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情境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知識的內化和遷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也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教學氛圍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從而優(yōu)化其心理品質。文章從巧用媒體,再現情境;角色扮演,模擬情境;精煉語言,描繪情境;實踐活動,體驗情境四方面內容闡述了如何巧設情境,上活歷史與社會課。
[關鍵詞]情境教學 巧設情境 角色扮演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全新的綜合性課程,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如何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生機與活力?確實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注重教師授課時本身已有知識、講授能力和講授藝術,而忽略課堂氣氛對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重要性。通過多年的新課程教學實踐,我認為,在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實踐的需要若能適時地、巧妙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使學生通過情境的體驗來激發(fā)學習熱情,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達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欲望、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那么,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如何巧設情境,上活歷史與社會課呢?以下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具體實踐和體會:
一、巧用多媒體,再現情境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條件,各種現代化科技成果被運用于教學中,既推動教學手段的更新,也促進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理念,將多媒體引入課堂教學,是實現《歷史與社會》情境教學的重要途徑。各種投影、錄像、計算機等媒體的運用,徹底改變了傳統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將歷史與社會的畫面生動鮮活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聞其聲、觀其形、臨其境,觸景生情,從而讓學生在情感的熏染中,感知歷史,陶冶性情,激發(fā)情趣,活躍思維。恰當地利用它輔助教學,能使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變得新穎,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尤其是計算機程序教學,可將教師的思維過程用計算機的畫面和文字體現出來并形成教學軟件。它通過剪輯電影、電視畫面、動態(tài)電腦及教師精心編制的解說詞,把本不能再現的歷史現象,真實地或“近似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于學生,在他們的大腦皮層留下了很多較深刻的歷史現象痕跡,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如在學習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與山為鄰》這一課時,對于“垂直的牧場”教學,我通過播放相關視頻:新疆中部天山山脈山體表面自然景觀自下而上呈現出明顯的不同,天山草場資源的分布隨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讓學生感悟到那里的哈薩克牧民為何要“轉場”及其特有的社會生產、文化生活的合理性、科學性。對于“如畫的梯田”教學,則可通過播放云南哀牢山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錄像,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地感受到哀牢山區(qū)擁有的“山有多高,水有多高”這一獨特自然條件,進而明白了哈尼人為何能在高山上修建層層疊疊的梯田,種植水稻的道理。上述情境再現還為下面的討論(討論題:是否所有山區(qū)都可以吸取這三個地區(qū)的經驗?)為辯論作了很好的準備與鋪墊。通過這一活動,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悟到:每個山區(qū)都有自己的特點,應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利用、開發(fā)自然條件,安排、組織自己的生產生活,使人地關系和諧發(fā)展。
二、角色扮演,模擬情境
歷史與社會新課標強調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變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過程為積極參與、自主學習、體驗歷史與社會問題的過程。角色扮演是實現這種轉變的橋梁之一。通過角色扮演可消除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的陌生感、距離感,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和探究的興趣與愿望。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走進歷史與社會,感悟歷史與社會,更深刻地了解歷史與社會,更準確地評價歷史與社會。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模擬歷史場景和歷史人物,身臨其境,與歷史、與社會同呼吸、共命運,自然而然地產生情感體驗。角色扮演把學生從觀眾的角色變成“演員”的角色,而老師在課堂中由“演員”角色變?yōu)椤皩а荨钡慕巧?。它促使學生全身心地“動”起來,在“動”中體驗和感悟、升華。例如,我在上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雅典民主制》這一課時,就通過角色扮演設置教學情境,模擬雅典公民大會。課前準備工作:搜集有關雅典民主制的材料,學生自愿報名自由組合扮演的角色,確定大會主席和發(fā)言者等重要角色,準備必要的道具,放手讓學生自由改編《雅典公民大會》的歷史短劇,并適當安排一定時間的排練。我不過多干預,僅在主題思想上給予指導。布置會場:課桌移到教室兩旁,教室中間空出來作會場,講臺作主席臺。具體過程:首先,由一名男生一邊敲鑼一邊喊:“開會了,請大家快去參加選舉大會!”接著所有男生扮演男性公民走向會場,并坐下來。會議主席宣布:“公民們請注意!雅典新一屆執(zhí)政官、陪審員、五百人議事會成員選舉大會現在開始!”接著他宣讀候選人名單?!拔艺埱蟀l(fā)言?!边@時,聽眾中有一個人站起來說。他來到主席臺,主席把一頂花冠戴在他頭上。這人說:“剛才的候選人名單中,某某人只有29歲,沒有達到30歲不能當選執(zhí)政官?!弊詈?,主席宣布:“除某某人不具備被選舉人資格外,其他候選人都勝利通過審查?,F在選舉開始!由抽簽決定是否當選?!敝飨瘡囊粋€早已準備好的箱子里摸出寫著候選人名字的紙條,然后,從另一個只放著紅黑兩種豆子的箱子里摸出一粒豆子。如果豆子是紅色的,主席宣布這個人當選。如果是黑豆,只好等來年再碰運氣了。選舉結束,公民們離開會場。第二幕:有人提出某某人當選為執(zhí)政官后,濫用權力,獨斷專行。要求召開公民大會實行陶片放逐。在下一次公民大會上,每個男性公民把他們認為是破壞民主的敵人的名字寫在陶片上(事先準備一些厚紙板代替),交給大會主席。主席宣布:“經清點,某某人得票數最多,為6000票。處以驅逐出境的處罰,10年內不得回雅典?!?表演結束后,我趁熱打鐵,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辯論:你對雅典的民主制度是持肯定態(tài)度還是持否定態(tài)度?并說明理由。
