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收藏的硯臺中有一方小巧玲瓏、精雕細琢、讓人愛不釋手的袖珍紅絲石硯。此硯呈上窄下寬十分勻稱的梯形,配有精制的紅木盒。
硯長8厘米,上寬4厘米,下寬4.5厘米,厚0.7厘米,重43克(見圖)。硯面上分別雕有硯堂、硯池、硯額、硯崗和硯邊,在比較小的硯面上構(gòu)造完整,雕工精細。硯額兩側(cè)分別刻三朵菊花和三枚竹葉,硯額上部中間刻半朵玉蘭花三片花瓣,花的四周和硯邊處均刻祥云紋。硯邊和硯堂、硯池結(jié)合部起線高出硯邊,磨平形成上小下大瓶形。硯堂和硯池中間硯崗處刻半個半圓形篆體“壽”字。硯背也起線刻出硯邊和硯池。
據(jù)史料記載,紅絲石最早開采約在唐代,產(chǎn)于山東益都縣一帶,這里唐代屬于青州,故紅絲石硯又稱青州紅絲石硯。宋之前紅絲石硯排在四大名硯之首,宋以后端硯、歙硯、澄泥硯、洮河石硯為四大名硯,明清紅絲石硯幾近湮沒,銷聲匿跡。上世紀80年代中葉,在山東的壯山、黑山發(fā)現(xiàn)兩個石坑,但存儲量十分有限。紅絲石得名是因其石多呈紅絲紋、黃絲紋,其上品為黃地紅絲、紅地黃絲、紫地灰黃三種。紅絲石硯石質(zhì)致密,手拭如膏,貯水不耗,發(fā)墨如油。
筆者收藏的這方袖珍紅絲石硯為黃地紅絲石,硯堂內(nèi)紅黃相間形成的花紋,如微風吹過的池水和平靜海面上的波紋一樣美麗,一波又一波地極富動感,久觀讓人聯(lián)想不暇。在一塊小小的紅絲石面上能精雕細刻,構(gòu)成俱全,圖案和諧,線條流暢,造型美觀,技藝不凡,可謂鬼斧神工,硯臺雖小方顯出小文房大天地之神奇。此硯包漿老舊,質(zhì)潤細密,撫摸如肌,使用痕跡明顯,墨漬入石,古意盎然。其硯雖不能供大翰墨之用,但書寫蠅頭小楷靈巧方便,把玩觀賞亦能透出儒雅之氣息,實乃文房之寶也。
(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