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八怪”為“揚州畫派”的俗稱,特指“康乾盛世”時期活躍在揚州的這一批藝術(shù)家。他們往往書畫俱佳甚至是詩書畫三絕,不少人還善治印?!鞍斯帧币膊粌H是指八家,趣味相近而又畫風(fēng)相似的有李觶、汪士慎、高翔、金農(nóng)、鄭燮、黃慎、李方膺、羅聘、高鳳翰、華撼、閔貞、邊壽民、陳撰、楊法諸人?!皳P州八怪”之“八”,說法不一,但說法比較集中的還是李觶諸人中的前八位。為什么以“八怪”來形容一群名垂青史的藝術(shù)家,也是人們所關(guān)心的問題。據(jù)傳因為揚州人譏諷相貌丑陋者為“丑八怪”,而以“八怪”來形容這一批大藝術(shù)家,明顯地是出于貶抑。“八怪”怪在哪里?因為在當(dāng)時,這些藝術(shù)家的做人、為藝顯然是不合時俗的。“八怪”被人攻訐的地方,主要是其為藝不遵成法,不追古風(fēng),筆墨恣肆,嘯傲士林,做人好出狂言,臧否人物。這種大張撻伐、攻訐時俗的做法,必然會惹惱衛(wèi)道者及畫壇的主流門派,于是,便選了個“八怪”的帽子來貶損這一群藝術(shù)家,怎料諸位大家竟以“八怪”而名標(biāo)藝史,聲名日益大噪。的確,在封建制度極其殘酷又大興文字獄的時代,他們卻敢于與眾不同,標(biāo)新立異,殊為難得。
如今,“八怪”的遺世之作被各地珍藏密室,看作稀世之寶,許多人都想從他們的筆墨中間領(lǐng)略一點罕見的怪味。“八怪”的藝術(shù)品,今天看來依然清新活潑,其中鄭燮、羅聘、黃慎、李方膺、高翔、金農(nóng)、李觶、汪士慎八位畫家的繪畫作品為數(shù)之多,流傳之廣,無可計量。僅據(jù)今人所編《揚州八怪現(xiàn)存畫目》記載,國內(nèi)外200多個博物館、美術(shù)館及研究單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他們作為中國畫史上的杰出群體已經(jīng)聞名于世界。
“揚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會在詩文書畫之中,絕不粉飾太平。他們用詩畫反映百姓生活,發(fā)泄內(nèi)心的積憤和苦悶,表達(dá)自己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鞍斯帧弊钕矚g畫梅、竹、石、蘭。他們常以梅的高傲、清高、幽香來表達(dá)自己的志趣。關(guān)于“八怪”與梅花的典故傳說代代相傳,據(jù)說“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酷愛畫梅,對梅花可謂情深意切。他的好友、詩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記述道:“晴江牧滁州,見醉翁亭古梅伏地再拜……”,愛梅之深在此可見一斑。而“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在其左眼完全失明的情況下,依然繪制了著名的《梅花紙帳》,據(jù)說,坐臥其中,可聞萬樹梅花的寒香。揚州因此興起了一股以梅花帳為屏風(fēng)的熱潮,時至今日,方興未艾。
