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殮玉和實用玉器
虢國墓地出土的玉器中有一批特殊用途的玉器——殮玉和實用玉器。殮玉有螟目綴玉、口含玉、握玉、腳夾玉等,實用玉器有襟、觿、柄形器、匕、刀、厲石等,現(xiàn)將虢國墓地所出殮玉和實用玉器擇要介紹如下:
1.綴玉瞑目(圖39)
尤以M200l虢季墓所出形制最為完備、精美。這套瞑目的主體為仿面部及五官形狀而作。共14件,計有印堂1、眉2、眼2、耳2、鼻1、胡須2、頰2、嘴1、下頷1。其中雙眉之正面均飾有一只回首鳳鳥紋,但雙眉系用他器精心改作而成。左耳尚保留有部分盤體龍紋,也系他器改作。右須尚保留有包括一雙“臣”字目在內(nèi)的部分他器紋樣,因過小無法辨明為何種紋樣之殘存。下頜系用一件上飾變體龍紋、兩端及外緣有齒棱的玉璜代替。另外在其主體周圍尚有由22片梯形玉片、22片三角形玉片,依其臉部輪廓線的位置而圍之。44件玉片多系用他器改作而成。其中尚有部分紋飾殘存的三角形片7件、梯形片8件,共計15件。15件中殘留有完整或部分完整紋飾的計有相背回首雙鳳鳥紋1件(三角形)、鷹紋1件(梯形)。58件玉片飾均在不同位置打有明、暗且數(shù)目不同的穿孔,用以聯(lián)綴之用。而且多數(shù)穿孔之背后,發(fā)掘時有一顆小紅色瑪瑙珠出土,應(yīng)是起固定其位置以免移動而置的。這套由58件不同玉飾組成的玉暝目是目前西周時期墓葬發(fā)掘中所能見到的結(jié)構(gòu)最為完整、形制最為規(guī)范、工藝最為考究且是專門制作的綴玉暝目。
改作之玉件仍精心保留其鳳鳥紋,周人崇鳳鳥之重,由此可見一斑?!傍P鳴岐山”,周人由此而興,乃是鳳鳥被周人視為神鳥的重要原因。
2.鳳鳥紋玉握(圖40),長12.2厘米,粗端外徑2.1厘米,孔徑1.1厘米。該器物為右手握玉。和田碧玉,深豆青色。圓管狀,周身飾旋轉(zhuǎn)狀鳳鳥紋,一共雕出六只鳳鳥,粗端有土黃色斑塊及少許裂痕。
3.蟬紋方形玉握(圖41),長11厘米,孔徑1厘米,厚2.3厘米。為左手握玉。和田青白玉,圓角方管狀,兩端大小略不同,周身有八周弦紋。兩端下分別飾四雙蟬紋。通體有對鉆穿孔貫之,寬端尚有一橫穿孔。屬商朝末期西周初期之器,為當(dāng)時玉握之精品。
4.龍紋玉握(圖42),長6.25厘米,徑2~2.6厘米。青白色玉質(zhì),局部受沁呈白色。管狀,兩端并齊,一端略粗,中部束腰,呈喇叭狀,上下單向鉆孔。表面飾陰線雙龍紋,兩端為龍首,中部龍身呈螺旋狀纏繞,飾重環(huán)紋。
5.手握玉(圖43),一對,左手握玉,高6.5厘米,外徑2.3~2.9厘米,孔徑0.25~1.3厘米;右手握玉,高6.4厘米,外徑2.3~2.9厘米,孔徑0.25~1.3厘米。青玉,淺豆青色,沁有黃白斑。管狀,一端較細直,一端略粗,中部束腰,單向鉆孔。
6.鳳鳥紋玉柄形器(圖44),高9.1厘米,寬2.3厘米,厚1厘米。青白玉,玉質(zhì)較好,透明。平頂,頂下弧形內(nèi)收,末端有榫。四面飾紋,紋樣繁縟精美,正背兩面飾鳳鳥紋,鳥曲冠,勾嘴,圓目,高足,利爪,兩側(cè)飾變形蟬紋。有對鉆圓孔。
7.玉柄形器(圖45),高15.3厘米,寬12.7厘米,厚0.3~0.6厘米。青白玉,玉質(zhì)較好,因受沁局部有棕色斑紋。平頂,頂下弧形內(nèi)收。末端平齊,有單面偏刃。該器為一管狀器改制而成的,一面存有原器浮雕節(jié)狀紋樣,另一面留有原器的孔痕和后來的切割痕。
8.玉柄形器(圖46),高7.5厘米,厚0.5厘米。入殮時被有意折為三節(jié)。青玉,溫潤而微透?;№?,頂角圓鈍,頂下內(nèi)收,末端齊平,且一角有刃。器表作鱗狀。
