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昌熾(1847-1917年),江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鞠裳、頌魯,號緣督,晚號緣督廬主人。其書室名甚多,如:緣督廬、五百經(jīng)幢館、邠州石室。2007年是葉昌熾編著《藏書紀事詩》出版110周年的紀念日,也是他去世90周年的紀念日。著名藏書家倫明在其《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中這樣評價清末學者葉昌熾:“買書難遇盲書賈,管教仍然老教官。蕓香濃處多吾輩,廣覓同心敘古歡”。葉老先生從正史方志、筆記文集和目錄藏書志中輯錄了大量歷史上藏書家的活動資料,集中展示了739位藏書家的藏書成就及其文化、學術(shù)貢獻,成為中國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恫貢o事詩》是中國藏書史研究的開山之作。該書開創(chuàng)的“紀事詩體藏書家傳”的體例,素有“書林之掌故,藏家之詩史”之譽。
一、《藏書紀事詩》成書原因
葉昌熾從27歲開始,先后接觸到若干著名藏書家的收藏以后,就立志著手編集藏書家資料。他拜訪當時有名的藏書家,每日閱覽宋元舊版,敘錄其書目、版本以及收藏源流。這使他慨嘆于歷代藏書家畢生節(jié)衣縮食、致力藏書,但在身后往往“遺書星散”、“名姓翳如”,于是決心征文考獻“人為一傳”,致力于搜集“藏家故實”。
葉昌熾多年在蘇州、廣州和北京三地廣搜資料,掌握了極其豐富的私家藏書史資料。當他著手編集時,卻因條理不易,難以做到“人為一傳”,于是改照《南宋雜事詩》和《金源紀事詩》的體例,“各為一詩,條舉事實,詳注其下”。1890年8月17日,《藏書紀事詩》形成初稿,編成六卷。1897年,葉昌熾的同鄉(xiāng)友人江標在長沙編著出版《藏書紀事詩》六卷,即《靈鶼閣叢書》本。但其“引書繁芿,舉例躊駁”,“亥豕之訛亦多沿而未削”,葉昌熾不甚滿意。1909年,葉昌熾遂開始校定,自刻于家,經(jīng)過增刪詩傳、補加詩注、酌增案語、改寫絕句和調(diào)整次序后終于刻成我國藏書史上這部拓荒之作——《藏書紀事詩》七卷本。葉氏自言此書“發(fā)隱闡幽,足為羽陵宛委之功臣”。
二、《藏書紀事詩》的特點
1. 體裁的獨創(chuàng)性
《藏書紀事詩》以私家藏書史料為題材,先為七言絕句一首,敘述某人的藏書特征,下系人名,或系字號、謚號等。正文基本為引文,必要時加上按語,其典范格式為“領以絕句,綴以事跡,必要時殿以案語”。每篇詩下所列藏書家,少則一人,多則八九人,為后人研究中國古代藏書家及藏書史等,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和清晰的線索。正史有傳者,以史為次序編排;有科第者,以釋褐先后為次;無者,參同時人序跋、贈答而參稽互訂之。采集史料,自正史、方志、筆記、詩文集,至墓志銘、書目題跋等,非常廣泛。該書通過征引大量文獻,較為全面地勾勒了每位藏書家的生平、藏書特點、書齋名、藏書印、藏書目錄及代表作,幾乎相當于一部藏書家的傳記辭典,是我國第一部比較集中地記錄藏書家書齋名、藏書印的工具書。
2. 內(nèi)容的廣泛性
為幾位女性藏書家立傳。書中記載了宋代李清照助其夫趙明誠收藏金石書畫,清代姚畹真助其夫張蓉鏡收藏善本書諸事。這些女性為古文獻的流傳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為一批名不見經(jīng)傳的書商立傳。《藏書紀事詩》載,清代陶正祥、錢聽默等人皆是書商。他們識簿錄,精鑒別,每遇典籍,便必辯其真?zhèn)危汉稳撕文晔詹?、何地裝訂及其版本源流。
為書業(yè)工匠立傳?!恫貢o事詩》中,共為書業(yè)工匠二十人立傳:既有歷史上首次做活板的“布衣”畢昇;又有“少貧以賣書為業(yè)”,后為修《四庫全書》貢獻了力量的書賈陶正祥;此外裝修工匠胡貿(mào)、錢半巖等也有事跡可查。這些人是我國古代出版事業(yè)中有代表性的科技人才和技術(shù)工人,是古籍流傳的中堅力量。
三、《藏書紀事詩》的價值及影響
1. 《藏書紀事詩》的價值
《藏書紀事詩》保存了大量私家藏書制度,如藏書保管、建筑規(guī)制、借鈔刊刻等方面的文獻。關(guān)于藏書遺產(chǎn)的傳承,該書介紹了藏書家既有向朝廷請求明令保護的,也有以“書不在世業(yè)例、子孫才者許就讀”的家訓為律規(guī)等等。關(guān)于著名的天一閣藏書樓的建筑規(guī)制,該書指出乾隆時收藏《四庫全書》的七閣曾予仿造。諸如此類,對后人了解私家藏書的歷史面貌幫助甚大。
