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青花云龍紋“春壽”銘梅瓶(圖1),在古陶瓷界享有盛名。據(jù)北京馬希桂先生在《中國青花瓷》一書中統(tǒng)計,“同類型的‘春壽’款瓶,傳世的只見四件,兩件存國內(nèi),兩件流散于日本和英國”。收藏于日本的“春壽”瓶,還保留了一個完整的青花蓋(圖2),使我們得以觀其全貌。
這類“春壽”梅瓶的年代,一般有元代和明洪武兩種說法。而對于“春壽”二字的含義,則鮮有學(xué)者深入考證,亦有持元代說者認為“春壽”二字,當(dāng)指元代的一種御酒。筆者不揣淺陋,就其銘文談?wù)勛约旱墓芤?。倘得博雅君子莞爾,吾愿亦足矣?/p>
帶“春壽”銘的器物
傳世帶“春壽”銘的器皿,除上述青花梅瓶外,還見于清代的漆器。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器身帶有確切可靠的乾隆紀年款及“春壽寶盒”四字款的漆器共有兩件,其中一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圖3)。而帶確切明嘉靖紀年款但不帶“春壽寶盒”四字的同類型漆器,則見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大明嘉靖年制”銘剔彩春壽盒一件。清代則見有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藏清剔紅春壽寶盒一件(銘文不詳),國內(nèi)文物拍賣市場也曾出現(xiàn)過一件(見邱東聯(lián)編著的《海內(nèi)外最新拍賣圖錄——中國古代雜項》)。
上引五件不同年代(一件明代、四件清代)的漆器,主題紋飾皆為蓋心裝飾一大“春”字,字中心開光內(nèi)雕刻一老壽星,字下為一盛有八寶的聚寶盆,其余紋飾大同小異。顯而易見,其所突出的主題亦是“春壽”。這種“春壽寶盒”據(jù)說是宮廷用來盛放點心的盒子(見朱仲岳編著的《漆器》)。另外,除了“春壽寶盒”銘漆盒外,還見有其他“xx寶盒”等銘文,試舉數(shù)例,詳見下表。
由上表可知,此類所謂“寶盒”命名多以其主題紋飾來定奪,包括“春壽”寶盒。
“春壽”銘的含義
由于“春壽”二字出現(xiàn)在梅瓶上,筆者也因此一度陷入酒名的苦思當(dāng)中,但偶爾翻閱有關(guān)民俗的資料,使我確信此二字當(dāng)為祝壽吉祥語,而非酒名。
“春壽”的含義有二:
一、“春”即酒。《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中就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即祈求之意)眉壽(人老時眉毛長出毫毛,被視為長壽的象征)”的句子,描寫人們豐收以酒祝壽的盛況。不過這時的“春酒”只是酒的代稱。商周以后,各種“春酒”越來越多。東漢張衡的《東京賦》中有以“因休力以息勤,致歡忻以春酒”的說法;東晉陶淵明的《讀山海經(jīng)詩》中有“歡言酌春酒”的詩句。唐宋時更加流行以“春”為酒名。唐時的名酒有稱作“土窟春”、“石凍春”、“劍南燒春”等,宋代也有各種各樣的名酒以“春”為名。諸如“皇都春”、“千日春”、“錦江春”等,名目繁多。這些還反映在同時代的詩歌上,如:
何令千日醉,何惜兩三春。(王績)
紀叟黃泉里,還應(yīng)釀老春。(李白)
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水。(李商隱)
有卵大如甕,中藏不老春,愿將千歲壽,醺及海東人。(見《高麗史》卷105“鄭可臣傳”)
關(guān)于“春酒”的含義,唐朝人李善(曾為《文選》作注)認為:“謂春時作,至冬始熟也”,所以叫作“春酒”;而清嘉慶年間進士馬瑞辰(著有《毛詩傳箋通釋》)則認為:“蓋以冬釀,經(jīng)春始成,因名‘春酒’?!?/p>
綜上,“春”即酒(久),“春壽”即“久壽”之意,這種例子見有上海博物館藏清康熙“萬壽長春”銘琺瑯彩月季紋碗。另外,若將“春壽”理解為“壽春”也可,如上海博物館藏“正八”銘梅瓶,即與佛教的“八正道”有關(guān)。而帶“瓶官”銘梅瓶的正名也應(yīng)為“官瓶”(詳見鐵源主編《宋遼陶瓷鑒定》上),此等或為古人文字表達的另一種方式亦未可知。