在這些畫家的心目中,梅花已非一般的花木,而成為令其神魂顛倒、五體投地,可與之直接對話溝通情感的知音了。“八怪”中最著名的鄭板橋與梅花也有個故事,據(jù)說鄭板橋當(dāng)年在蘇州時,常畫竹子、蘭花,有時也畫些花羽鱗介和山水,但從不畫梅花。因為在他住的桃花巷西頭有一家畫室,主人呂子敬擅長畫梅花,是個落第秀才,拖著多病的身子,上有爹娘,下有老婆孩子,生活頗為艱難,靠賣梅花畫養(yǎng)家糊口。他的梅花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遠(yuǎn)看花影動,近聞有花香”。當(dāng)有人求鄭板橋畫幅梅花時,他總是謙虛地笑道:“我畫的梅花比呂先生差遠(yuǎn)了。走吧,我領(lǐng)你找呂先生求畫去!”還經(jīng)常當(dāng)著眾人高度評價呂子敬的畫,贊揚道“呂先生畫的梅花,我再學(xué)十年八年,也未必能畫到這個程度。”就這樣鄭板橋在蘇州住了三年,有一天他決定遷居到揚州去。臨行時,呂子敬前來為他送行。畫友相別,當(dāng)然得送丹青喲。這次鄭板橋贈給呂子敬的,卻是一幅梅花。只見他展紙揮筆,筆走側(cè)鋒,由深入淺,畫出了蒼蒼點點帶有飛白的梅花主干。畫花朵時,用墨濃淡相宜,有輕有重,花瓣用淡墨直接點出,等水分未干時又在花瓣下端以焦墨滲化。整個畫面的結(jié)構(gòu),只有三四朵梅花畫得清晰,余者皆涂涂抹抹,真有“觸目橫斜千萬樹,賞心只有三五朵”的意境。好一幅酣暢淋漓、筆法流動、神采飛揚的梅花呀。簡直把呂子敬看呆了,愣了半天才囁嚅說道:“鄭兄有如此畫梅神技,奈何不早早教我?”鄭板橋平靜地說:“呂兄過譽了,你我兩種畫風(fēng),我如畫梅,必有人喜,那時呂兄畫酬就會少收許多?!眳巫泳锤屑さ卣f:“鄭兄之所以不畫梅花,為的是給小弟留口飯吃啊!”
筆者沒有機會考察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筆者以為,古今中外,大多數(shù)畫家都是各具所長,鮮有“全才”。鄭氏之所以不常畫梅,與其喜好有關(guān),畢竟鄭氏所長是其“蘭、竹”。故此,筆者猜測這個故事很有可能是后輩鄭氏的擁戴者們杜撰的,但從中至少可以看出人們對鄭板橋的喜愛。
總之,“揚州八怪”中的畫家大多數(shù)都是畫梅高手。八怪中汪士慎、高翔的后人稱他們?yōu)椤懊坊ǘ选?,也有人將汪士慎、金農(nóng)、羅聘、高翔并稱為畫梅圣手。本文,筆者將同讀者一起來欣賞“八怪”筆下的梅花。
李方膺(1696—1755年),字虬仲,號晴江、秋池,原籍江蘇南通。世宗雍正間以諸生受保舉,去官后寓揚州借圓,自號借圓主人,以賣畫為生,傲岸不羈。李方膺一生愛梅,久而成癖,畫作上鈐有“平生知己”、“梅花手段”、“冷香”等閑章,將梅喻為真、善、美的象征。其住宿處,均命名為“梅花樓”,庭院周圍栽滿梅樹,置身其中,吸香納氣。李方膺畫梅,以瘦硬見稱,老干新枝,蒼勁矯健,縱橫跌宕,不守矩矱,意在青藤(徐渭)白陽(陳淳)之間。
[作品鑒賞]
李方膺《梅花圖》(圖1)立軸紙本墨筆145.2×50.6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梅花圖》以粗筆淡墨寫出梅樹老干道勁之姿,濃墨點苔,淡墨勾花,花本不顯,以濃墨點染花萼,使朵朵墨梅呼之欲出。筆法古拙質(zhì)樸,野趣橫生,有別于汪士慎畫梅之繁花密枝、高翔之疏朗秀逸,自成一體。
汪士慎(1686—1759年),字近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縣,居揚州以賣畫為生。54歲和67歲時雙目先后失明。汪士慎一生最愛也是梅花,鈐有“畫梅乞米”印,與金農(nóng)、高翔、羅聘被時人稱為四大畫梅高手。汪士慎筆下的梅花,以密蕊繁枝見稱,清淡秀雅。金農(nóng)說:“畫梅之妙,在廣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畫繁枝,高西唐畫疏枝”(《畫梅題記》)。但從他存世畫梅作品看,并非全是繁枝,也常畫疏枝。不論繁簡,都有空裹疏香、風(fēng)雪山林之趣。即便是54歲時左眼病盲,仍能畫梅,刻印日:“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
