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流行象生(動物造型)玉飾,其中有一類較為特殊,它的造型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動物(包括人)合為一體,可稱之為合雕象生玉器。合雕象生玉器最早出現(xiàn)于西周早期,流行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戰(zhàn)國衰微。從出土和傳世的周代象生合雕玉器可分析出此類器物有以下特點(diǎn):
一、西周早期的合雕象生玉飾中以龍與其他動物的象生合雕玉器為主。
西周早期出土的合雕玉器大部分都有龍形圖案,從文獻(xiàn)記載可知,從上古時代黃帝乘龍飛升到西周時期的龍紋合雕玉器,龍作為華夏民族共同的神開始慢慢形成,但各部落還有專屬于自己部落的神,他們把自己部落的神與龍合雕成一體來崇拜。例如:龍鳳合雕玉佩(圖1),殘長6.2厘米,寬2.6厘米,厚0.65厘米。玉呈冰青色,質(zhì)地細(xì)膩,晶瑩潤澤,半透明。整體為一龍形,身呈蠶狀,分八節(jié),尾部殘缺一節(jié),實(shí)為九節(jié)。“臣”字形目,圓圈形眼瞳,口微張,似作低聲吟叫,角為寶瓶形,用一面坡斜陰線的方法雕刻出頭部的心形紋飾。用兩條弧形一面坡斜陰線分開身體和頭部。在身上第一節(jié)處雕刻一鳳鳥,呈站立狀,羽毛斂收身體兩側(cè),尾部翹起分叉,尾部略殘,嘴中有一圓穿。此器布局絕妙,線條流暢,整體造型精致、優(yōu)美,令人賞心悅目。人龍合雕玉佩(圖2),長4.5厘米,高2.9厘米,厚0.3厘米。玉受沁呈黃褐色,半透明。扁平形,透雕。兩面紋飾相同,整體為人、龍側(cè)面相連形象。龍曲體回首作半蹲臥狀,尖額,橢圓形凸目,嘴唇上卷,角后揚(yáng),足前伸,尖尾巴上翹。人作下跪狀位于龍前,面朝外,雕出眼、鼻、耳、頭、肩,三處與龍相連。龍的角部有穿孔,可供佩系。此器造型新穎奇特,刻畫簡練樸質(zhì)。
二、西周中晚期的合雕象生玉器多以某種動物造型為主體,附加的動物造型部分或全部凸出主體動物造型之外。
虢國太子墓出土的一件猴面人形佩(圖3),高5.9厘米,寬1.9厘米,厚0.25厘米。整體為蹲踞人形,人首似猴形,頭部盤有一龍,龍尾屈于人頭之上。頸下也雕有龍,臀部飾一龍首,頭部盤龍的卷尾處有一圓穿。虢國國君墓中出土兩件人龍合雕玉佩,第一件(圖4)高5.1厘米,最寬1.7厘米,最窄0.9厘米,厚0.7厘米。青玉,玉質(zhì)溫潤光潔,微透明。整體為一蹲踞形狀的側(cè)面人。人戴冠,菱形眼,云紋大耳,身體雕刻為一條龍,龍頭及下唇卷曲成人的胸部及雙臂,龍的身體卷曲成人的臀部及下肢。背面只用單陰線刻出一云紋大耳。第二件(圖5)高5.8厘米,寬2.8厘米,厚0.35厘米。青玉,冰青色,有少量淡黃色沁斑,潤而微透。鏤雕,整體為一蹲踞的人形側(cè)面,頭部長發(fā)后梳,龍尾處有一穿,玉人胸部為一卷曲成團(tuán)的龍,下身蹲踞狀,短尾。還有晉侯墓地出土了一件人龍合雕玉佩(圖6),高8.1厘米,寬3.1厘米。青白玉,扁平體,透雕,兩面紋飾相同,整體為半蹲狀人的側(cè)面形象,頭部似鳥狀,圓眼大鼻。頭上有冠,冠上雕刻出一條龍,龍頭向下,菱形眼睛,嘴唇上卷,吐舌,尾巴上卷形成穿孔。玉人上身是一卷曲成團(tuán)形的龍,龍頭較大,尖額,菱形眼睛,口銜尾,角后翹。玉人下身作蹲踞狀。后腰部外飾一龍,頭朝上,吐舌,與冠上頭朝下的龍遙相呼應(yīng)。