9.龍紋玉觿(圖47),殘長3.8厘米,寬1.9厘米,厚0.5厘米。豆青色,因受沁局部有一黃褐色斑塊。器身為牙形,呈半圓狀,飾陰刻龍紋,兩面紋飾相同,有一端已殘。殘端有一圓穿。
10.龍紋玉觿(圖48),通長9.2厘米,寬2.5厘米,厚0.8厘米。青玉,細密溫潤,片雕。雙面紋飾相同,上部陰線雙勾龍形,龍首前伸,“臣”字目,斜眼角,張口弓身,寶瓶狀角,貼脊,龍腿前伸,雙爪著地,龍尾上卷。龍身飾回紋,尾飾單排重環(huán)紋,器中束腰。下部飾三組變形蟬紋。問以平行線紋兩周。龍卷尾處有一圓穿。
11.青玉刀(圖49),長29.2厘米,寬3.9厘米,厚0.4厘米。刀柄已斷為兩節(jié),深青色。一面有大面積織物印痕,扁薄長條形,偏鋒呈柳葉形,刃銳利。刀柄細長,有成組平行直線紋,柄端刻回形紋,有一長方形穿孔。
《周禮·春官·典瑞》載:“大喪,共飯玉、含玉、贈玉?!庇纱宋覀兛芍?dāng)時已有專門的葬玉??墒顷P(guān)于西周的典籍《三禮》中對葬玉沒有詳細制度可考,就發(fā)掘情況看,專門葬玉在各代、各級、各類(主要指先秦時期)墓葬均無固定的格式與器型。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其質(zhì)地、式樣、紋飾等有著明顯的等級、貧富之分。
對虢國墓地出土玉器的觀察和研究可知其有如下特點:
從質(zhì)地上看,大部分為上好的和田玉,其余各古玉產(chǎn)地之所出幾乎都涉及。
從時間和空間上看,這批玉器的時代和來源均比較豐富,有的屬于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有的屬于晚商的遺物,西周初、中期的玉器占絕大部分。
從制作工藝上看,多為精美絕倫作品,大部分玉器的制作非一朝一夕之工,很可能出自虢國國君統(tǒng)治下的專門為虢公制作玉器的作坊,有的玉器可能來自周天子的制玉作坊。
從紋飾的造型上看,玉器的大部分紋飾與同時期青銅器紋飾相似,如龍紋、鳥紋、虎紋等,但玉器上的圖形比較簡單。這是當(dāng)時玉器與青銅器上的紋飾相互聯(lián)系的必然現(xiàn)象,也是此時玉器的特色之一。
從紋飾上看,制玉工匠多以象征手法夸大頭部,強調(diào)臉部特征,尤其眼睛別具一格,絕大部分都作成“臣”字眼,鉆圓眼瞳。部分為圓形眼。食肉動物多張口露牙,面目兇猛猙獰,富有陽剛之氣。鳥類則強調(diào)其冠羽和鳥喙,顯示出嫵媚之美,整體呈現(xiàn)出線條的流暢美。
從雕刻技藝上看,在沿用商朝后期雙勾線刻法的同時,獨創(chuàng)出一面坡粗線和細陰線鏤刻的工藝。這種一面坡粗線和細陰線鏤刻的方法同時使用,產(chǎn)生的視覺效果與商朝的雙勾線刻法產(chǎn)生的效果截然不同,粗細線配合巧妙,琢磨更加成熟,線條更加奔放起伏。在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線條美、韻律美,形成簡練明快、飄逸的美感。
虢國墓地出土的玉器大部分是西周中晚期制作,從出土的禮儀用器可以看出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有完整的禮儀規(guī)章制度和宗法制度。這批玉器為我們研究西周史、玉器史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難得而龐大的標準器群。
(責(zé)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