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不算漫長的國家歷史中,波士頓算是一個文化名城,與喧囂的紐約相比,它顯得古樸而寧靜,與具有熱烈亞洲色彩的舊金山相比,波士頓又更多地呈現(xiàn)出歐洲情調(diào)。波士頓也是美國的“古都”,有“美國的雅典”之美稱。在這個特別的城市中,有一座博物館,它與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圣彼得堡的愛爾米塔什美術(shù)館齊名,為世界四大美術(shù)館之一,這就是美國最負盛名的波士頓美術(shù)館。凡到波士頓的人,不看波士頓美術(shù)館的幾乎沒有,更有專程而來的。波士頓美術(shù)館的外觀是希臘建筑樣式,靜穆莊嚴。館內(nèi)分亞洲、埃及、希臘羅馬、雕塑、繪畫、工藝、紡織品、現(xiàn)代藝術(shù)等8個部門,共178個展室。中國美術(shù)、日本美術(shù)、埃及美術(shù)和印象派以來的繪畫,是該館最重要的收藏。其展廳面積之大,庭院之美,以及130多年以來收藏藝術(shù)品之豐富,令參觀者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波士頓美術(shù)館亞洲部的收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以收藏中國、日本、印度等國的作品為主,其擁有10個中國文物陳列室。在古代繪畫館里,赫然陳列著許多珍罕的中國歷代書畫精品。本文筆者特遴選了一些與讀者共賞。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長卷 絹本 設(shè)色 縱51.3厘米 橫531厘米
此圖描繪了從西漢至隋朝十三個皇帝的形象。畫家力圖通過對各個帝王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畫,揭示出他們不同的內(nèi)心世界、性格特征。那些開朝建代之君,在畫家筆下都體現(xiàn)了“王者氣度”和“偉麗儀范”,而那些昏庸或亡國之君,則呈現(xiàn)委瑣庸腐之態(tài)。畫家用畫筆評判歷史,褒貶人物,揚善抑惡的態(tài)度十分鮮明。人物造型準確,用筆舒展,色彩凝重。此圖經(jīng)歷代內(nèi)府或個人收藏,清末落入漢奸梁鴻志之手,流入國外。
閻立本(601-673年),唐代雍州萬年人。隋代畫家閻毗之子,閻立德之弟。太宗時任刑部侍郎,顯慶初年,代兄做工部尚書,總章元年為右丞相。擅長書畫,最精形似。曾畫《步輦圖》等,作畫所取題材廣泛,如宗教人物、車馬、山水,尤其善畫人物肖像。代表作《歷代帝王圖》是古典繪畫中的重要作品之一。所畫宮女,曲眉豐頰,神采如生。用墨而有骨,設(shè)色奇特而有法。描法富于變化,有粗有細,有松有緊,用筆也較顧愷之細密精致,富有表現(xiàn)力。
楊子華《北齊校書圖》
絹本 設(shè)色 縱29.3厘米 橫122.7厘米
據(jù)考證此圖為北齊楊子華創(chuàng)稿,唐閻立本再稿,作品描繪了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遜等十一人共同刊校國家收藏的五經(jīng)諸史的情景。畫卷上人物分為三組,第二組即居中一組是全卷的中心,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描繪了士大夫四人坐榻上,或展卷沉思,或欲離席,或挽帶留之,神情均極生動,細節(jié)描寫,俱盡精微。榻旁圍列女侍五人,或展書,或提酒壺,或擁衣囊,顧盼生姿。居右一組,一學(xué)者坐椅上奮筆疾書,侍從二人托紙硯,一人執(zhí)書卷,身后女侍二人,最右端則有一少年側(cè)立,捧經(jīng)書閱讀。居左一組,為奚官三人,馬兩匹,一灰一黑。畫中人物,神態(tài)各異,整幅長卷用筆纖細,刻畫精致,有張有弛,生動逼真。作品顯然吸收了顧愷之、張僧繇等前代畫家的長處,技藝精湛。
