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師:“對悼公稱贊祁黃羊的話‘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親、你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難得呀!’誰說說是怎樣理解的?”
生1:“這是說祁黃羊推薦人才對外不回避有仇的人,對內(nèi)不回避親人。做事正直,從公心出發(fā)?!?/p>
師:“對,祁黃羊一切從公心出發(fā),大公無私的品質(zhì)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師本意是讓學生理解一下句意,從而來概括一下人物品質(zhì)就完事了,突然小紅舉手發(fā)問)
小紅:“老師,我覺得祁黃羊有點問題?!?我一聽雖有點不耐煩,但不想打擊學生的提問熱情,就說)
師:“你說說看,有什么問題?”
小紅說:“祁黃羊是晉國的中軍尉,身處這樣重要的位置,連解狐大病在身將不久于人世還不知道嗎?如果真的不知道,那他舉薦也是不負責任的。如果他知道的話,他推薦解狐,知道他因病不能接替職位,目的還是舉薦他兒子。我看他不是出于公正,而是出于私心?!?/p>
她的話讓我感到很意外,這孩子怎么會有這樣的自私心理呢?我又怎樣去引導,說服她呢?我真犯愁了,但我轉(zhuǎn)念一想,那就順其自然,用“歸謬法“來讓大家透徹地理解一下祁黃羊的品質(zhì)吧”。
師:“我覺得她說得似乎有道理,但祁黃羊是否真出于私心,假如真有私心推薦了他兒子會怎樣呢?大家來幫我想想好嗎?”(同學們見老師請他們幫忙,個個興致盎然,紛紛舉手發(fā)言)
生2:“祁黃羊如果真有私心,讓兒子當上了中軍尉,他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沒有真本領(lǐng),肯定馬上會被撤職的,這不更會讓人笑話嗎?”
師(贊揚):高見,有可能。
生3:“如果祁黃羊真有私心,他的兒子沒真才實學的話,帶兵打仗可能會死在戰(zhàn)場上呢,這樣既害國家,不也害了他兒子嗎?”
師(贊揚地):想得深,想得遠!
生4:“我看如果祁黃羊真有私心,就不會推解狐了,因為殺父之仇是任何人也不能忘記的。他之所以推他,一定是從國家利益著想的?!?/p>
師(贊許地):“是呀!在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有沖突時,我們應該顧全大局?!?/p>
生5:“祁黃羊如果有私心,他就不會辭職了,自己一直擔任下去,既能養(yǎng)病又有高官厚祿,不是更好嗎?所以我看他是出于公心。我也上網(wǎng)查過資料了,歷史上很多事例說明祁黃羊是一個出以公心的人,祁午也真有本領(lǐng)?!?/p>
師(點點頭):“你很有鉆研精神,值得表揚!”
生6:“我也有想法,如果祁黃羊出于私心,我們應該引以為戒不能有私心,這樣會害人害己;如果他真從國家利益出發(fā),我們應該學習他出以公心,正直無私的高尚品格?!?/p>
師(興奮地):“你說得太棒了,你將來一定是位哲學家、思想家!”(聽了我的贊揚,同學們也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
小紅(又舉手):“聽了大家的話,我終于明白了,祁黃羊一心為公、真了不起!”
師:“祁黃羊是了不起,但你今天能發(fā)現(xiàn)這樣有價值的話題也很了不起,我們應該把掌聲送給你!”(此時,教室里又掌聲四起,同學們笑了,小紅也開心地笑了,正是這“意外”資源生成了這一“美麗的風景”)(看到同學們對文本材料的多元解讀和深刻感受,我的心坦然了……)
師(高興地):“我們讀書就該像小紅同學一樣善于思考、大膽設想,因為自己發(fā)現(xiàn)所得才是真正的收獲,這樣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p>
案例反思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對文本的解讀會有各自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課堂上學生不可能完全按老師預先構(gòu)想的進行,常常會跳出我們的預設框架,給我們一些意外和驚喜。因而,教者應巧妙捕捉,開發(fā)利用,不能囿于教參的唯一答案,也不應回避或淡然了之,應珍視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善于抓住契機,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至于“祁黃羊是否出于公心”這些爭議的結(jié)果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了,而重要的是在于討論的整個過程——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發(fā)、有所得,這才是文本的意義所在,才是最可貴的、最有效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