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五山鏡文字有特色
拙藏一面五山鏡,呈“黑漆古”銅色,直徑20.8厘米,戰(zhàn)國時楚國鑄造。楚人鑄鏡甚具創(chuàng)意。在鏡背有限空間內(nèi)配置多個山字,山字間鋪滿羽狀地紋和花葉紋飾,構(gòu)圖豐滿有序,示意山峰壯麗及大地欣欣向榮的景象。五山之間又互相連接,寓意江山一統(tǒng),安定吉祥,表達了楚人的愛國情懷。
本鏡“山”字右旋排列,字形瘦削,每一山字右豎筆端,有一弧形延長線直抵右鄰山字底部,示意兩山相連。湖南常德楚墓出土一面五山鏡,直徑19厘米;湖北江陵九店出土的一面五山鏡,直徑14.6厘米(湖北省博物館藏,該鏡曾在香港展出),均屬此類型鏡。亦見山字呈左旋排列,山字左豎筆有一延長線,與左鄰山字底邊相接,形成一六角星形。上海博物館藏一面五山鏡,直徑16.7厘米,屬此類型鏡。據(jù)周世榮《銅鏡圖案》記述:湖南出土山字鏡中,95%屬四山鏡,其余是五山鏡。山字鏡最早發(fā)現(xiàn)于春秋晚期楚墓中,流行于戰(zhàn)國時期。三山和六山鏡出土或傳世品極少,屬國家一級文物,五山鏡亦罕見,屬二級文物。2006年北京嘉德春季拍賣會上,兩面五山鏡(一面直徑為9厘米,另一面直徑為17厘米)均以四至五萬元成交。
罕見的三山三獸紋鏡
該鏡圓形,直徑19.6厘米,三弦鈕。主圖案三山與三獸相問環(huán)繞,以羽狀紋及草葉紋為地紋飾。山字左旋排列,字形瘦削,中豎筆直達鏡緣,左右豎筆端內(nèi)折成尖角。三獸為二鹿一虎。雙鹿均回首瞭望,豎耳朵翹尾巴,全身見斑狀紋,一前肢抬起作行走狀,形態(tài)生動,惹人喜愛。另一虎形肥壯,身上見條狀虎紋,抬頭虎視眈眈,似乎發(fā)現(xiàn)了獵物,正要向前追跑。該鏡圖紋清晰,制作精巧,全鏡呈“黑漆古”銅色。
據(jù)《洛陽出土銅鏡》一書記述:“1928年,在洛陽孟津金村以東,八座周王室墓曾出土一批珍貴文物,其中戰(zhàn)國銅鏡見于著錄者就有19面,包括一面羽狀地紋三山三獸紋鏡?!毕匆娍龃绥R拓圖,資料不詳。山字鏡并非洛陽地區(qū)鑄造,可能是當年楚國向周王室交納的一種貢品。另見孔祥星等主編《中國銅鏡圖典》曾收錄一面三山三獸鏡拓圖,直徑近20厘米,三獸為二鹿一犬。前書有文字資料而沒有圖錄,后者有拓圖而未標明資料來源,兩者是否同屬一物,不得而知。筆者孤陋寡聞,近十余年來,似乎未見三山三獸紋鏡實物圖照曝光。今借《收藏界》公開拙藏,以拋磚引玉,供古銅鏡愛好者一起鑒賞品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