楊子華(約515—586年),北齊著名畫家。是北齊世祖高湛的愛臣,北齊世祖時(561-565年)任直閣將軍、員外散騎常侍。善畫貴族人物、宮苑、車馬,所畫馬尤其生動逼真,據(jù)傳他在壁上所畫之馬甚至令觀者產(chǎn)生夜間聽到馬索水草而嘶鳴的幻覺。時有“畫圣”之稱。北齊世祖使其供職宮廷,非有詔不得予外人畫,成為專門的御用畫家。他所畫人物形象豐滿圓潤,有別于顧愷之的“秀滑清麗”,他的畫風(fēng)影響到唐代,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楊子華也向被認為是牡丹圣手,蘇軾面對其所繪制的牡丹曾發(fā)出浩嘆:“丹青欲寫傾城色,世上今無楊子華?!睏钭尤A在長安等地畫了很多的壁畫,但到今天都已經(jīng)了無蹤跡。這卷傳為宋臨的《北齊校書圖》,是我們今天唯一能見到的楊氏風(fēng)格的卷軸畫。
張萱《搗練圖》
絹本 設(shè)色 縱37厘米 橫147厘米
此圖是盛唐時期的一幅風(fēng)俗畫。畫面表現(xiàn)宮中仕女加工絹絲的場面。全圖12個人物,共分三組:起首是搗絲,中間是理絲、縫合,最后是把絹拉直、熨平。畫中人物有坐有站,有高有低,動作連貫,自然合理,富有節(jié)奏感。人物全神貫注,仿佛惟有搗絲之聲可聞。若干細節(jié)描寫也十分精微生動,生活氣息甚濃。婦女形象均為服飾艷麗,豐頰碩體,線條勻細。設(shè)色柔麗,以重彩渲染,給人以活潑明快的感覺,體現(xiàn)了盛唐以后仕女人物畫的典型風(fēng)格。此畫傳為宋徽宗趙佶所摹。
張萱,唐,長安(今西安)人。開元(713-741年)年間可能任過宮廷畫職。以善繪貴族仕女、宮苑鞍馬著稱,在畫史上通常與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畫家周相并提。唐宋畫史著錄上記載張萱的作品計有數(shù)十幅,不少還一再被許多畫家摹寫,但出于張萱本人手筆的原作,今已無一遺存。歷史上留下兩件重要的摹本,即傳說是宋徽宗臨摹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卷和此幅《搗練圖》卷。
佚名《文姬歸漢圖》
冊頁 絹本 設(shè)色 縱24.4厘米 橫22.2厘米
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畫《文姬歸漢圖》存世版本多達八個: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摹本各一幅,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和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館各藏一幅,日本奈良大和文化館藏一幅,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幅,瑞士蘇黎士私人藏一幅以及至今下落不明的“藝林本”。
波士頓美術(shù)館所藏的此幅《文姬歸漢圖》,描繪了漢末蔡文姬被匈奴人擄去,后由曹操派人接回中原的歷史事件。這一題材成為眾多詩人和畫家的創(chuàng)作素材,而且多帶悲傷的情調(diào)。此圖卻不大相同,文姬與丈夫左賢王各騎一馬,懷中各抱一個孩子,正在行進之中。文姬面容飽滿,神情安詳,左賢王則回首顧盼,面露微笑。夫妻情深溢于言表。兩匹馬慢跑前行的動態(tài),為整個畫面增添了歡快的氣氛。線條細柔,設(shè)色清麗,形象刻畫真切感人。此《文姬歸漢圖》原為長卷,后割裱冊頁裝,分為18冊,又題名《胡笳十八拍》,此圖為原《文姬歸漢圖》冊頁中僅存的一頁。
蘇漢臣《妝靚仕女圖》
團扇 絹本 設(shè)色 縱25.2厘米 橫26.7厘米
此圖中描繪一對鏡理妝的女子,妝具的旁邊有一個小木架,木架上擺放著一具插著鮮花的花筒。圖中畫一正在梳妝打扮的仕女,其面部形象通過鏡面表現(xiàn)出來,仕女的神情嫻靜而略帶憂傷。又以零落的桃花,幾竿新竹以及水仙襯托出人物的心境。畫面清麗,用色柔美,體現(xiàn)了作者敷色鮮潤的特點。蘇漢臣是兩宋之際的著名宮廷畫家,以人物畫見長,此圖的構(gòu)圖以及人物特征都體現(xiàn)了南宋特色,大約作于12世紀中期。
