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梨狀肌損傷綜合征 推拿治療
梨狀肌損傷所出現(xiàn)的臨床癥狀稱為梨狀肌損傷綜合征即坐骨神經痛,其臨床特點是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外側及足部發(fā)生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動則尤甚,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有關本病的記載《靈樞,周痹》中說:“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間”,其痛“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并稱此為周痹,故梨狀肌綜合征當屬祖國醫(yī)學的“痹證”范疇。
1 臨床表現(xiàn)
因其損傷后常波及坐骨上下孔所通過的神經和血管,所以除局部癥狀外,常表現(xiàn)相應的神經受壓癥狀。患者自覺臀部困痛或—側臀部深在性疼痛,伴隨一側下肢沿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放散性疼痛,偶有小腿外側發(fā)麻的感覺,嚴重者臀部是刀割樣劇痛,雙膝跪臥,夜不能寐,下肢屈曲,生活不能自理。某些患者則在大小便或大聲咳嗽時腹壓增高而引起一側下肢串痛。
檢查時患者走路跛形。腰部一般無壓痛點和異?,F(xiàn)象,患側臀肌及下肢肌肉萎縮,直腿抬高實驗在60°以內疼痛加劇,超過60°疼痛反減,這與根性坐骨神經痛的體征截然不同,應予鑒別(根性坐骨神經疼痛不在此例)。
2 臨床資料
90例中,男性60例,女性30例;30~40歲16例,40~50歲44例,50~60歲18例,60歲以上12例;病程在半年以內的47例,半年~1年的23例,1~2年的16例,13年以上的4例。
3 治療方法
施術手法以解除梨狀肌痙攣,消除腫脹,剝離梨狀肌與周圍組織粘連,以去除坐骨神經受壓為總原則。
經穴:以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為主。選穴腰眼、環(huán)跳、委中、風市、陽陵泉、懸鐘、足三里。手法:推、揉、搓、撥等。
4 療效標準
痊愈:自覺癥狀和臨床體癥消失?;謴凸ぷ髂芰?;顯效:自覺癥狀明顯減輕,臨床體癥大部分消失;有效:自覺癥狀減輕,但仍遺留部分體癥,肌萎縮恢復不明顯;無效:癥狀未減輕,體癥未消除。
5 結果
90例中痊愈58例,占64.4%;顯效22例,占20.44%;有效5例,占5.5%;無效5例,占5.5%;總有效率94.5%。
6 典型病例
揚某某,男,32歲,1992年2月2日就診。主訴:腰臀部疼痛,牽引大腿后及小腿后外側作痛,并有沉困感,小腿后外側和足背麻木不仁。病程已有半年之久,曾經中西醫(yī)多方治療,效果不佳。西醫(yī)提出手術治療,本人沒有同意。近2個月來疼痛加重,晚上不能翻身平臥,伸腿亦有困難。檢查:左大腸俞、維道、環(huán)跳、委中、跟腱部以及陽陵泉等穴均有明顯壓痛,臀部、大腿后側和小腿后肌群明顯萎縮,直腿抬高30°,當超過60°時疼痛減輕。診斷:梨狀肌綜合征。
治療:遵循上述原則進行,第一次治療后,患肢疼痛更甚;第三次治療后,下肢活動自如;第七次治療后,直腿抬高50°,腰臀部疼痛明顯減輕;第十四次治療病情基本痊愈。停止治療?;颊吆笠騾⒓酉氖談趧舆^累,病情復發(fā),又經過兩個療程調理,諸癥消失,肌肉萎縮有所恢復,能夠照常上班,兩月后隨訪未復發(fā)。
7 討論與體會
梨狀肌綜合征常因久站負重,跌撲閃挫,外傷及感冒受風寒濕邪而病。
梨狀肌分布于小骨盆的內面,起始于二、三、四骶椎的前面,通過坐骨大孔穿入臀部。形成狹細的肌腱至于股骨大轉子,形似梨狀,故稱梨狀肌。主要作用是外旋大腿。該肌與骶髂關節(jié)的前韌帶及一、二、三骶神經根緊密接觸,受一、二骶神經支配,大部分神經和血管都經過坐骨大孔進入或穿出骨盆,梨狀肌穿過坐骨大孔而把神經和血管分成兩部分。坐骨神經由腰4至骶3神經前支組成后。由梨狀肌下緣出骨盆而行于下肢后外側。由于久站負重。跌撲閃挫,或暴力的直接作用,下肢長期外旋、外展前屈,都可使梨狀肌受到過分牽拉甚至損傷。造成梨狀肌痙攣、腫脹、壓迫坐骨神經或局部血管,引起這些神經和血管的循行通路不暢,即則出現(xiàn)這些神經分部區(qū)的一系列神經壓迫癥狀和血液循環(huán)障礙。祖國醫(yī)學認為,此癥的發(fā)生,是由于腠理空疏,營衛(wèi)不固,風寒濕邪得以趁虛侵襲所致。《素問,痹論》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额愖C治裁》更明確指出:“諸痹……良由營衛(wèi)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久而成痹”。
推、揉二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關節(jié)、緩解肌肉韌帶痙攣,增強肌肉、韌帶活動能力,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及消除肌肉疲勞等作用。搓、撥能調和氣血、疏通脈絡、溫經散寒。坐骨神經分布之處為足太陽膀胱經所過,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故應疏調膀胱經氣,通則不痛;足少陽與足厥陰互為表里,調理少陽以養(yǎng)肝。肝血充盈,筋得所養(yǎng)。環(huán)跳、絕骨利腰腿,通經絡,陽陵泉為筋之會,利肝膽,祛風濕,強筋骨;足三里為陽明之合,能理脾胃,調氣血,補虛弱;委中為治腰膝之要穴。所以運用這些手法和穴位來治療本病具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