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浙江已經成為我國的外貿大省。但是,浙江外貿增長具有明顯的粗放式特征,外貿發(fā)展面臨商品結構升級遲緩、出口低價競爭、貿易失衡、貿易摩擦頻發(fā)和資源環(huán)境約束加劇等嚴峻形勢。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保持浙江外貿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商品結構;貿易增長方式;自主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 F7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5-0036-04
※本文是浙江省教育廳2007年高校科研計劃項目“利用外資提升浙江產業(yè)集群的對策研究”(20070476)的階段性成果。
經過多年持續(xù)的高速增長,浙江已成為我國的外貿出口大省,在全國外貿出口排名中連續(xù)多年僅次于廣東、江蘇和上海而居于第四位。浙江的外貿出口從1986年的10.9億美元迅速增長到2004年的581.6億美元,19年增長了53.4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3.4%。而同期全國外貿出口由309.4億美元增長到5,933.6億美元,增長了19.2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6.8%。2005年,浙江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1,073.9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768億美元,進口305.9億美元。由于長期維持粗放式的增長方式,浙江外貿雖然規(guī)模擴張迅猛,但貿易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困難。
一、浙江外貿增長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浙江外貿出口商品結構升級緩慢,出口商品結構仍然粗放
按照國際經驗,一般經過10年左右的時間一國的經濟和貿易結構就可以發(fā)生質的變化。但是,20多年來浙江經濟貿易結構并未發(fā)生質變,出口產品技術水平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出口產品仍主要靠勞動、資源密集型產品,制成品也多是質量低、技術工藝落后、附加值低的產品。
1.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比重偏低。從總體上看,浙江出口產品中工業(yè)制成品的比重已經有了很大提高,而且代表高新技術發(fā)展和產業(yè)升級方向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也在迅速上升。然而,在制成品內部的構成中,浙江出口產品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代表要素稟賦升級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比重仍然偏低。表1中的數據清晰地反映出2001年到2006年期間浙江在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方面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浙江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的比重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差距更大。以機電產品為例,2004年,日本出口機電產品占比高達74%,韓國為68%,新加坡67%,墨西哥為65%,出口量最大的德國和美國分別為59%和58%。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方面,2004年,美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為44%,日本為39%[1]。
2.出口商品缺乏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大多處于國際價值鏈中的末端,獲取的外貿效益較低。比如,浙江的紡織服裝業(yè)在國際市場上已占據絕對優(yōu)勢,但出口自有品牌占有率不到10%,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定價權,形成了量增價跌,交易成本相對上升,收益下降,貿易條件惡化的不利局面。
3.在出口商品中,還存在著資源消耗高的產品和不可再生資源性產品的出口。據海關統(tǒng)計,2005年浙江出口主要商品中,電線和電纜出口7.98億美元,占出口商品總額的1.04%;未鍛造的銅及銅材出口5.06億美元,占出口商品總額的0.66%;成品油與原油出口4.80億美元,占出口商品總額的0.63%。此外,資源配置大量地投向出口,過度的貿易順差也意味著浙江資源的大量輸出。
(二)出口產品主要依靠“價格戰(zhàn)”開拓市場,總體上缺乏國際競爭力
浙江出口產品在技術創(chuàng)新和質量方面的重視和投入不足,主要依靠降低價格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由于在質量和技術方面的競爭力不強,大量企業(yè)只能依靠低成本、低價格和低質量進行競爭,產品的差異化程度很低,而且難以形成自身的品牌。據估計,浙江外貿出口90%以上是以“貼牌”或“代工”方式完成的,名牌產品僅占出口的6%。由于缺乏國際競爭力,浙江出口的利潤水平有不斷下降的趨勢。據浙江省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2004年全省1.24萬家規(guī)模以上生產出口產品的工業(yè)企業(yè)銷售利潤為5.8%,比2003年同期降低了0.3%。
(三)出口產品品牌缺乏,尤其缺少國際性品牌
