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卷,又稱長卷、圖卷,是中國書畫的一種傳統(tǒng)裝裱形式,由古代卷軸式書籍演化而來。古代書籍的“卷軸”形式,雖后來被淘汰,卻在書畫領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
古代書畫手卷始于何時,筆者無法考證,然著錄最早的畫卷是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似無可疑。依此推算,手卷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700年以前。
在中國書畫的裝裱中,手卷是一種以橫幅展示的形式,因不便懸掛,只能置于案頭展賞,邊展開,邊觀賞,邊卷合,極具雅趣。打開手卷,自右至左,依次為“天頭”(又稱“玉池”)、“引首”、“畫心”、“尾紙”(又稱“拖尾”),以及連接各部分的“隔水”。一般畫心高約尺許,長度卻十分靈活,短者不足二尺,長者可達數(shù)丈,偶爾亦有“高頭大卷”或“袖珍小卷”。
手卷多為畫家傾情精心之作,不輕易示人,僅作自我賞玩,故為古代文人雅士所珍視。逢春和景明之日、金風送爽之時,畫友雅聚,鴻儒光臨,主人乃拭案、凈手、焚香,取出珍藏與人共賞。此時“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一卷展開,尺幅乾坤,或覽,或鑒,或品,談笑風生,又是何等風雅。
形制的獨異性,決定了手卷具有較大的創(chuàng)作難度,故作者一般不敢輕易為之。從傳統(tǒng)技法而言,手卷往往用“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家的視點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也不受一定視域的限制,而是把自己中意的眾多物象天衣無縫地組合在一起。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結構嚴密,瀟灑自然,既表現(xiàn)“咫尺之圖,寫千里之景;方寸之內,納環(huán)宇之姿”的遼闊境界,又達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入之愈深,所見愈奇”的藝術效果,故作者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筆墨功底,高屋建瓴、縱橫自如的布局經營能力?,F(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的《姑蘇繁華圖》手卷,縱35.8厘米,橫1225厘米,為清乾隆年間宮廷畫家徐揚所作,全卷構圖巧妙、氣勢恢宏、筆墨精深。據(jù)粗略統(tǒng)計,畫中人物約12000人,是《清明上河圖》的7倍多,為中國歷史上描繪人物最多的繪畫。此外,還繪有各式房屋建筑2140余棟,舟楫排筏近400只,橋梁50多座,盡顯江南蘇州一帶的湖光山色、園林建筑、民俗風情,以及經濟、文化的盛世景象,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
手卷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附加值很高。手卷中有較多可供題跋之處,作者和收藏者往往加以巧妙利用。“隔水”一般題小字;“引首”多寫題簽或圖名等大字,隱涵作品意境;“尾紙”大多特別長,可達二三丈以外,為更多名人提供用武之地,或鑒或賞,或詩或文,或書其事,或贊其美,妙語連珠,宏論精辟,詩書畫印,交相輝映,令人思接千載,神游萬里,雅趣無窮,其樂融融。一件經過眾多名家題簽、題跋、鈐印的手卷,除了自身的審美價值外,還留下諸多珍貴的歷史與人文信息,必然錦上添花,價值可以翻上幾番。
手卷雖不似立軸、橫披那樣顯山露水,卻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我國現(xiàn)存的國寶級絹本古畫,以手卷居多,顯然與其易于攜帶、宜于保存的形制有一定關系。東晉顧愷之的長卷自不必說,隋展子虔的《游春圖》、唐閻立本的《步輦圖》和韓的《五牛圖》,以及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等,歷經千年磨難傳承至今,每一卷背后,都會有一個神奇的故事。
在現(xiàn)下物欲橫流、名利至上的文化語境中,人們的心態(tài)漸趨浮躁,書畫手卷正面臨新的處境:一方面,這一不易張揚的創(chuàng)作形式正在悄然退隱;另一方面,前人的遺存已越來越稀少。因此,現(xiàn)存手卷必將成為藏家競相追逐的目標。
從上世紀末開始,隨著我國書畫收藏熱的來臨,手卷逐漸走出“象牙之塔”,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出盡風頭。1995年,北京翰海推出北宋張先的《十詠圖》手卷,以1980萬元的天價被故宮博物院收藏;1996年,傅抱石的《麗人行》手卷,在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以1078萬元落槌,首創(chuàng)當時中國現(xiàn)代書畫的最高價格,令海內外為之震驚。此后,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手卷,在中國嘉德2002年春拍中以2530萬元又攀高峰,被時人傳為美談。
