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握契機不僅僅是個技巧問題。能否抓住契機,其實質(zhì)是尊重,是否真正尊重學生,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其關鍵是了解,是否真正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實際需要;其靈魂是智慧,是否真正藝術性地提出問題,釀造和諧愉悅的教學情境。這三點做到了,機會自然就來了。
[關鍵詞]設問契機 啟發(fā) 誘導 設疑 延伸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設疑提問和調(diào)整教學狀態(tài)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設問的時效性是一節(jié)課成敗的關鍵所在。因為講時效的設問,不僅能夠促進師生之間教學信息的交流與反饋,及時調(diào)控教學內(nèi)容和進度,靈活有效地推動教學流程向前拓展,啟迪學生的智慧。因此,怎樣解決課堂設問的時效性,是廣大教師正在不斷努力探索的課題,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疑難問題,因此,按照設問的施教程序,應該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來把握設問的契機。
一、課前“窗口瞭望”設疑法
此設疑法的目的是引起學生的探究反射。文章的標題就是解讀文章的“窗口”,有兩種情況供選擇。
1.看題目,推想文章內(nèi)容。用于教師講授第一課時,且學生沒有預習過程,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和學習經(jīng)驗來猜想文章內(nèi)容,這樣就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fā)了他們的想象力,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同時還能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養(yǎng)成敢于表達自己思想的習慣。
2.補充題目修飾語設疑,引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常用于教師講授之前布置學生預習或自學階段的設疑。目的在于確定學生的學習目標,集中注意力,激發(fā)學習動機。所設問題一般較淺顯,主要目的是促使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個大致了解。
如講授《白雪公主》,學生閱讀之前,教師可設疑:“()的白雪公主”,需要板書進行配合,以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有效地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課前設疑需要注意的是問題不同,切入點各有側重。寫人記事的文章在人物性格、精神品質(zhì)或中心事件處設疑;說明文重在說明對象及其特征上;而議論文則要明白作者所闡述的觀點,態(tài)度或主張;散文的精髓又總是離不開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課上啟發(fā)誘導式設疑
師生分析文章內(nèi)容,理清文章結構時常常用到這種設問。由于課型不同,分析文章思路也有所不同,常用的有兩種方法供選擇。
1.“層層剝筍”設疑法。教師應采用連續(xù)“套問”的方法,提出一系列問題,使學生一步步地深入理解教學內(nèi)容。這種方法用于教師講解邏輯推理嚴密的說明性文章,在理清作者思路時用到。
如《中國石拱橋》,雖然說明對象是中國石拱橋,但作者的思路需要一連串的設問來理清。由一般的橋引到石拱橋,然后由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分析到代表性的杰作趙州橋和盧溝橋等。這樣學生才會對說明對象及“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結構和歷史悠久形成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
2.“拋磚引玉”式設疑。這是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性的重要體現(xiàn)。這種設疑帶有較強的隨機性和靈活性。教學中有時出現(xiàn)貌似棘手的細節(jié)問題,容易讓學生感到撲朔迷離。它可能有多種答案可供選擇,究竟孰是孰非,教師不急于表態(tài),而是適當點撥,啟發(fā)學生思考,自己找到正確答案。
如《驛路梨花》一文中,初一學生可能對“小茅屋的主人是誰”有疑問:到底是梨花姐妹還是解放軍叔叔,瑤族老人還是“我”和老余?當學生陷入僵局時教師應當拋磚引玉:小茅屋的主人是特定的一個人嗎?學生便會恍然大悟,跳出常規(guī)的圈子,深刻領悟到小茅屋的主人就是所有得到服務的過路人。這樣幫助學生暢通思路,開拓思維。還有一種突破性點撥,對于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地方,只要稍加點撥,便能引導學生開拓視野,加深認識。對《驛路梨花》中引用“驛路梨花處處開“詩句的理解,學生只要明白小茅屋的主人是誰,就會領悟到是指助人為樂的精神到處發(fā)揚光大。
三、課后設疑法
目的在于延伸拓展教學內(nèi)容。這種方法常用于完成一個教學單元或一個教學專題之后,有兩種方法供選擇。
1.比較式設疑。完成一個單元后一個專題之后,就詞句、段落、問題或?qū)懽魈攸c等內(nèi)容設計橫向和縱向的問題,使學生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辨過程中加深理解,增進思維。但教學內(nèi)容之間往往要有橫比和縱比的若干個點,教師可找準這些點進行設疑,讓學生通過課后查閱資料完成。這樣的設疑會幫助學生歸納總結所學內(nèi)容,使知識系統(tǒng)化,認識深刻化。
如教讀白居易的《賣炭翁》和《觀刈麥》后,就可以從內(nèi)容或形式上辨析兩首詩的異同,學生很容易看出,從內(nèi)容上說,主題思想具有一致性,都是反映封建社會勞動人民勞而不得的境遇,同時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如《賣炭翁》中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和《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就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地方是,《觀刈麥》作者白居易把矛頭指向封建地主階級,而《賣炭翁》則把矛頭指向上層統(tǒng)治階級,對封建皇帝進行了譴責。
2.“再創(chuàng)輝煌”式設疑。這種方式就是歸結式設疑的升華和再創(chuàng)造,適用于完成一項教學內(nèi)容之后。它可以使學生在鞏固教學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想象再創(chuàng)造。
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明確,即諷刺那些愛慕虛榮而不被人重視的人。教師可以繼續(xù)設疑:商人怎樣回答才能更加突出赫耳墨斯膨脹的虛榮心理?這樣將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可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學生的“創(chuàng)作”也將會帶來不曾預想的精彩。
總之,當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不好,教學效果不理想時,教師一定想急于扭轉(zhuǎn)這種狀況。筆者為同仁們提供了一些較好的解決辦法。筆者通過起始課的“窗口瞭望”設疑法,課中的“啟發(fā)誘導”設疑法,以及結束課的“延伸”設疑法,藝術性地運用設問這種教學形式,較好地解決了一堂課利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來改善學習狀態(tài)不理想的問題,并指出了注意事項,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強、新穎實用的教學經(jīng)驗。要想使提問設疑的運用達到教學藝術的高度,就需要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yè)基本功,具體操作時注意把握契機,做到能放能收,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在平淡的學習過程和內(nèi)容中的心理沖動,從而能于平淡中見神奇。
參考文獻:
[1]譚惟翰.語文教學心理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2]周慶元.語文教學設計論.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3]彭佑松.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南方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浙江永康市永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