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曲線圓滑的唐硯
隋唐時期硯材的種類同形制都較前代更為豐富,當(dāng)時的陶、石硯多為后部有二足的箕形,瓷硯更加盛行。這件隋代龍紋陶硯(圖1)長19厘米,寬15.7厘米,厚4.2厘米,陶硯呈灰棕色,燒成溫度較低。平底,硯堂平坦,周邊繞一龍紋,龍身上有鱗紋。瓷硯燒成溫度較高,質(zhì)地堅硬耐用,體形很大,便于研磨較大量的墨液。唐代也開始燒制三彩硯、澄泥硯。這件鴛鴦形澄泥硯(圖2),長20.4厘米,高9.8厘米,呈灰棕色,泥質(zhì)細膩,硯形作鴛鴦形,硯池與硯堂之間有分隔,底部有三足,其中兩足作鳥足形,另一足作長條形。澄泥硯出于山西絳州(今新絳),據(jù)說是用絹袋裝上汾河泥加以漂洗淘澄出的細泥燒制而成,澄泥硯用較低溫?zé)?,大多采用模印花紋。韓愈《硯文》中的“土乎成質(zhì),陶乎成器”說的就是澄泥硯。唐代把“澄泥”看作最佳硯材之一。
唐代以前,硯石大多采用一些較為軟滑的砂巖作為硯材,選料不一,到了唐代石硯已開始講究石材。端州(廣東肇慶)、歙州(安徽歙縣)石材已被用來制硯。歙州硯石相傳開采自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歙硯石色青瑩,紋理細密,發(fā)墨快,又細潤。石紋極具天然藝術(shù)價值。而端石的出現(xiàn)較晚,據(jù)統(tǒng)計表明,目前出土端硯的唐墓全部為晚唐時的墓葬。端州石制成的端硯最佳,端硯發(fā)墨佳,又具天然花紋,與雕工巧合,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詩人李賀詠端硯說“端州硯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圓毫促點聲清新,孔硯寬頑何足云”。紅絲石硯產(chǎn)地在青州(今山東濰坊、淄博一帶)其色彩鮮艷,品種多樣,在唐代風(fēng)行一時,此石在宋時便已采盡,傳世實物極少。
從出土的器物來看,唐代前期硯式以辟雍硯為主,這件褐釉蹄足辟雍瓷硯(圖3),口徑22.9厘米,高6.7厘米,通體施褐色釉,硯堂釉面輕薄,微鼓,下有十八個蹄足,是唐代常見的樣式。到了中唐以后,“箕形類”硯式逐漸出現(xiàn),到宋初日漸衰微,箕形類硯可分為瓣形樣、箕形樣、屐形樣、風(fēng)字樣四種變體。瓣形樣呈尖葉形,硯池和硯堂有明顯分隔,硯池作花瓣狀,下有雙足,此式硯在河南偃師唐代宋禎墓曾有出土。箕形樣形似古代“簸箕”,硯的硯池作窩形方便清洗,底部下方有兩足,使硯堂傾斜。早期箕形樣造型近橢圓形,晚期兩側(cè)較為長直,呈“八字”形。唐代出土的端硯大部分屬此式樣。屐形樣像古代木屐,流行于晚唐。風(fēng)字硯,硯腰內(nèi)彎,硯邊上狹下闊,呈“風(fēng)”字形,硯堂較平坦。
唐代流行陶瓷硯,陶瓷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而唐硯造型大多線條柔軟多曲,呈現(xiàn)出“流線型”特色。唐初流行“辟雍”式硯,盛唐流行“瓣形”硯,晚唐則廣泛使用“箕形”硯和“屐形”硯。唐末、宋初“風(fēng)字”硯則逐漸流行。從中唐以后硯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景象,有石硯、陶硯、鐵硯、瓷硯、銅硯、漆硯、玉硯等各種材質(zhì),品種繁多,式樣各異,其制作也更加精致。
(整理: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