近年來,雖然冊頁的成交價已經開始大有趕超手卷之勢,但是從升值的角度來看,手卷收藏的獨特優(yōu)勢仍然不可動搖。從近幾年拍賣行情來看,成交價在千萬元以上的手卷,不勝枚舉。2005年,在中貿圣佳10年慶典拍賣會上,北宋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手卷,以2750萬元高價成交,明周之冕的《百花圖》手卷以2200萬元拍出;同年,王的《仿唐宋元諸名賢橫景六幅圖》手卷,在北京九歌以3520萬元一鳴驚人。而最有說服力還是元代林子奐的《豳風圖》手卷,此作2005年天津國拍秋季拍賣時的成交價為770萬元,2006年又在大唐國際拍賣中再次出現(xiàn),竟以1100萬元被另一藏家收入囊中,賣家一年獲利超過40%。而明代陳淳的《水仙》手卷,似乎更加神秘,1999年北京翰海首次推出的成交價僅52萬元,2005年中貿圣佳成交價升至715萬元,到了2006年遼寧國拍秋季拍賣會上,從600萬元的底價開始競拍,竟被炒到5500萬元(不含傭金),為底價的9倍,令人大跌眼鏡。盡管這種惡炒式的拍賣值得人們深思和警惕,但至少可以說明一點,即精品手卷具有極其廣闊的投資前景。
不僅名家書畫手卷春風得意,正在被“挖掘”出來的古代無名氏佳作,也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藝術品拍賣舞臺。如在2006年北京保利春拍中,北宋佚名《揭缽圖》手卷,即以583萬元成交。
下面,筆者以4件繪畫手卷為例,試加品評,以饗同好。
陸治《桃源圖卷》(圖1、圖2)
陸治(1496-1576年),明代畫家,字叔平,號包山子,江蘇吳縣人。文徵明之得意門生。詩文、書畫皆有造詣。工寫生,點染花鳥竹石,往往天造。山水畫喜仿宋人,而時出己意,以尖利折棱之筆,鮮明而清淡的青綠,塑造出巍峨峻峭、奇?zhèn)ト逖诺纳剿蜗蟆?/p>
此卷為紙本設色,縱27.2厘米,橫119.5厘米?,F(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該卷以漁舟為導,寫陶潛《桃花源記》意境,步移景異,引人入勝。先是“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表達了畫家厭惡亂世、向往世外桃源的人生理想。全卷筆墨疏簡清逸,構圖多變,畫風峻峭,情趣橫生。
錢《梅竹水仙圖卷》(圖3-圖5)
錢(1508-?),明代畫家。字叔寶,號磬室,江蘇吳縣人。早年孤貧失學,壯歲始讀書,好手抄稀見古籍,至老不倦。擅畫山水,亦能寫人物、蘭竹,為吳門畫派重要畫家之一。
此卷為紙本水墨,縱32.6厘米,橫253.5厘米。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啟開畫卷,但見一桿墨竹,瀟灑勁挺,迎風拂來,竹后立一巨石,石上苔草叢生,石下幽蘭吐芳,繼而又畫一樹古梅,幾株水仙,爭色斗香,各臻其妙。卷尾畫一披紅策杖者,凝神清賞,怡然自樂。此卷筆墨疏朗、穩(wěn)健、瀟灑,韻致嫻雅,別具高格。
華《花鳥圖卷》(圖6-圖8)
華(1682-1756年),清代畫家,字秋岳,號新羅山人、東園生、布衣生、離垢居士等,福建上杭人。初寓杭州,后客揚州,以賣畫為生。擅畫人物、山水,尤精花鳥、草蟲、走獸。重視寫生,構圖新穎,形象生動多姿,時用枯筆、干墨、淡彩,敷色鮮嫩不膩,畫格有松秀明麗之致。論者謂其“領異標新,窮神盡變”,“機趣天然”,直可并駕惲南田。
此卷縱38.3厘米,橫321.5厘米(畫心),設色絹本,繪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系華晚年之作。寫滿園佳色,春鬧竹林。全卷可分4段,銜接自然,前后呼應,筆墨簡逸生動,設色淡雅,境界清幽,于細微處見精彩。引首由鐵嶺韓云山題簽,尾跋記述此畫200年間的坎坷經歷,卷內有畫家本人及羅天池、何瑗玉、潘延齡、鄧實等收藏大家的鈐印20余枚,人文信息十分豐富。每段皆有題畫詩,體現(xiàn)作者詩書畫三絕的獨特風格。該卷在2005年10月無錫市文物公司的拍賣會上,拍出660萬元的價格。
汪琨《四季山水卷》(圖9-10)
汪琨(1877-1946年),近代畫家,字仲山,江西婺源人。山水宗法王,畫風工整神秀,亦工人物、花卉。
此卷紙本設色,寬22.5厘米,長518厘米,1934年作?,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立意新穎,布局巧妙,氣勢壯闊,縱橫千里。四季山水,平常景色,經過精心取舍、升華,展現(xiàn)出無窮魅力,令觀者心馳神往。畫家的高妙之處在于善于將山川、風物的季節(jié)共性與獨特的地域個性融為一體,以凝練、精純的藝術語言,表現(xiàn)大自然不同的意境之美。如以雄渾多變抒寫山鄉(xiāng)之春——古木吐芽,群山疊翠,樓閣望湖,村舍聽泉,展現(xiàn)詩情畫意;又如以平遠壯闊描繪水鄉(xiāng)之冬——天布陰云,山舞銀蛇,江水凝寒,漁舟停港,宛如身臨其境。
(責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