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民國瓷器,有人常以質粗釉差、青花泛藍、彩瓷磨損、款識無力、有形無神等概括之,卻很少去認真研究淺絳彩、新粉彩瓷以及“珠山八友”等繪瓷名家的精細之作,實感遺憾。
民國瓷器比起前清,可圈可點的獨到之處就是彩繪瓷,它在民國制瓷業(yè)沉悶黑暗的夜空中,像一顆閃耀奪目的明星。民國彩繪瓷的題材多以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等中國畫內容為主,與傳統(tǒng)彩瓷的圖案紋樣不同。淺絳彩瓷源于元代黃公望的淺絳山水畫法。最早的作品見于清咸豐五年(1855年)“乙卯”款的白瓷花耳扁壺,壺腹兩面由程門、程榮父子分別畫山水、人物。清末民初著名的淺絳彩畫師還有王廷佐、金品卿、汪友棠等人。20世紀初淺絳彩風行一時,但因其易磨損脫落,便失傳消跡,促使繪瓷藝人創(chuàng)新,改用新粉彩繪瓷。
新粉彩與傳統(tǒng)粉彩相比,在繪畫形式和技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粉彩一般以圖案裝飾為主。新粉彩采取中國畫的形式,以歷代名畫為藍本,在技法上汲取近代海上畫派的精華,山水、人物、花鳥都有,加上題款和印章,成為畫于瓷上的畫。畫面艷麗,是新的繪畫品種,宜于陳設觀賞,更符合民眾的欣賞習慣。新粉彩瓷畫的第一代畫師是潘宇和汪曉棠,但都英年早逝。第二代是1928年由王琦倡導、八位畫師成立的瓷畫團體“月圓會”(每月農歷十五聚會談瓷論畫),即“珠山八友”。事實上參加“月圓會”活動的共有十人,分別是王琦、程意亭、汪野亭、王大凡、何許人、徐仲南、鄧碧珊、田鶴仙、畢伯濤和劉雨岑。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月圓會”也停止了活動。第三代則是師承“珠山八友”或稍后的新粉彩繪瓷名家,他們活躍于20世紀30年代以后,有的五六十年代仍在創(chuàng)作。他們是汪大滄、方云峰、劉希任、萬云巖、汪小亭、涂菊亭、張沛軒、鄒文侯、程蕓農、余翰青、王錫良、劉仲卿。他們的畫技高超,畫品高尚,作品各有風格,在當時就成為達官貴人、收藏名家爭購的搶手貨。
劉希任(1906-1967年),新粉彩繪瓷名家,江西南昌人。自幼愛好繪畫并自學成才。20世紀30年代后期在南昌已享有盛譽,其作品售價不低于景德鎮(zhèn)名家。他擅長人物畫,受“珠山八友”之首王琦的影響較大,晚年常繪花鳥及雪景。筆者早年收藏一把民國瓷壺(見圖),壺高9.5厘米。壺的一面畫“耕圖”,其景為一條小河流入田間,田里一老農扶犁,一老者在耕田,河岸邊長兩棵大木棉樹(古人稱“”),小木橋上一人用木桶挑肥去澆田,人物形象逼真,畫意純樸,畫風高古。壺的另一面書“耕圖,劉希任作于辛巳年(1941年)冬月”,首尾有朱紅印。壺底署“陶陶齋”(王琦的齋名)方形變體朱紅款。劉希任師承王琦,王琦于1937年去世,1941年時年已35歲的劉希任繪制了該壺,并署王琦的“陶陶齋”名,以紀念這位恩重如山的師傅和“月圓會”的發(fā)起創(chuàng)始人。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