西周中晚期人龍合雕玉器在造型上有許多共同點(diǎn):第一,人的形象大部分雕刻在側(cè)面,且呈蹲踞的姿式;第二,龍的形象雕刻在人的頭上或胸腹部、臀足的底下部;第三,龍的形象均部分凸出于人像,部分融于主體紋飾之中。
人龍合雕玉佩這類玉器在西周中晚期墓葬中出土的比較多,這可能與西周時期人們崇拜雨師有關(guān)。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西周時人們認(rèn)為龍是興云致雨的雨神,且進(jìn)一步把龍人格化,遂出現(xiàn)以人為主體兼以龍為輔的合體造型——雨師玉像。西周的雨師玉像,造型共性是以人為主體,身上附設(shè)龍形,特別是人上臂處附龍形,與《山海經(jīng)》所述“操蛇(龍)”的形象正合?!冻o·遠(yuǎn)游》:“左雨師使徑待號,右雷公而為衛(wèi)?!庇陰熍c雷神相配?!侗阕印さ巧妗罚骸?山中)辰、日稱雨師者,龍也?!庇陰煹谋拘约待埿浴8鸷椤断闪袀鳌罚骸罢嫒顺;嗌袷罪w龍,往來其間,予亦化一赤虬,追懾于后。因予能隨風(fēng)雨上下,即命為雨師,主行霖雨?!庇陰熾m被仙道化,但仍是龍性,主雨。西周雨師玉像,可能是人們舉行雩祭歌舞時所佩的玉器,用來祈雨。
三、東周大部分象生合雕玉器,其附加的動物造型全部納于主體動物造型之內(nèi),附加動物造型仿佛成了主體動物造型的紋飾或紋飾的一部分。
河南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的一件龍紋虎佩(圖7),長16.4厘米,厚0.4厘米。玉大部分受沁呈黃色。扁平片雕,弓背卷軀,圓形眼睛,垂首大口,雙爪縮于腹部,卷尾垂地。身部飾龍紋,腹部雕有一個雙鉤陰刻的龍頭,好似老虎在垂首低吟,栩栩如生,形態(tài)生動。還有陜西寶雞秦墓出土的一件蟠虺紋虎形玉佩(圖8),通長13厘米,寬3.3厘米,厚0.6厘米。玉色一面青白,一面泛赤褐色。弧形扁平體?;⒌皖^,口微張,口部鉆一圓孔,弓背,尾梢回卷,頭尾均著地,前后肢皆屈收腹下。通體浮雕密集的蟠虺紋,方形嘴唇,長方形眼眶內(nèi)刻橢圓形雙陰線,扭絲紋眼眉,扭絲紋長條狀鬃毛,外圍磨低一層均陰刻斜線紋。后腿爪部和腰部均鉆一圓孔,爪足面雕出細(xì)虎珠紋,蟠虺形象則以浮雕勾云紋、極細(xì)的曲線、圓形陰線、斜線紋等組成,形象生動,一絲不茍,工藝精湛。
盡管上述龍紋虎佩和蟠虺紋虎形玉佩已清楚顯示出合雕象生玉器趨向衰落,但陰刻的附加動物形象的存在,仍令人或多或少能意識到合雕的作法。到了戰(zhàn)國時期,象生玉器缺乏附加動物形象,無從察覺合雕作法的影響,合雕的手法已經(jīng)衰微。合雕象生玉器制作只在西周大規(guī)模出現(xiàn)。
(責(zé)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