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戲金蟾是中國傳統(tǒng)紋飾題材,廣泛用于不同載體之上。如瓷器、玉器、木器、建筑等。尤其是用于年畫上更深受老百姓的喜愛。玉雕劉海戲金蟾也是人們喜歡的掛件。寓意發(fā)財、富貴,表示喜慶、吉祥。民間視劉海戲蟾為福神、財神,并流傳“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之說。究其題材來歷有如下之說。
劉海,本名劉操,字宗成,又字昭元,燕山(今宛平)人,號海蟾子,五代時人。據(jù)《湖廣總志》和《陜西通志》載:“曾仕燕王劉守光為相。有道人求謁,索雞卵十枚,金錢十枚,以一文置幾上,累卵于錢若浮屠狀,海蟾驚嘆曰:‘危哉!’道人曰:‘人居歡樂之場,其危有甚于此者?!瘡?fù)盡以錢掰為二,擲之而去?!焙s赣谑谴笪?,棄官不做,盡散家財,易服從道,歸隱代州鳳凰山。劉操出家后潛心研究,刻苦修煉,終成大道。曾著有《海蟾子還丹歌》《至真訣》。被道教奉為北五祖之一。劉海戲劇性的出家過程,刻苦修煉取得的成果以及他在道教南北兩派中的重要地位,使得自宋、元以來,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元世祖封其為“明悟宏道真君”,元武宗加封為“明悟弘道純佑帝君”。關(guān)于他的傳說也越來越多,宋時民間以“劉海撒金錢”的傳說流傳最廣。由于傳說眾多,不免訛誤,竟將劉操散金錢修道一事演義為“劉海蟾撒金錢”故事,繼而又演義為“劉海戲金蟾”等。如宋柳永《巫山一段云》有述:“貪看海蟾狂戲,不道九關(guān)齊閉。”至于劉海腳下的三足蟾是這樣的。蟾蜍又稱蛤蟆、癩蛤蟆。自然形象不佳,但卻是古人敬奉的吉祥物。有許多關(guān)于它的神話傳說,最早最著名的是把月亮中的陰影看作蟾蜍?!冻鯇W(xué)記》引《淮南子》載:“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托身于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碧拼院蟮牧鱾髦校轮畜蛤茏?yōu)椤叭泱浮?。清東軒主人《述異記》載:“蟾三足,窟月而居,為仙蟲?!比泱割A(yù)示財富,得之能使人發(fā)財。“劉海戲金蟾”的故事形成很早,宋人李石所著《續(xù)博物志》中已有記載。明代的《四仙古像圖》,劉海蟾亦位列其中。
雖歷史記載劉海為仕途之人,出家時已有五十多歲,可玉雕均采用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孩童形象。雖為童子形象但也有差異。據(jù)目前所知上海陸深墓出土的劉海戲蟾玉掛件(圖1)時代最早,為明中晚期。此劉海頭頂披發(fā),面帶微笑。身穿菱格紋寬袖長衣,衣擺向上飄起。左臂處落一鳥狀物。右腿抬起,膝蓋處伏三足蟾,蟾頭向上,與劉海對視。整件器物雕刻生動,刀法流暢、粗獷。
到了清代劉海衍化成手持繩索,上串銅錢,舞弄蟾蜍,更趨向形象化。下面有三件清代不同造型的劉海戲蟾,以示讀者。
圖2,劉海面目慈祥,身著敞襟長衣,袒胸露乳,身材肥胖,手握一繩,繩上串銅錢,一足踩住蟾背。金蟾兩眼圓睜,呈跳躍狀。整器刀法精細(xì),形象生動。
圖3,劉海面露微笑,留分發(fā),著長衣,雙手拿一繩,繩甩到腦后,上串銅錢。右腿抬起,足下踩金蟾。玉質(zhì)青白,溫潤。
圖4,劉海屈膝彎背,咧嘴嘻笑,攀爬在葫蘆之上,手拿穿銅錢的繩子,戲釣葫蘆下方的金蟾。金蟾雙目凸起,直盯銅錢。整個構(gòu)圖巧妙,一幅歡樂場景,凝固在玉雕之上。
劉海戲金蟾玉掛件是人們喜愛的玉雕件之一。現(xiàn)今的仿品很多,如何區(qū)別新老呢?筆者認(rèn)為可從以下五點入手:一、觀察玉質(zhì)。明清的劉海戲金蟾玉掛件,無論是白玉質(zhì),還是青白、青玉質(zhì),均選用和田玉,而現(xiàn)今的仿品大部分是選用俄羅斯玉、青海玉、昆侖玉等制成。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所要購買的是由非和田玉制成,就可以把它們排除了。二、望其刻風(fēng)。老件刻得古拙,新仿品如玉質(zhì)不佳者,往往刻工粗糙,劉海的開臉面目不佳,細(xì)節(jié)部位交待不清。若新仿品選用現(xiàn)今價格很高的和田白玉,或者油性好、色澤佳的仔料,則刻工精細(xì),顯得俏皮、花哨,缺乏老件的拙勁,就是所說的老味道。三、看包漿、皮殼。老件溫潤、自然,所散發(fā)的油性、潤勁,是由內(nèi)向外散發(fā),表面有的有細(xì)絲狀磨損痕跡。新仿品沒有包漿,所反映的油性也是表面一層,潤勁沒有從內(nèi)部泛出來的感覺。四、細(xì)看刀工。老件雕刻利索,線條刻得有勁,因受當(dāng)時工具的限制,用砣子、解玉砂碾制,不可能刻得過于細(xì)的線條;新仿品線條刻的缺乏力道,軟弱,有的線條僵硬、呆板。五、新老雕刻技法也不同。明代鏤空、減底時,常用管鉆,底子處理沒有清代平整。每個時代審美的不同,表面的拋光要求也不同。明代人喜用亞光,清代人喜高光,也可說玻璃光。所以整體的外在表現(xiàn)就不同了。新仿品什么光他都拋,酸腐、染色齊上,顯得隨心所欲了。當(dāng)然鑒別新老玉件還要參考很多因素,切勿以點代面,這就需要收藏者平時多學(xué),多看實物,多比較,向道德修養(yǎng)高的真專家請教,看正規(guī)出版社出的書籍,自身去感悟鑒別玉器的方法。
(責(zé)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