[作品鑒賞]
汪士慎《梅花圖》(圖2)立軸紙本113.3×50.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梅花圖》所繪梅花旋身沖然直上,筆墨雖簡但曲勁奇倔、枝梢清健,中墨其骨,淡墨其花,重墨其苔,用筆之提按頓駐,花朵之向背仰偃,不圓而圓,風(fēng)姿多變而墨法單純。墨到處,以柔襄健,濃墨點作密刺以醒目,打破墨色平淡無變的單純格局?;ǘ溆脫P祉之圈白法,濃墨繁蕊,清潤秀現(xiàn)。金農(nóng)評汪土慎畫梅“以繁枝勝,千花萬蕊,管領(lǐng)冷香,儼然灞橋風(fēng)雪中”。
李鱓(1686—1762年),字宗揚,號復(fù)堂,又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康熙五十年中舉,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nèi)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統(tǒng)派”畫風(fēng)束縛而被排擠出來。乾隆三年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后,至揚州賣畫為生。李觶喜于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李鱓畫梅,盤根錯節(jié),造型奇特,似龍舞九天。墨之濃淡相宜相輔,多以雙勾縱筆勾出梅之枝干,濃墨點苔,圓筆寫花,極富情趣。畫面繁雜卻有序不亂,構(gòu)圖大氣。
[作品鑒賞]
李鱓《梅鵲圖》(圖3)立軸紙本76.7×41.7厘米
此圖取材梅枝梢部,以水墨寫出。作者采用其一貫的畫梅技法,以淡圣寫干,濃墨點苔,圓筆勾花。造型生動,一梅枝疏影橫斜,一只雀鳥在枝頭引頸高鳴,將視覺引向畫面上半部的款識題字,圖款兩相呼應(yīng)。
高翔(1688—1753年),號西唐,又號樨堂,一作西堂,江蘇揚州人。終身布衣。晚年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書畫。與石濤、金農(nóng)、汪士慎為友。清李斗《揚州畫舫錄》云:“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輟”。善畫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園林小景,多從寫生中來,秀雅蒼潤,自成格局。畫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韻勝?!?/p>
[作品鑒賞]
高翔《占盡風(fēng)情圖》(圖4)立軸紙本設(shè)色58.2×29.5厘米浙江省博物館藏
此畫中的梅花古秀清逸。淡墨直寫梅干,干墨輔寫,盤虬曲折,以濃圣橫向點苔,增添梅樹蒼勁峻峭之感。飛筆點寫花蕊,花瓣卻用胭脂色隨意點染,一霎時便使畫面靈氣清揚。
金農(nóng)(1687—1763年),字壽門,號冬心、稽留山民等,浙江仁和(杭州)人。他的畫,吸收漢畫像之長,古樸稚拙,筆墨極不求形似,正是這樣笨拙的美,使金農(nóng)的畫在似與不似之間,別成一家畫風(fēng)。金農(nóng)故鄉(xiāng)杭州錢塘西溪,野梅花像棘草一樣繁茂生長,溪邊的農(nóng)人常把野梅編成籬笆,就是一道自然的屏障了。梅花開時,可謂風(fēng)光無限。金農(nóng)晚年常作梅花以為想念。
[作品鑒賞]
