死亡。為了心的平靜、安寧,我常把夏天和花園思忖……”畫家筆下靜謐而又充滿詩意的故鄉(xiāng),是人與自然的默契,是人與擁有金色歷史的滄桑古鎮(zhèn)的對話。它讓人們感知了蘇茲達利自然的靈性,鮮明地表現(xiàn)了俄羅斯當代畫家對生命的頌歌與自然的膜拜。
二
畫家對美的理解,就如同他所選擇的創(chuàng)作生活一樣。戈雷雪夫的《蘇茲達利的秋天》所透溢出的正是他兒時起就執(zhí)著探尋的大自然的性靈之美與永恒之美。席勒在《秀美與尊嚴》一詩里說:“前進的人感激地帶著藝術,/向蒼穹振奮起遒勁的翅膀,/從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就跳出一個嶄新的美的人間天堂?!备昀籽┓蚓褪窃诿利?、寧靜的故鄉(xiāng)古鎮(zhèn)的大自然的懷抱中找回到自己的真實的。畫家很好地繼承了19世紀俄國風景畫大師列維坦在《金色的秋天》中,描寫金色秋天里誘人的白樺樹和寶石一般透明的溪水的技法,發(fā)揚了俄羅斯繪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畫家筆下的“自然界充滿了生活的力量和美,他在其中找到了精神寄托……用畫筆親切入微地把俄羅斯自然描繪得使人感到具有生命的脈搏?!盵4]戈雷雪夫徜徉在蘇茲達利金秋時,不僅找到了自己的靈魂,更是找到了可依憑的故鄉(xiāng)古鎮(zhèn)近千年的歷史生命力量。畫家把秋日看成是神圣的上帝,是天堂,是寄托著無限希望和信仰的季節(jié)。讀《蘇茲達利的秋天》,使我們仿佛聽到古老教堂鐘聲在金色中敲響。漫天的黃葉,給人的不是凄美的憂傷,竟是艷美的壯麗。畫家闡釋出的大自然是慈善的,是人類歷史發(fā)展及賴以生存的家園。
《蘇茲達利的秋天》那金黃的畫卷倒映著大自然的明媚與和諧,述說著這明媚和諧中的耐人尋味的哲理:那就是真正的美是短暫的,因而要善于捕捉與把握。誠如俄羅斯詩人丘特切夫所說:俄羅斯的秋日“把半個天空抱在懷里,隨后便在高天渺無蹤影。啊,這絢麗多姿的幻影,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歡欣!它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瞬息,抓住它吧,莫要猶豫不定!”[5]正因為認識到秋天自然美在歷史長河中的瞬間性,戈雷雪夫在畫中傾盡功力,用古鎮(zhèn)瞬間的生活姿態(tài)來形象地描繪它的美,展示它的美,從而形成其繪畫藝術的一個顯著特點——使瞬間的自然形態(tài)凝聚成永恒的主題。戈雷雪夫對蘇茲達利的金色秋天的描寫既樸實簡練,又不粉飾求纖,感情真摯是他的藝術靈魂。作者對古鎮(zhèn)的記憶和激情在作品中得以完美整合,通過天空、大地、農人及土地上生物、建筑物的和諧共處,去讓人體悟到自然、歷史與人的親近。
秋天是大自然豐收色調的真實展現(xiàn);秋天是果實世界的金色光彩?!短K茲達利的秋天》表現(xiàn)自然,表現(xiàn)自然美,提示人們自然本身的美的豐富和廣博的內涵,值得去重視、欣賞、關愛與保護。戈雷雪夫筆下的秋天色彩斑斕,充滿魅力。這是一種秋天的果實對遠去的春天深長的感激。每個秋實的汁液里都包含著春天的雨露;每片通紅的秋葉里都隱藏著春天的歷史,讓讀者從這部作品中感受到秋日對春風的懷念和禮敬。作品還表現(xiàn)農民渴望秋天,渴望豐收的勞動喜悅。作者的心愿無疑是讓田野充滿收獲,使大地散發(fā)麥香,讓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回報,領悟自然的博大慷慨,以至于讓人心中產生一種對永恒的大自然與悠久的人文歷史的虔誠敬畏及嚴肅思考。這是《蘇茲達利的秋天》的壯美畫面帶來的藝術效果的最動人之處。
戈雷雪夫始終恪守著自己的藝術理想,長時間里一直靜靜地躲在自己的心靈里作畫。大自然是人類之母,亦是人類精神產品——藝術之母。俄羅斯故鄉(xiāng)的自然風光成就了作者。他從俄羅斯近千年歷史的古鎮(zhèn)秋日里吸取營養(yǎng),激發(fā)靈感,發(fā)展藝術創(chuàng)作。畫家在崇尚自然美的同時,將理想美與歷史真實美高度統(tǒng)一起來,從而創(chuàng)作出這幅以寧靜和諧撼人心靈的偉大作品。
注釋:
[1]任光宣:《俄羅斯藝術史》,北京大學出版2000年版,第223頁。
[2](德)卡西勒著,顧偉銘譯:《啟蒙哲學》,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2頁。
[3](法)羅丹著,沈琪譯,吳作人校:《羅丹藝術論》,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年版,第3頁。
[4]奚靜之:《俄羅斯美術十六講》,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頁。
[5](俄)丘特切夫著,朱憲生譯:《丘特切夫詩全集》,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406頁。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俄語系(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