蘇漢臣(1094—1172年),南宋畫家,開封(今屬河南)人,徽宗宣和間任畫院待詔,高宗紹興間復(fù)職,孝宗隆興初(約1163年)授承信郎。所繪人物、仕女及佛道宗教畫,用筆工整細勁,著色鮮潤。尤擅描繪嬰兒嬉戲之景和貨郎擔(dān),情態(tài)生動。存世作品有《貨郎》、《秋庭嬰戲》等圖。
文徵明《積雨連村圖》
立軸 紙本 縱87.9厘米 橫29.1厘米
此圖筆墨疏簡,屬于“粗文”畫風(fēng)。遠山用筆輕柔淡潤,隨意勾出山體輪廓,再略施渲染,以濃墨點苔。近樹和中景樹木亦用墨點成,或濃或淡,而疏密不顯,呈平面感。
文徵明(1470-1559年),明代著名畫家。原名壁,字徵明,號衡山居士。42歲起以徵明為名,更字徵仲。因他祖籍湖南衡山,人稱文衡山;又他曾任翰林院待詔,又稱文待詔。文徵明與唐寅、祝允明、徐禎卿同為“吳門四才子”,是“吳門畫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畫史上亦將其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文徵明的繪畫,兼長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項,其中山水尤精。畫作有粗筆和細筆兩種風(fēng)格,均極具韻味。他是沈周的弟子,傳統(tǒng)功力深厚,筆墨精到。他一生過著舒適的士大夫生活,創(chuàng)作視野較窄。他的作品有兩類:一類是蒼郁茂盛、氤氳淋漓的小墨山水,風(fēng)格粗放,如《山雨圖》、《古木寒泉圖》等;另一類是秀麗工整、典雅細密的青綠山水,章法嚴謹、疏密有致,頗具書卷氣,如《萬壑爭流圖》、《兵賞齋圖》等。
佚名《荷亭兒戲圖》
團扇 絹本 設(shè)色 縱23.9厘米 橫25.8厘米
此圖描繪了夏日庭院中七個正在嬉戲的小孩,他們手執(zhí)紅杖、小鼓、樹枝,喧鬧打斗。涼亭中,一位婦人一邊撫拍著榻上的幼兒,一邊似乎正在回頭叫孩子們不要打鬧。神態(tài)寫實逼真。婦女的裝束反映了南宋的衣飾樣式。涼亭內(nèi)外的結(jié)構(gòu)、布置,刻畫得很細致。舊傳為五代王齊翰作,但從風(fēng)格看,應(yīng)為南宋作品。
魯宗貴《橘子葡萄、石榴圖》
冊頁 絹本 設(shè)色 縱24厘米 橫25.8厘米
這是一幅有確切題款的南宋作品。畫中橘子、石榴和葡萄,象征多子多孫的美好愿望。因此亦稱《吉祥多子圖》,此圖用色精細、沉著,寫實性極強。在左半部石榴葉上有不規(guī)則的“魯宗貴”款署,題字極小,隱約可見,在留傳下來的南宋作品中,很少有魯宗貴題款的作品,此圖殊為珍貴。
魯宗貴,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室筠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善畫花竹鳥獸巢石,描染極佳。尤長寫生,雞雛鴨黃,最有生意。紹定年(1228—1233年)畫院待詔?!独L事備考》著錄其《金葵翠羽圖》、《竹枝山鷓圖》等30件作品。傳世作品有《夏卉駢芳圖》冊頁,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春韶鳴喜圖》著錄于《浙江古代畫家作品集》。
趙令穰《湖莊清夏圖》 長卷 絹本 設(shè)色 縱19.1厘米 橫161.3厘米
這幅作品描寫夏天南方暮靄籠罩的情景。開卷是湖莊臨岸,垂柳拂溪;岸上綠樹成蔭,遠處煙水迷蒙;路轉(zhuǎn)溪頭,又見綠樹環(huán)抱中數(shù)間村舍,屋后一片林木,在煙霧籠罩下,橫向舒展,時隱時現(xiàn),更增加悠悠然的靈動氣氛,充滿著夢幻般的詩意。卷末近景描繪三株姿態(tài)各異的大樹,與卷首樹木相呼應(yīng),卷尾自識“元符庚辰(1100年)大年筆”。這幅畫雖然沒有高山峻嶺,但畫家通過樹木、村舍、湖塘、小徑和低垂的清晨霧氣,構(gòu)成迷蒙幽深的意境。在構(gòu)圖上突破了五代以來山水畫全景式的構(gòu)圖結(jié)構(gòu),而轉(zhuǎn)向為對大自然的局部特寫,這種空靈的畫面布置,后來成為南宋畫家普遍采用的構(gòu)圖方式?!逗f清夏圖》在畫法上,遠處陂陀不用勾皴,而以濕筆一筆畫過,為畫面開拓出更加深遠的空間。畫家對景物捕捉之敏銳,令后人贊嘆不絕。
