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t Illusion Interlaced with Na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lafur Eliasson's art.
Olafur Eliasson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potential star after Andy Warhol and David Hockney. He is well acknowledged in the world with his fascinated artworks, just in these two years his works have been shown in more than 50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or public art museums, he has almost been to the whole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將藝術、科學和自然現(xiàn)象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魔幻空間是丹麥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帶給世人的嶄新而充滿樂趣的感官體驗。這些魅力無窮的藝術品使他獲得了國際上的廣泛贊譽,僅僅這兩年他的作品已經在超過50個國際大展或公立美術館中出現(xiàn),足跡幾乎遍布整個西歐國家。埃利亞松被稱為繼安迪·沃霍和大衛(wèi)·霍克尼之后藝術界最具潛力的明星。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1967年生于丹麥哥本哈根。1989 到 1995年在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學習,1993居住在德國至今。在埃利亞松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他一直關注著用藝術來表現(xiàn)自然現(xiàn)象,并通過自然手法進行再創(chuàng)造,強化他的表現(xiàn)效果。而他更為關注的是觀眾與他作品的聯(lián)系,和對作品的反應。他為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一手打造的丹麥館就是他這個理念最著名的實踐之一。
威尼斯雙年展上的“丹麥烏托邦”
丹麥館是所有國家館中將整體概念與空間設計結合得最天衣無縫的一座建筑。遠遠的,就能看見灰色的館體頂端有一個蜂窩狀、黑色透明的玻璃天頂。一條木結構樓梯蜿蜒曲折地往頂部延伸,將建筑的外部與內部連成一體。當觀眾們沿著這條新設計的路線走入館內時,就會看到一路上有一些散落的凸狀錐形結構,每一個錐狀物的頂部都可往下窺視??僧斈愀Q視之時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下面另一頭的觀眾也在往上窺視,錐狀物內部的結晶體結構令所有的頭像的都被分裂復制成若干倍。鏡面反射、玻璃萬花筒、熔巖庭院、水、霓虹燈光、模型和小孔成像,就是這些元素造就了埃利亞松帶給我們的全新感知世界。無論是眩目的萬花筒景象還是璀璨的彩色玻璃透窗,都是通過折射、反射原理令我們周圍的世界呈現(xiàn)出不同的色澤與焦點;而成像在室內石桌上的天窗外的婆娑樹影,或是內外互通的蜂窩狀結構物,則是通過視覺與光線的穿透力使內部與外部的空間得以交流與互動。總之在一片暈眩的環(huán)境中,光線與多重影像的重疊與分散令人們再次對熟悉的事物開始重新體驗。
一走進那個銀色蜂窩狀的雕塑裝置中,很容易會迷失在一片無盡的反射影像之中。我們的身體將分裂成數(shù)以萬計的碎片反射在鏡子萬花筒的成像里,但戲劇性的是,在這些成像中偶爾會夾雜著裝置外部向內看的觀者的頭部。藝術家運用了一個大自然中結晶形式的本質結構,構筑出一個充滿科幻感,亦真亦幻的空間。必然地看見自己或是偶然地與他者巧遇,“喪失方向感”但饒有趣味地觀看架起了觀者重新建立自己與外在關系的橋梁。 像是對所有的觀者發(fā)送了前來“感受烏托邦”的請柬,每一位進入丹麥館的觀眾都會不知不覺地成為這個想象空間的參與者,而事實上也只有身臨其境,觀者才能深切體會個中趣味。
泰特美術館中的“天人合一”
或許是源自北歐浪漫主義血統(tǒng)和對廣闊大自然的熱愛,埃利亞松總是把視角投放在自然與文化之間不可避免的對抗上,從而引發(fā)觀眾對自然現(xiàn)象的體驗與感悟。他就像一個魔法師一樣,讓人們遭遇一個個由光、色彩、水、天空、溫度等大自然基本元素構成的靈性空間。
2003年10月埃利亞松于倫敦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展出的“天候計劃”(The Weather Project)極致地反映了將觀眾作為作品的一部分的創(chuàng)作目的。在泰特幾層樓高,幾十米長的空曠空間里,薄霧籠罩,一輪背面由無數(shù)燈泡照明的半個人造太陽射出昏黃的光芒。整個大廳的頂是一面巨大的鏡子,不僅把冉冉升起的太陽反射出來,包括每個參觀者在內的地面景象也被完整地反射在了“天穹”里。在這樣的“大氣”中,所有顏色只被折射成單純的黃和黑,造成了深邃而昏黃神秘的效果。盡管這個太陽沒有發(fā)出任何熱量,好多參觀者仍然情不自禁地躺在了地板上,陶醉地看著頂上包括自己在內的,地上活動的一切,并沉醉在這種感覺里不自知。人們甚至擺出了不同的姿勢甚至圖案,盡情享受著這個群體的“日光浴”。這種景象酷似中國的“天人合一”境界。
時尚界的設計新寵
藝術和時尚永遠磕磕絆絆但又不可避免地形影不離。當埃利亞松在藝術界鋒芒畢露的時候,他的成就也受到了時尚界的矚目。2006年圣誕節(jié)期間,路易斯威登全球360家專賣店的櫥窗同時亮起了一只金色的眼睛瞳孔。這只“瞳孔”是埃利亞松專為路易斯威登設計的圣誕燈飾“眼看你”(Eye See You)。晚上,燈里打出接近陽光的金黃單色光,過于強烈的光亮讓周圍所有的景物呈現(xiàn)出黑白照片的觀感;走近去看它,你的眼睛也因為它而變得魔幻詭異。他的另一件作品“你看著我”(You See Me)也在紐約第五大道的路易斯威登專賣店同步開始永久性展出。2005年10月,巴黎香榭麗舍大街路易斯威登旗艦店重新開張,埃利亞松為其創(chuàng)作了作品“無知無覺”(Votre Perte des Sens)。
埃利亞松為寶馬設計的概念車Your mobile expectations參考了寶馬之前推出的氫動力概念車型BMW H2R的設計思路,去掉了車頂,采用了金屬網狀的設計,與其稱之為一部車,不如說他是埃利亞松的另一件裝置作品。冰川和冰柱包圍下的車體體現(xiàn)了藝術家對科技發(fā)展與全球變暖之間關系的關注和他對自然主題的執(zhí)著堅持。
德國哲學家康德以“崇高”(sublime)來詮釋人們在美學層面的滿足感,康德所稱的美是純粹形式的,是想象力到達極限、無法表達的狀態(tài),是一種純粹的主觀感受。觀賞者已經超出理性分析的階段,完全是一種個人感受的境地。當觀者在埃利亞松,這個當代魔法師締造出來的“自然”中徜徉時,所獲得的不但是古典哲學的純粹美學體驗,也獲得了自由想象和思考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