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出課堂,讓作文教學動起來
作文,是生活在人們心中激起的浪花,“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浮水”,作文教學也必須向生活回歸。帶領孩子走出課堂,零距離地貼近自然,融進生活之中,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他們就有了豐富的感觀、真切的體驗,作文的源頭就活了。另外,在習作的教學中,化靜為動,將習作的過程活動化,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活動的經(jīng)歷者,成為經(jīng)歷的表達者,使習作教學浸潤在孩子們耳熟能詳?shù)纳钋榫持?。這樣,“動”增添了活力,“活”促進了動力,表達的內(nèi)容,表達的欲望在內(nèi)心中一步步醞釀膨脹,習作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之舉了。
二、把握特點,讓表達意識喚醒來
三年級的孩子,年齡不過八九歲,剛剛接觸習作不久,雖然對世界(生活)充滿好奇,但缺乏觀察的方法,尤其是較為復雜的生活現(xiàn)象;他們正處在江山野先生所劃分的教學過程的第三階段,思維活躍但不嚴謹、不全面,體悟靈敏卻難確切抓住要領。在創(chuàng)造活動中也常有思路中斷或進展緩慢的滯澀狀態(tài)。正因為如此,老師的介入和引導特別有效,在學習過程中,特別需要老師的有針對性的導引、點撥、提醒。以往的習作教學中布置了孩子們觀察訪問卻不成功的原因正在于此。而這次習作教學中老師帶領孩子們一同觀察,針對孩子觀察中的缺失,適時地提問和提醒,激發(fā)了孩子的興奮點,正體現(xiàn)了老師的引導作用:引導孩子們將感性的碎片整理成整體的,將直接的感受引向理性的深入。課堂的討論和閱讀,使思維產(chǎn)生熱烈的碰撞,心靈產(chǎn)生怦然的共鳴,點燃了孩子們表達的欲望,再次喚醒了表達意識,豐富了表達手段,規(guī)范了表達形式。
三、激活詞語,讓學生的語言活起來
真實的情感,鮮活的思想,需要有活的語言作為載體,才能展示出它的美。三年級的孩子詞匯量本來就有限,更可憂的是他們對已學過的詞語,只能在詞句的練習中會用,而在習作中的使用率特別低,基本處于一種休眠式的消極狀態(tài)。另外,我們常見這種現(xiàn)象,孩子們口頭上滔滔不絕,繪聲繪色,而在習作中卻寥寥數(shù)語,詞不達意。這表明孩子們在生活中學到的語言,不能遷移到書面上來。因此,除了要給他們補充相關的詞匯,更重要的是激活他們已有的詞匯,盡量地將課本詞語生活化,將生活用語書面化。習作前,在孩子們觀察生活的基礎上,提供適當?shù)姆段模粌H可以拓展孩子思維的空間,更可以讓孩子們形象真切地感受到范文遣詞造句的精當和奇妙,喚醒他們的記憶,促使他們把積累內(nèi)化的“消極語言”轉(zhuǎn)化為外化表達的“積極語言”。當他們的語言被激活,思想的表達也就豐富而靈動起來。
四、自主選擇,讓孩子的個性靚起來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習作應該不拘形式,不限制體裁,不規(guī)定題材,自主擬題,自由表達,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學生的一切見聞、感受、想象均可以習作,虛實兼可?!弊杂傻男木呈橇曌鞒晒Φ那疤?。盡量地放寬限制,讓孩子們擁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提供童話、詩歌、小散文、建議書等多種體裁的范文給孩子,讓他們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最熟悉的、最擅長最拿手的文體來寫。這樣不僅會提高他們習作表達的興致,更可以提高他們在學習當中的“自我效率感”,增強自信,以更大的熱情和更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自己的學習。孩子們在充分、細致觀察的基礎上,插上聯(lián)想和想象的翅膀,用真情和靈性去豐富事物的內(nèi)涵和外延,各取所需,各展所長,習作便會生動、具體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