浙江大量出口產品都面臨著自主品牌的培育問題。以浙江重要的出口行業(yè)——紡織業(yè)為例,迄今為止省內7000余家紡織品企業(yè)還沒有一家在國外形成品牌。浙江化纖染色布出口的均價僅為每米0.8~0.9美元,襪子均價為每雙0.21美元,領帶均價為每條1.6美元,幾乎接近成本。由于缺乏自主品牌,浙江的鞋類出口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浙江出口的鞋類產品占世界市場的40%,但是平均價格只有西班牙的1/5,意大利的1/12。
(四)外貿增長表現出明顯的不平衡性
1.出口與進口增長不平衡,外貿出口長期持續(xù)高于進口,貿易順差過大。對外貿易出多進少的格局長期存在,貿易順差持續(xù)擴大。近20年來浙江貿易差額的走勢與全國不盡相同,浙江對外貿易出口大于進口的格局長期存在,并且貿易順差總額持續(xù)擴大。2004年,浙江貿易順差總額達到310.8億美元,居全國第一位,占全國總額的96.9%。2006年,全省貿易順差626.4億美元,比2004年翻了一番多,占全國總額的35.3%。
2.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發(fā)展明顯不平衡,服務貿易發(fā)展明顯滯后。浙江服務貿易的整體規(guī)模小、作用弱、出口有限。浙江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僅為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的2%~6%左右,服務貿易總量明顯偏低;服務貿易出口額僅為貨物貿易出口額的1%~5%,服務出口非常有限,而且水平偏低,與浙江國民經濟發(fā)展和在全國貿易中的地位極不相稱 [2]。
3.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發(fā)展不平衡,加工貿易發(fā)展水平有待提升。近年來,浙江省的外貿出口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但從貿易方式看,支持浙江省出口貿易持續(xù)增長的主要是一般貿易出口。加工貿易無論是整體規(guī)模還是發(fā)展速度,與全國和沿海省份相比都存在較大的差距。2004年,浙江省加工貿易出口額躍上百億美元,但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只有19.3%,而從全國來看,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3.3%,浙江省與全國相比.相差了34個百分點。與沿海省市相比,2004年浙江省的加工貿易出口額僅相當于廣東省的7.7%,江蘇省的19.7%,上海市的26.2%,還遠遠落后于山東、福建和天津等三省市。從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外貿出口額的比重來看,沿海8省市平均為54.3%,而浙江省僅占19.3%,與廣東省相比相差了近67個百分點。
4.出口市場結構分布不平衡,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的矛盾仍然存在。從出口市場結構來看,浙江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fā)達國家。2001年以來,美、歐、日三大市場占浙江出口市場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如果考慮到浙江通過香港轉口到上述市場的出口份額,則這三大市場在浙江出口市場中的比重還要高。因為市場過于集中,一旦有省內一家企業(yè)在某個市場出口獲得成功就很容易引起其他企業(yè)競相效仿,為了爭奪市場,企業(yè)之間往往又引發(fā)“價格戰(zhàn)”,進行壓價競銷。最終就難免形成出口“量增價減”、“增量不增收、增量不增效”的現象。
二、現有增長方式對浙江外貿發(fā)展的不利影響
(一)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在國際貿易利益分配中處于不利地位
浙江的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是建立在低勞動力成本基礎上的,這些產業(y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成本低,市場容易進入,從而也很容易引起投資過剩,投資過剩又導致生產能力過剩,生產能力過剩最后導致供給過剩,供給過剩必然出現惡性競爭。無序競爭最終的結果就是遭遇反傾銷起訴或保障措施。目前,浙江已形成產值超億元的特色產業(yè)區(qū)塊500多個,其高度的專業(yè)化分工已經將成本降到了極限。同時,各類企業(yè)盲目擴大出口,且產品結構單一,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同行之間競爭異常激烈,引起低價競銷,其結果不僅影響企業(yè)出口效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某類產品的大量出口,往往會造成對出口市場的巨大沖擊,引起進口國對這類產品的反傾銷調查。
(二)浙江面臨的貿易摩擦持續(xù)升級,外貿發(fā)展環(huán)境趨于惡化
在外貿迅猛增長和出口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浙江也成為我國貿易摩擦的重災區(qū),近年來遭遇“二反一?!钡陌咐谌珖鴶盗孔疃唷⒔痤~最大。據浙江省外經貿廳統(tǒng)計,2002年、2003年、2004年浙江遭遇反傾銷調查案件分別為12起、19起、26起,居全國各省份前列。2005年浙江共遭遇12個國家和地區(qū)各類貿易摩擦38起,直接涉案金額9.52億美元。2006年,全球共有25個國家(地區(qū))對我國發(fā)起“兩反兩?!闭{查86起,涉案金額20.5億美元。其中浙江遭遇國外兩反兩保、337調查和打火機CR案共53起,直接涉案4.6億美元,涉案數居全國之首。[3]浙江面臨的貿易摩擦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貿易摩擦的數量不斷增多,規(guī)模不斷擴大,損失不斷上升。二是貿易摩擦的形式不斷增多,反傾銷形勢依然嚴峻,TBT(技術性貿易壁壘)正成為新的貿易摩擦重點。浙江產品主要依靠低價占領市場,因此也成為國外反傾銷的主要對象,浙江企業(yè)因反傾銷而遭受的損失在國內也是最高的[4]。近年來,新的貿易摩擦形式又在不斷出現,其中尤以TBT最為突出,對浙江出口的負面影響也在明顯上升。三是貿易摩擦涉及的產品種類不斷擴大,由傳統(tǒng)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擴散。四是貿易摩擦的國家不斷增多,在與主要發(fā)達國家摩擦增多的同時,還開始與越來越多的發(fā)展中國家發(fā)生摩擦。