趙令穰,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字大年,汴京(今河南開封)人。宋太祖五世孫,官崇信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追封榮國公。他擅畫設(shè)色平遠小景,風(fēng)格清麗,筆墨柔潤。據(jù)說畫風(fēng)近似于畫小景著名的畫家惠崇。由于宋朝制度規(guī)定,王子不得無故出城,因此趙令穰只有利用一年一度朝陵的機會,才能接觸一下自然風(fēng)光。作為山水畫家,這是十分悲哀的事。所以他的山水畫多局限于兩京(開封、洛陽)的郊外景物。他每有新作,有人還譏諷說:“此必朝陵一番回矣”。盡管如此,他卻有本領(lǐng)把郊外鄉(xiāng)村的平凡景物,變成樸實迷人的藝術(shù),使人不得不佩服。
李贊華《東丹王出行》絹本 設(shè)色 縱27.8厘米 橫125.1厘米
這是一幅表現(xiàn)人物鞍馬內(nèi)容的畫,畫中繪有六人騎在駿馬上,他們各具姿態(tài),衣冠、服飾、佩帶皆因身份的不同而各異。馬則矯健、豐肥,左右顧盼,慢跑前行。東丹王在馬背上手握韁繩,面帶憂郁,若有所思,情緒正和他棄遼投后唐的處境吻合。人物及馬的線條描繪細膩精良,賦色華麗,盡顯宮廷繪畫之特色,構(gòu)圖布勢前后照應(yīng),疏密相宜。整個畫面人物和馬的動態(tài)形成一種行進的韻律。卷末有無名氏題“世傳東丹王是也”,書風(fēng)近宋高宗趙構(gòu)。李贊華自投后唐明宗后,長期居住在中原,其畫風(fēng)對后世影響很大,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劉道醇《圣朝名畫評》均有著錄與評價。從文獻著錄來看,此卷是接近李贊華畫風(fēng)的一件精品。
李贊華(899-936年)(五代·南唐),本名耶律培,小字圖欲,契丹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長子。926年契丹人滅渤海國,其被冊封為東丹王,統(tǒng)領(lǐng)渤海國舊地。阿保機死后,次子耶律德光繼位,耶律培受到監(jiān)視,其恐遇不測,長興二年(931年)投奔后唐。后唐明宗賜姓李,更名贊華。曾官懷化節(jié)度使,瑞州、慎州觀察使等。所寫貴人酋長胡服騎射,皆稱珍華。評者謂其“馬尚豐肥,筆乏壯氣”?!段宕嬔a遺》則謂其“畫馬骨法勁快,不良不駑,自得窮荒步驟之態(tài)”。元代朱德潤題其《射鹿圖》云:“筆法圓細,人馬勁健,真有盛唐風(fēng)韻?!?/p>
趙佶《五色鸚鵡圖》絹本 設(shè)色縱53.3厘米橫125.1厘米
這幅《五色鸚鵡圖》是瑪麗亞·安托瓦內(nèi)特·埃文斯基金會(Maria Antoinette Evans Fund)1933從日本畫商 Kojiro Tomita 處購買入藏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的,此畫在宋徽宗的作品中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代表作。圖繪折枝杏花兩枝,枝頭棲五色鸚鵡一只,整個畫面色彩協(xié)調(diào),技巧純熟,用筆細勁工致,設(shè)色濃麗,樹枝的勾線很結(jié)實,用筆富有變化。下筆較重,微露釘頭,變化自然,妙在其中。
趙佶(1082-1135年),北宋徽宗皇帝, 在位25年,他稱得上是一個“不愛江山愛丹青”的皇帝。這位亡國皇帝政治無能,但是藝術(shù)造詣極深,吹彈、書畫、聲歌、詞賦無不精工極研,堪稱一代大家。平生著作極多,都散佚無存。存世畫跡有《芙蓉錦雞》《池塘秋晚》《四禽》《雪江歸棹》等圖。有詞集《宋徽宗詞》。趙佶的書法更是一絕,雜糅各家,取眾人所長,創(chuàng)造出別具一格的“瘦金書”體。
(責(zé)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