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廉吏,總嚴(yán)于律己,常感政績不顯,負(fù)國負(fù)民,于是留下許多自愧詩。今讀之,能受到啟發(fā),獲得鑒益。
唐代韋應(yīng)物曾任江州刺史、蘇州刺史等職,為官清廉,關(guān)心民疾。他《寄李儋元錫》中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吹睫r(nóng)民辛勤耕耘,生活困苦,他說:“方慚不耨者,祿食出閭里?!边@與作威作福,欺壓百姓的貪官惡吏形成鮮明對比。后人贊之曰:“凡居官者,廉潔已難稱難能,韋則因邑有流亡,應(yīng)得之俸錢亦覺得有愧,非特謙吏,且藹然仁人之心也?!?/p>
唐代白居易先后任過杭州刺史、蘇州刺史等地方官。他了解民情,深知“嗷嗷萬族中,唯民最辛苦”。他在任陜西周至縣尉時,目睹農(nóng)民冒酷暑割麥的辛苦情景,想起他們交稅后所剩無幾的悲苦生活,賦《觀刈麥》詩抒其疚情:“……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另一首詩說:“有祿肥妻子,無恩及吏民。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詩人愛民之情溢于言表,自愧之心躍然紙上。那時的為官者能有此識此情,實屬難能可貴。
宋代蘇軾先后在杭州、潁州、儋州等地任職。他為政廉明,嚴(yán)于律己,關(guān)心百姓,體恤民苦。他看到農(nóng)民頂風(fēng)冒雨辛苦勞作,念及其缺吃少穿的困苦生活,深為感慨,賦詩抒情:“自慚祿位者,曾不事農(nóng)作。飽食無所勞,何殊衛(wèi)人鶴!”他還在另一首詩里說:“永愧此幫人,其刺在肌膚”。詩人見民苦、思己責(zé)、生自愧,因憂國憂民而可貴可敬。
清道光年間,湖南善化人蔡信芳任陜西蒲城知縣,清正廉潔,頗有政聲,離任之日,民眾攔道挽留。他目睹此景,賦詩相贈:“罷郡輕舟回江南,不帶秦川一寸棉。回看群黎終有愧,長亭一別心暗然?!焙我浴坝欣ⅰ??詩中未說,大概是覺得為民做得不夠,愧于受此厚愛吧!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xué)文學(xué)院(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