角色扮演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使歷史與社會課堂恢復出應有的生機和活力。臺上的同學全身心投入,涌躍參加,臺下的同學聚精會神觀看、思考。同時,在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得以強化,感悟到自己是一個探索者,學習的興趣,創(chuàng)造的快樂油然而生。
三、精煉語言,描繪情境
語言描繪情境是指教師用富有情趣的,抑揚頓挫的語言或敘述事情的經過,或描述當時的場景,或勾畫人物的內心世界等,從而誘發(fā)學生的情感。在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這個教學大“舞臺”上,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 與學生共演一臺戲。教師的功夫在于教師的教學藝術,通過語言情感的表達而發(fā)散,并在課堂中制造出一種氛圍,表達出一種情境,無形中潤物細無聲,使學生與教師的情感融匯,形成共鳴??梢哉f,歷史與社會新教材恰恰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表達教學情境的良好空間。新教材的一大特點是語言優(yōu)美、流暢、精煉、準確、朗朗上口,在規(guī)范、簡練、平實的前提下,力求生動、形象、通俗,避免成人化。如“家住平原”、“與山為鄰”、“傍水而居”、“草原人家”、“干旱的寶地”、“文明的中心”這些生動形象的課題,使新教材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尤其是每單元、每課的序語,有詩的意境,有散文的哲理,有知識的內涵。比如,人教版歷史與社會第七單元第二課的序言“九州方言,社會經緯,是我們擁有權利,履行義務,追求自由的舞臺,也是我們規(guī)劃人生的平臺。在社會的舞臺上,在人生的旅途中,如何充分地行使我們的權利,如何自覺地履行我們的義務和責任,如何盡情地追求自由的生活,始終是我們成長路途上的主題?!痹谡n堂上,當我充滿真摯情感的語調蕩漾在課堂中時,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融入到這種
情感之中,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品位和對歷史與社會的理解,陶冶了情操。
當然,精煉語言,描繪情境,其形式可以是教師描述或學生自已描述或借助于音像制品。但不管是那一種形式都要求講述者在描述情境時,一定要聲情并茂進入角色,充分發(fā)揮情感的示范作用,使聽者產生與情境中的形象主體同樣的心境,引起喜怒哀樂的情感。如在學習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第二單元“自然壞境”這一課的“風光迥異”一節(jié)內容時,我首先以充滿激情的語言描述了內蒙古草原風光絢麗的景色,充分發(fā)揮語言的渲染作用,把學生帶到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風見牛羊”的自然風光中,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緒。然后,就書本上的幾幅風景圖我讓學生通過相互討論和事先的資料收集,并一一用自已的語言盡情描述。通過師生聲情并茂的語言描述,學生在愉悅的藝術熏陶中理解了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對自然景觀形成的作用,也促進了學生對歷史與社會這一門功課的認識和熱愛,從樂學上升到愛學,最后融入于其中。
四、實踐活動,體驗情境
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情境是指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師生一起走出教室,投身社會,進行實地參觀、現場采訪,讓社會生活中的“活典型”通過第一信號系統地印進學生的腦海,從而直接產生情感體驗的一種教學方式。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生活在社會區(qū)里”這一單元內容時,由于學生都是農村孩子,對城市社區(qū)不熟悉,因此,我利用雙休日的時間組織了一部分學生參觀了學生所在城市的一個居民小區(qū)。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觀察小區(qū)周邊的環(huán)境、設施等來了解小區(qū),撥動學生的情感,從而對社會產生真切的體驗與感悟。學生回來后,我讓他們把所觀察到的繪制成一小區(qū)平面圖,并在課堂上讓他們開展討論,找出農村社區(qū)與城市社區(qū)的區(qū)別。這樣,使城市社區(qū)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從而形成感性的認識。又如,在學習七年級第四單元“家住平原”一課時,講述了水稻的生活習性和生長過程,其中的一個教學難點是水稻生產所具備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為了突破難點,加深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我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去田間采訪一位當地的農民,了解水稻生長過程中對水和溫度的要求,以及適宜水稻生長的氣候條件和生長的各個階段,了解農村收割水稻時的場景。通過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去體驗情境,既能切實貫徹學生主體學習的思想,也使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中達到完善自我的目的,真正體現了以“育人為本”的新課程理念。
實踐證明,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景進行愉快教學,對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積極性,營造生動活潑的和諧課堂氛圍和上活歷史與社會課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新課程的實驗者,更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去迎接挑戰(zhàn),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探索、反思,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為進一步搞好歷史與社會新課改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作者系浙江溫嶺市石塘鎮(zhèn)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