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有效對話,能給課堂注入勃勃生機,課本上的文字也因此被賦予生命的靈性。學生的眼睛觸摸著文字,心靈可以盡情傾訴,在思維翩飛的過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既豐富著文本,點燃了學生,也照亮了教師自己。
一、巧設對話情境,凸現(xiàn)人物形象
鐘啟泉先生指出:“對話性溝通超越了單純意義的傳遞,具有重新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功能。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識被他人的視點喚起了,這樣就可能產(chǎn)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對話中,正是出現(xiàn)了與自己完全不同的見解,才會促成新的意義的創(chuàng)造。”
一位富有親和力的老師,總能蹲下來和孩子“對話”,注意尋求學生的聲音,讓學生在一種零距離的、活躍的心理狀態(tài)下敞亮心扉,放飛思想,進行“視界融合”的“對話”,取得心靈的溝通。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愛因斯坦與小女孩》中有這樣一處:小女孩在第一次撞上愛因斯坦后回家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父女倆就愛因斯坦是否偉大的問題進行了怎樣的談話,課文并沒有寫出來。教師乘機搭建對話平臺,再現(xiàn)當時的情境:父親與小女孩之間會有怎樣的對話?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小女孩仍然很納悶:這個連衣服也穿不整齊的人,怎么能是“最偉大的人”呢?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引發(fā)學生討論,有的學生認為愛因斯坦是偉大的人,有的學生認為愛因斯坦不是最偉大的人。此時,教師并沒有指出孰是孰非,而是順勢引導學生讀課文,捕捉文本信息,抓住一個個細節(jié)向課文發(fā)問,與文本進行對話。讓學生無限地靠近文本形象,拉近學生自身與文本的情感距離。愛因斯坦?jié)撔目茖W研究,不拘小節(jié)的形象便躍然紙上,學生也認識到了偉大的人也有平凡的一面。學生學會了思考的方法,獲得了獨立解決問題的智慧。
二、利用課內(nèi)外資源,突破難點
沒有困難,就沒有智慧。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令學生困惑的問題,教師作為課堂對話中的重要角色,若能啟發(fā)學生自己尋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將會讓學生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實現(xiàn)智慧的提升與飛躍。
《水》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新選入的課文,寫了我國西部缺水地區(qū)的人們對水的渴望、對水的珍惜。字里行間處處讓人感覺到缺水的苦澀,可是作者的母親卻“輕輕一笑”,“笑著對我們說”,對于這兩處“笑”,有的老師認為這是母親樂觀的笑,筆者卻認為不是這么簡單。我設計了這樣一處對話來突破難點:“母親用一勺水給四兄弟洗澡,這水窖里的水是出自何處?”學生結合課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學習,很快找到了答案,“這水是從十公里外的小泉眼,排上一個小時的長隊才挑來的;這水是在像過節(jié)一樣的下雨的日子里,儲存的。”教師乘機出示了一份資料,“在那些嚴重缺水的邊遠山區(qū),經(jīng)??梢娨魂犼狇W水的牲口和一群群背水而歸的婦女。有些地方的勞動力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取水的路上。半夜起來去翻山,翻過一山又一山,雞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陽快落山?!蔽易寣W生談談讀后的感想。學生談到了缺水的無奈,我順勢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在這背水的隊伍里有多少母親,用一勺水為兒女驅除暑熱啊!”學生馬上意識到了,母親的笑里包含著苦澀,這是苦笑,這笑里有無奈,有艱辛,有期盼,有苦痛……學生談了很多,最后學生一致認為,這笑比哭還令人難受。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話語、思維、智慧得到了共鳴和撞擊。
三、發(fā)散思維,向文本更深處漫溯
克林伯格認為,在所有的教學中,都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優(yōu)秀教學的一種本質(zhì)性標志。各種不同視界的碰撞,都可以給學生以新的啟迪,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從而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杜淼聭押退拇蠛隍呑印肥翘K教版國標本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是否殺大黑騾子,是文章的焦點,雖然人人都舍不得殺大黑騾子,但是不愿殺騾子的原因并不一樣,我抓住這樣一句“二十分鐘過去了,仍然沒有聽到槍聲?!币龑W生走進人物內(nèi)心世界,與文本同振共鳴?!霸谶@二十分鐘里,彭德懷,老飼養(yǎng)員、方副長官,戰(zhàn)士們心中都想了些什么?”有的學生換位體驗,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有的向文中人物發(fā)問,在對話中,學生體驗到,彭德懷心里雖然不舍得殺掉為革命立過戰(zhàn)功的大黑騾子,但是看到戰(zhàn)士們一個個因為饑餓而暈倒,不得不忍痛割愛,他更愛戰(zhàn)士們;老飼養(yǎng)員、方副長官,戰(zhàn)士們不愿殺大黑騾子,是因為大黑騾子是彭德懷的坐騎,如果殺掉了騾子,彭德懷只能徒步走出草地了。千言萬語化作一個“愛”,官愛兵,兵愛官。學生在行云流水般的對話中,充分感悟文本的內(nèi)涵,自然地、沒有斧鑿痕跡地理解了文本,發(fā)展了文本,文中的人物也更加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