(三)外貿增長面臨日益嚴峻的資源、環(huán)境約束
浙江是資源小省,資源對外依賴度較大。隨著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口、資源、環(huán)境與經濟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已越來越突出,資源瓶頸已成為浙江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浙江土地資源有限,人多地少,耕地面積僅占全國的1.2%,而人口占全國的3.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占有國土面積和耕地面積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分別為29%和34%。浙江水資源十分緊張,人均常年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070立方米,列全國第15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區(qū)域性、水質性缺水情況也很嚴重。此外,浙江在能源、金屬礦產資源等等也存在嚴重的緊缺問題。浙江現有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數量型外貿出口模式,造成了資源浪費、環(huán)境污染以及發(fā)展的不可持續(xù)。浙江出口產品絕大部分是對生態(tài)和環(huán)境影響較大的初級產品以及污染嚴重的中間產品和制成品,這類出口產品面臨的資源和環(huán)境約束將日益嚴峻。
三、轉變浙江外貿增長方式的對策建議
(一)大力實施“科技興貿”戰(zhàn)略,將外貿發(fā)展的基礎轉移到科技創(chuàng)新上來
“科技興貿”戰(zhàn)略的核心就是大力促進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tǒng)產業(yè),優(yōu)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增強國際競爭力。在“科技興貿”戰(zhàn)略的推動下,近年來浙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絕對數額以及占出口的比例都快速提高,但是與發(fā)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浙江應繼續(xù)加大實施“科技興貿”戰(zhàn)略的力度,加大科技開發(fā)投入、技術開發(fā)體制創(chuàng)新和政府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以及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推動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要繼續(xù)加大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支持力度,推進高新技術出口產品基地創(chuàng)業(yè)投資機制的建設,對出口金額大、資信好的高新技術出口企業(yè),要實施便捷通關、免檢驗檢疫、便捷檢驗檢疫和綠色通道政策[5]。
要加強出口企業(yè)和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大力培育優(yōu)質出口名牌企業(yè)和產品。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自有品牌的產品,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體系,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對出口名牌商品在質檢、海關通關等方面給予便利,鼓勵銀行和保險公司對名牌出口企業(yè)提供融資和保險便利。建設品牌促進、品牌評價、品牌推廣、品牌保護四個體系,搭建自主品牌走向國際市場的平臺和通道,推動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出口名牌。
(二)大力調整進出口商品結構,加強對出口低價競爭行為的監(jiān)管
一是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減輕國內資源環(huán)境壓力。對耗能過大的產品出口,要取消出口退稅并適當增收資源稅,對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出口產品應增收環(huán)境稅。
二是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健全重要資源的進口機制。盡快制定和實施石油、鐵礦砂、銅精礦以及糧食等重要資源的進口戰(zhàn)略,建立石油和其他戰(zhàn)略物資的儲備體系,努力開辟穩(wěn)定、順暢、安全的多種進口渠道。抓住當前國際石油價格回落的有利時機,適時擴大原油進口,充實國家石油戰(zhàn)略儲備。構建安全的外部資源交通和運輸體系。加快油氣管道、港口、公路和鐵路等國際性戰(zhàn)略通道建設,盡快形成我國通往世界重要資源富集地區(qū)的安全通暢快捷的現代化交通網絡。抓緊研究進口信貸、進口融資擔保等政策,為促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進口創(chuàng)造條件。
三是出口商品價格要全面反映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和資源環(huán)境代價。鼓勵浙江企業(yè)履行環(huán)境責任和社會責任,規(guī)范出口秩序,遏制企業(yè)在國際市場上低價競銷和惡性競爭。不能單純靠低成本競爭擴大出口,特別是不能過分壓低工人工資,不能以犧牲資源環(huán)境為代價;要靠管理水平,靠技術創(chuàng)新,靠精細加工,靠品牌價值,靠提高外貿出口的質量和效益。要使浙江出口在國際產業(yè)鏈、價值鏈的分工中從低端向高端發(fā)展。
