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的一天,我去西安古玩城淘寶,轉了一圈,因無中意之物,我便打道回府。走到門口時,一地攤上的銅瓶吸引了我的目光,隨即走過去,想看個究竟。憑我的經(jīng)驗和直覺,我認為它是件老東西——“開門貨”。
于是,我便佯裝什么也不懂地問攤主:“這是個啥玩藝,做什么用的?”
攤主說:“我也不知道它叫個啥,也不知道做啥用的,是我從鄉(xiāng)下收來的?!?/p>
“那你這件東西賣多少錢?”
“400元。”
“太貴了,這個東西又有啥用呢!”我自言自語地說,仍裝出不愿買的樣子。
后經(jīng)討價還價,以260元成交。
回到家里,我對這個銅瓶進一步作了研究。此瓶高28.5厘米,口徑4厘米,為喇叭頭形狀,底徑7.6厘米,底款篆書“乾隆年制”。這個銅瓶最特別的地方是瓶耳不在瓶子的上方,而是在瓶子的下方,且由象的鼻子組合而成。在兩耳的中間又有一對小象,一左一右,使銅瓶極為對稱,更加端莊穩(wěn)重,且顯得別具一格,給人以高貴的藝術視覺感受。瓶為黃銅,腹部除鑄有山水、樹木、花草外,還有三組大小不同的群象9只,它們生動逼真,栩栩如生。此瓶品相完好,做工精細,包漿明顯,我斷定此瓶屬清代無疑。
湊巧,2007年元月1日至5日,中央電視臺《藝術品投資》欄目民間尋寶活動在陜西舉行。借此機會,我讓專家鑒定后,證明了這件銅瓶屬于清代乾隆時期的民間器物,叫象鼻雙耳銅瓶。存世稀少。
事后,我回想這件銅瓶為啥被我撿漏了。其原因有三:一是我在收藏過程中,始終抱著一種平常的心態(tài),絲毫沒有一夜暴富的妄想;二是我總是堅持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方法,不斷請教專家,請教行家,具備了一些鑒藏知識;三是客觀條件也助我撿漏。購買銅瓶的那天,攤主把瓶子平直地放在了攤子上,這樣一來,也就不易被藏家注意了。如果攤主把銅瓶直立起來,擺在攤子上,我想,恐怕早被別人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