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jì)90年代三門峽市虢國墓地出土了一批玉質(zhì)上乘,制作精美的動物造型的玉雕如:老虎、大象、蠶、蟬、兔子、魚、鸚鵡、燕子、老鼠等等。在這批動物玉雕中有一組造型優(yōu)美、制作精致的玉鹿,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F(xiàn)和大家分享如下:
圖1玉鹿通高4.7厘米,長4厘米,厚0.1~0.4厘米。青玉,淺冰青色,因局部受沁,有灰褐色、灰白色斑塊和斑點(diǎn)。鹿呈站立狀,頭向上昂仰,神態(tài)安詳。沒有穿孔。整器雕琢紋飾簡潔,形態(tài)逼真,寥寥數(shù)筆就突出了鹿的神態(tài)。
圖2玉鹿通高4.3厘米,長4.9厘米,厚0.1~0.5厘米。青玉,淺冰青色,因局部受沁,有灰褐色、灰白色斑塊和斑點(diǎn)。雙面以陰刻線勾勒出鹿的口、眼、胸、腹等部位,線條雕刻流暢。鹿呈蹲臥狀,曲頸回首。沒有穿孔。
圖3玉鹿通高4.7厘米,長5.6厘米,厚0.1~0.4厘米。青玉,淺冰青色,因局部受沁,有紅色、灰白色的斑塊和斑點(diǎn)。鹿呈站立狀,角長枝繁,體態(tài)肥圓,小尾下垂,四肢壯實(shí)有力,神態(tài)安詳,兩面拋磨光潔。沒有穿孔。
圖4玉鹿通高5.5厘米,長6厘米,厚0.1~0.4厘米。青玉,淺冰青色,全身受沁,呈棕黃色。有灰褐色的斑塊和斑點(diǎn)。雙面以陰刻線勾勒出鹿的口、眼、胸、腹等部位,拋磨光潔,線條流暢,身姿挺拔。鹿兩腿前傾,蹄著地,呈欲奔跑狀。鹿角部有一圓形穿孔。姿態(tài)如在奔跑中倏然止步,昂首前視,大耳抿后,雙角上指,將鹿奔跑的迅疾和受驚嚇的神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圖5玉鹿通高6厘米,長5.6厘米,厚0.1~0.4厘米。青玉,深冰青色,局部受沁,有灰白色的斑點(diǎn)。雙面以陰刻線勾勒出鹿的口、眼、胸、腹等部位,線條流暢,身姿挺拔。鹿兩腿臥地,呈俯臥狀。兩面拋磨光潔。沒有穿孔。
圖6玉鹿高3厘米,長4.5厘米,厚0.4厘米。青玉,玉質(zhì)受沁呈黃褐色,身體上殘留有朱砂。鹿后肢微屈作站立狀,無角,葉形大耳,梭形眼眶內(nèi)雕刻出圓形眼瞳,曲頸回首,口微張作嘶鳴狀,挺胸,豐臀,蹄足,短尾。鹿身體肥碩,胸部有一穿孔。
圖7玉鹿通高4.7厘米,長6.1厘米。青玉,呈青色。鹿后肢微屈作站立狀,無角,葉形大耳,梭形眼,口微張作嘶鳴狀,蹄足,短尾。鹿身體肥碩。胸部有一穿孔。雙面拋磨光潔,造型優(yōu)美,做工精細(xì)。
圖8玉鹿高5.1厘米,厚0.5厘米。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呈棕黃色,微透明。鹿回首而立,角部略殘,頭部有一圓穿。形象逼真,神態(tài)自然。
圖9玉鹿高8.5厘米,長4.5厘米,厚0.4厘米。玉受沁呈褐色。鹿呈站立狀態(tài),抬頭前視。橄欖形眼睛,耳朵向后,頭頂單角枝,左側(cè)三枝,右側(cè)兩枝。
還有晉侯墓地出土的一件玉鹿(圖10)和虢國墓地出土的這批玉鹿是屬于同一時期。晉侯墓地出土的這件玉鹿高5.5厘米,長4.6厘米。玉呈黃褐色,體呈扁平。鹿作站立狀,頭略昂,眼觀前方,閉口,大耳后張。角分長短兩枝,后枝回勾至背。身軀豐腴,凸胸,拱背.短尾。前肢挺直,后肢稍屈,似乎正欲發(fā)力啟動奔跑。短角上一分枝卷曲成孔,可穿系佩掛。此鹿造型簡練,抓住了鹿的性格特點(diǎn)和瞬間形象,具有西周時期代表性的紋飾刻畫特點(diǎn)。
西周時期制作的玉鹿大多為片形結(jié)構(gòu),這是因?yàn)槲髦芙y(tǒng)治者以商人亡國為借鑒,力戒奢靡,崇尚節(jié)儉。反映在器物上,紋飾就不及商代那樣繁縟,歸于簡潔樸素,素面和片狀玉器大量增加,這批玉鹿便反映了此種風(fēng)格。
西周時期制作的玉鹿造型特點(diǎn)鮮明,絕大部分作側(cè)視。高大而分枝鮮明的鹿角顯得雄偉華麗;兩個鹿角不相對稱,分枝很長,超過了身體的長度,用比較夸張的手法來美化鹿角。頭部除了大鹿角之外,還有大耳朵、大眼睛。胸部挺拔,豐臀,腿部比較粗壯,足為牛蹄足。造型比例失當(dāng),頭重腳輕,美化和強(qiáng)調(diào)了鹿的頭部。由于鹿與祿同音,古代人們以鹿的形象寓意祿。鹿又具有長壽的涵義,所以把鹿和鶴聯(lián)系在一起,寓鶴鹿同壽,鹿鶴同春。故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把鹿作為吉祥之兆,習(xí)慣性稱為瑞鹿。用玉雕刻鹿的形象,歷史悠久,始于商代,玉鹿在玉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責(zé)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