(三)大力發(fā)展服務業(yè)和服務貿易
浙江要進一步加快服務業(yè)(或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浙江作為全國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工業(yè)所占比重較大,服務業(yè)(或第三產業(yè))比重則相對較低,2005年全省第三產業(y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僅為40%,其總量遠低于上海、江蘇、廣東等省市。要抓住國際服務業(yè)加快轉移的機遇,大力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提高浙江服務業(yè)發(fā)展水平,擴大服務貿易規(guī)模。加快建立支持服務貿易發(fā)展的政策體系,大力培育服務貿易出口企業(yè)主體,建立促進服務貿易出口的中介組織,加強培養(yǎng)服務貿易人才,提高服務貿易出口的產業(yè)競爭力。推動浙江服務外包企業(yè)承接在華跨國公司服務外包業(yè)務,逐步擴大浙江服務外包市場份額,提高國際競爭力。支持服務外包企業(yè)取得國際認證和開拓國際市場,創(chuàng)建服務外包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完善服務外包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四)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加工貿易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fā)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一種有效的方式。從國際產業(yè)分工趨勢和浙江發(fā)展水平來看,加工貿易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有發(fā)展空間,但是也存在加工鏈條短、增值率低、在全球價值鏈中獲得利益少,容易加劇貿易摩擦等問題。要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推動加工貿易向上下游延伸,盡快提高浙江在國際分工價值鏈中的地位;要鼓勵發(fā)展配套產業(yè),提高承接產業(yè)轉移能力,發(fā)揮加工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促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chuàng)新;控制低層次加工貿易的規(guī)模,完善加工貿易管理模式。通過完善出口退稅、金融服務、品牌認證等措施,提高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出口產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通過調整深加工結轉退稅政策、完善部門間聯(lián)網管理方式,擴大采用國產原材料和零部件,促進加工貿易提高水平。
[參考文獻]
[1]查志強,王君英.跨越式發(fā)展的背后——浙江外貿發(fā)展特色與動因分析[J].國際貿易,2006,(1):33-36.
[2]萬 斌,葛立成.浙江經濟發(fā)展報告(經濟卷)[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
[3]張 衛(wèi).客觀看待浙江貿易順差問題[J].浙江經濟,2007,(9):42-44.
[4]杜群陽,宋玉華,吳 騏.非關稅壁壘對浙江外貿出口影響的現狀、原因與對策[J].國際貿易問題,2003,(11):22-25.
[5]肖武嶺.浙江外貿出口的特點、問題與對策[J].國際貿易問題,2006,(7):89-93.
On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ransforming Zhejiang’s Export Growth Style
Xiao Wuling
(People|s Government of Huzhou, Huzhou 313000,China)
Abstract: With many years' rapid growth, Zhejiang has become a major province of export trade. However, its growth mode of export trade has an obvious character of roughness and its export trade is faced with severe situations such as slowness of upgrading commodity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for lower prices, trade imbalance, trade frictions and limitation by resources environment. There are many shortcomings in foreign trade such as commodity composition , exporting by price competition , trade imbalance , trade friction 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onstraint aggravate.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boost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port growth mode and keep Zhejiang foreign trade developing healthily.
Key words: commodity composition; trade growth mod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責任編輯:張改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