該書打破“述而不作”的古老編纂方式,于有關(guān)資料后,時出案語,對資料進行了補充、考證;對存疑待解之處,也予注明或獨抒己見。而葉氏之評論,則是案語中重要的內(nèi)容,對讀者利用資料帶來便利。讀者還可以從中了解葉氏的治學、收藏等多種情況及學術(shù)水平。
《藏書紀事詩》通過文獻反映了地方藏書的史實和風氣。如著名的江蘇常熟地區(qū),為元代以來藏書家輩出的地方,清代修地方志為“藏書家”單獨列傳,為全國所未有;卷七就介紹了常熟私家藏書的歷史概略。近人李謗在分析藏書家歷史同治學之間的關(guān)系時指出:“治???、目錄之學者,不能不仰資于版本,版本之學者,則藏書家之歷史有不可不知者?!弊x者可以體會到藏書活動同版本、目錄、??敝T學之間的關(guān)系,認識到歷代藏書家對發(fā)展我國學術(shù)文化所作出的貢獻。
2. 《藏書紀事詩》的影響
《藏書紀事詩》問世以后,對學術(shù)界影響甚大。繼之而起的就有倫明撰寫的《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凡錄紀事詩155首,共收錄藏書家150人。王謇則撰有《續(xù)補藏書紀事詩》,凡錄紀事詩125首,傳藏書家132人。徐信符亦編著有《廣東藏書紀事詩》,凡錄紀事詩61首,傳明以來藏書家50余人。此外還有吳則虞《續(xù)藏書紀事詩》、吳晗的《江浙藏書家史略》、楊立誠與金步瀛的《中國藏書家考略》等等,由此形成中國文學領域和史學領域中的一個流派。
四、《藏書紀事詩》的不足之處
1. 資料使用存在問題
該書缺少融會貫通的氣魄,未能在社會經(jīng)濟和學術(shù)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出中國藏書的興衰規(guī)律,以形成自己的藏書學思想體系。
將五代毋昭裔與北宋毋守素父子二人誤為一人;明人蔣之翹號石林,則誤為二人。葉氏引《天祿琳瑯》:“《說文五音韻語》,有‘閩南開府所得之書’、‘泰山趙氏藏書’之印”,卻未能指出此為清代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進士趙國麟藏書印。
有一部記述杭州地區(qū)藏書家的著作《武林藏書錄》,成書于1885年,1900年又有杭州嘉惠堂刊本。葉書七卷本刊印于1910年,此前又進行過修訂,葉氏完全有可能見到丁氏的著作,也完全有可能利用此書補充許多資料;但他終究未引《武林藏書錄》,不知何因?該書在有關(guān)丁丙的資料中雖言及兄丁申,但也沒按時人所稱“雙丁”將兄弟二人共列一條。
對宋元明清藏家的收錄多有脫漏,其中宋代至清代失錄的有代表性的藏書家如朱長文,其藏書二萬卷,撰《墨池》、《閱古》二編藏于家;韓廣業(yè),其“小瑯環(huán)書屋”藏書多至數(shù)萬卷;吳自新,藏書以“萬卷樓”貯之;至于袁枚藏書則多至四十萬卷,當為清代大藏書家,且以詩名于世。諸如此類大家,《藏書紀事詩》多失收,令人遺憾。
2. 此書從五代開寫值得商榷
陳登原評論說:“葉昌熾著《藏書紀事詩》起自宋代(案:應是五代),猶非窮本探源之篤論”。五代之前的藏書大家有南齊的陸澄藏書萬余卷,王儉稱之為“書櫥”;南朝梁的沈約“好墳籍,聚書至二萬卷”;與沈約并稱為“任筆沈詩”的任昉,藏書三萬卷;隋朝許善心也“家藏書近萬卷”;……因此《藏書紀事詩》的收錄時限,還可上推幾百年。
藏書家,被認為是百家之外特殊的一家。其藏書活動,包含了許多相關(guān)學科的理論與方法。藏書史的發(fā)展,與我國古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和相互的影響;因此研究古代的藏書發(fā)展,是一項既有歷史意義又富有現(xiàn)實意義的工作。葉昌熾的《藏書紀事詩》為我們提供了有關(guān)古代藏書家的豐富資料。該書征引廣博,內(nèi)容翔實,首創(chuàng)體例,影響巨大,是我國圖書史、藏書史、圖書館發(fā)展史乃至學術(shù)文化史上的一部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和實用價值的著作。
(題圖為葉昌熾畫像,選自《清代學者像傳》)
作者: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南充)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