二、“春”即“椿”?!按骸迸c“椿”應(yīng)為通假字,同音是假借的基本條件,古人用字較為寬松,因此以“春”代“椿”也是可能的。古人以酒祝壽,在祝壽時送呈壽聯(lián),而且往往由于被賀壽人的性別不同,壽聯(lián)也有別,即分為賀男壽聯(lián)與賀女壽聯(lián)。一般多用椿樹喻男壽,以萱草喻女壽,若“椿萱”并稱,則代指父母。雖然椿樹并非樹中的高壽者,但古代傳說認為椿有年長壽考的特性?!肚f子·逍遙游》說:“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宋代范仲淹《老人星賦》也說:“會茲鼎盛,薦乃椿齡?!彼宰怨乓詠?,人們便以“靈椿”、“椿年”、“椿齡”、“椿壽”來指父壽,或遍指男壽。如“椿庭日永”、“大椿長不老,叢桂最宜秋。廷前傾菊釀,堂上祝椿齡。”傳說清乾隆皇帝80大壽那年傳旨大肆慶賀。祝壽那天紀曉嵐就呈上一副壽聯(lián),“八千為春,八千為秋,八方向化八風(fēng)和,慶圣壽,八旬逢八月;五數(shù)合天,五數(shù)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備,正昌期,五十有五年?!?/p>
以上不論任何一種解釋都離不開“壽”(祝壽)之意。中國祝壽文化源遠流長,《莊子·盜跖》說:“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萬偉成先生在《中華酒經(jīng)》一書中認為:“以酒祝壽,源于三代養(yǎng)老的風(fēng)俗。古人認為,酒有駐顏、延年之效,在中國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術(shù)和醫(yī)藥書中占據(jù)一個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三代,酒除了用在祭祀場合外,其次就是用以養(yǎng)老?!薄对娊?jīng)》里凡是涉及“頌壽”的地方,幾乎都離不開酒,如“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宋書·樂志》:“上壽酒,樂央央?!碧拼鸥Α肚锕?jié)有感》詩云:“舞階銜壽酒,走索背秋毫?!?/p>
因此,在舉辦壽筵時衍生了壽、壽面、壽酒(如眉壽酒、千壽酒等),盛酒的器皿(如“千年觥”,“長壽酒”)(圖6),盛放點心的盒子(如春壽盒等)(圖4),壽禮(如百壽枕、萬壽瓶)(圖5)等一系列與壽有關(guān)的事物,從而構(gòu)成了祝壽的文化環(huán)境。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凡壽誕上的酒,都叫作‘壽酒’,并無品種的講究?!保ㄒ娭馨?、侯美蓮編輯的《中國壽文化圖話·壽誕頌歌》)引典比喻圖個吉祥,如“古稀灑”,“千年酒”等。
小 結(jié)
傳世幾件“春壽”銘梅瓶均以篆書書寫,這在元末明初的同類器型上都是極為罕見的,如元大都和內(nèi)蒙古出土的“內(nèi)府”銘梅瓶,南京明故宮遺址發(fā)現(xiàn)的“賞賜”銘梅瓶以及日本安宅收藏的永樂“內(nèi)府”銘梅瓶等,都無一例外地用楷書寫,從另一方面說明篆書“春壽”銘梅瓶使用場合的獨特性。篆書是較早出現(xiàn)的一種字體,自漢隸出現(xiàn)后,篆書靜寂一時,但經(jīng)過歷代書法家的提倡和發(fā)揚,一直保留到今天。而“壽”字出現(xiàn)在器物上的頻率也是以篆為多,以篆為美。細觀此“春壽”二字筆道粗細圓勻,穩(wěn)健自然,結(jié)構(gòu)均衡對稱,線條秀美遒勁,給人一種冷峻而靜穆的美感。她們書法風(fēng)格的一致性所滲透出來的公式化、格式化,具有濃厚的尊古、崇古氣息,而這氣息又與其用途——傳統(tǒng)的祝壽禮儀相當(dāng)吻合。
綜上,“春壽”梅瓶應(yīng)是古人在祝壽時使用的重要酒器,至于是在皇帝壽誕時所用,或是皇室向民間長者祝壽時所用,還是其他尚不知的場合,有待進一步考證。
(責(zé)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