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三豐太極拳論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
演式一概不用后天之拙力。則周身自然圓活輕靈,內勁增焉。貫串者,式式聯(lián)絡。綿綿不斷之謂也。茍不貫串,意斷勢斷,斷則使敵有隙可乘。故太極拳術尤戒斷字。
氣宜鼓蕩,神宜內斂。
氣宜鼓蕩者,呼吸順其自然也;神宜內斂者,自凈其意,思無邪也。
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xù)處。
太極大病,即是斷續(xù)之病。有凸凹,則有斷續(xù),斷續(xù)則不能圓滿,致敗之由也。
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向前向后,乃得機得勢。未攝天根豈攝人,根者,基也,不可輕忽。太極拳術根基全在于腳。由腳而上至腿,由腿而上至腰,由腰而頸,次顱頂,至于手指臂腕,一氣必須完整。遇敵時任憑前進后退,上手中腰下足,無處不相應,自然能得機得勢。
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遇敵不能得機得勢,必是上手中腰下足不能相隨,故手愈用力,而身愈散亂,欲克此病,必留心腰腿也。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無論欲向何方,皆須先動腰腿,然后方能如意。雖動腰腿,而意在勢先,知己知彼乃得隨機應變之妙。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斷,損壞之速乃無疑。
與人交手之時,吾之虛實反復無端,隨機應變令人不測,使其彼此不能相顧,趁其散亂,一發(fā)必克。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jié)節(jié)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彼我虛實不分,無益于己。前輩千言萬語,雖然道得分明,自家尚須思量體察,如人吃飯,方知滋味。貫串之說,不必多言。但熟參“譬若常山之蛇,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擊其背則首尾俱應之語,而實行之,則所謂貫串,無間斷,自然不費安排,而首尾相應,內外如一矣。
二、張三豐十三勢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
老子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十三勢當于吾人之“四肢九竅”(十三)上,下足功夫。
三、王宗岳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念頭不動為無極,拳勢已發(fā)為太極,陰陽虛實互換,萬法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我身不動,渾然一太極,如心意一動,則陰陽合焉,靜則萬象歸根,無爭無竟,稍有接觸,即可知曉。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抗、離、丟、頂皆為過與不及,重心即失,焉能隨曲就伸,運用自如??埂㈦x、丟、頂四病皆之于心。心有體用,末發(fā)之前是心之體,已發(fā)之際是心之用。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走化長善救失為太極拳意味最深者。即走化,彼之聚力失其中。則背矣,我之變勢居中位,則順矣。我順人背,舉頭投足,無一不是剛柔,粘放當一切聽命而已。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
未能急應,焉能緩隨,急應緩隨一以貫之,可謂智矣。變化不過陰陽虛實消長而已,能察此,敵動必應。
由著熟漸,陪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二句講得法密;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二句講得理透。大凡演式與推手,皆須以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之意為律。凡出勢不可落于偏倚,須是周匝,看得四通八達,勢意無些窒礙,隱現(xiàn)由我,方有進益。
左重則右虛,右重則右杳
敵進我退,使其拳來無所著,處處落空。以意逆志,以意捉勢,如此,破敵不難矣。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待人接物,胸中不可先分厚薄。一有厚薄輕重,進退則失準則,知處心持己之道,則出勢泯然,無跡,敵莫測吾之高深,亦是簡單事矣。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者,是直指全體明德之妙,陰陽合一,止于至善,一分增不得,一分減不得,乃是身心平衡到極致處也。太極說細處,只是論知人。知人是知己之驗,從慎獨里面做出仁來,即是英雄所向無敵之基。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qū)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拳術雖曰小道,學有所成,亦可變化氣質,明善誠身。是故太極拳術與其它門派有所區(qū)別,只是恪守“中正和平,無所偏倚而已?!?/p>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以形擊形,以快打快,謂之力勝。力勝顯非太極虛心順理功夫,須與“撥”字仔細玩味,庶幾可曉智勝法理。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shù)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此大菩薩為小機說法也。此句不解,太極拳練之無益。
若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不知此數(shù)句如何恁說得好,并無一字敷衍陪襯,非上根慧者,不能悟也。
注:本文中黑體字為拳論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