金農(nóng)《玉壺春色圖》(圖5)立軸設(shè)色絹本131×42.5厘米南京博物館藏
此圖是他為同鄉(xiāng)前輩龔翔麟所作。以淡潤的墨色、蒼渾的筆觸鋪染出古樹寬厚的老干,使之突兀而上,旁插入三五斜枝,不僅豐富了畫面層次,更突出了青梅的如珠似玉,清純可愛,風(fēng)韻雋樸秀雅。在技法上,他博采各家之長,參以自己古拙書風(fēng)的金石意趣,通幅以沒骨法寫出。形成瘦如饑鶴、清如明月、崛如虬龍的獨特風(fēng)格。以此古香滿幅的畫面,抒發(fā)傲視高標(biāo)的精神,表達(dá)潔身自好的態(tài)度。在“為梅兄寫照”的同時,也為自我寫照。
黃慎(1687—1770年后),字恭懋,一字恭壽,號癭瓢子、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擅長人物寫意,問作花鳥、山水,筆姿荒率,設(shè)色大膽。有《蛟湖詩集》存世。為“揚州八怪”中全才畫家之一。黃慎的寫意畫,創(chuàng)造出將草書入畫的獨特風(fēng)格。懷素草書到了黃慎那里,變?yōu)椤捌坪炼d穎,化聯(lián)綿不斷為時斷時續(xù)”,筆意更加跳蕩粗狂,風(fēng)格更加豪宕奇肆。以這樣的狂草筆法入畫,行筆“揮灑迅疾如風(fēng)”,氣象雄偉,點畫如風(fēng)卷落葉。
[作品鑒賞]
黃慎《梅雀圖》(圖6)立軸設(shè)色紙本144×73厘米 鈴印:黃慎
“梅”與“眉”諧音,有“喜鵲登枝”、“喜上屆梢”,又有“舉案齊眉”(齊眉望壽)之意,比喻夫妻互敬互愛,健康長壽?!懊贰迸c“門”諧音,寓意“雙喜臨門”,“喜事連連”。此圖雖略顯粗率,卻暗見古趣,更見真意。
羅聘(1733—1799年),字跡夫,號兩峰,又號衣云,別號花之寺僧、金牛山人、洲漁父、師蓮老人。祖籍安徽歙縣,后為江蘇甘泉(今揚州)人。在揚州自稱住處謂“朱草詩林”。為金農(nóng)入室弟子,羅聘對花卉最為鐘情,自言:“常夢入花之寺,因自號花之寺僧”,所畫梅、蘭、竹等皆極精妙。其妻方婉儀,字白蓮,亦擅畫梅蘭竹石,并工于詩。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
[作品鑒賞]
羅聘《墨梅》(圖7)鏡心水墨紙本95.5×27.5厘米
羅聘顯然是受金農(nóng)的格言“眾毀不如獨賞”的影響,在此畫中用雙勾白描的筆法來畫梅花,變實為虛寫,梅枝姿態(tài)取向不同,上下呼應(yīng)。繁花綴枝,以淡墨圓筆勾出,空靈剔透。梅枝縱橫交錯,畫面卻繁而不亂,生動自然。充分體現(xiàn)了“羅家梅派”的風(fēng)格特點。畫上有羅聘三段自題:“王元章為元時第一高手也,仿之者·準(zhǔn)前明陳憲章一人而已。羅聘?!薄叭覆椴楹龅卮迪愕轿壹?,一枝照眼是雪是梅花。”“玉一株,雪不如。風(fēng)前小立數(shù)花須。兩峰三題?!贝水嬕缘珜懤厦分Ω?,稍加渲染,以濃墨點出橫苔。
華喦(1682—1756年),字秋岳,原名德嵩。福建汀州上杭縣人,因汀州有新羅山,遂自號新羅山人,又號白沙道人、離垢居士、東園生等。華苗的畫藝在“八怪”中亦可稱得是個典型。他的畫法顯然受到比他稍早一些的惲壽平花鳥畫的影響,但他變革了惲氏畫的秀雅紊美為“縱逸駘宕”,創(chuàng)造了鮮明的個人風(fēng)格。
[作品鑒賞]
圖8華岳 《山雀愛梅圖》絹本設(shè)色
216.5×131厘米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藏
此畫繪一株梅樹上下兩只小雀嬉戲場景,既優(yōu)美雅致,又別致可愛,是極難得的意趣雙全作品。畫面梅樹自左而起,向右上方延伸,樹干崎嶇,枝椏剛勁,樹上所生之淡淡花朵卻極盡柔媚妍麗之態(tài)。樹上棲一對小雀,一只神情稚嫩可愛,敷藍(lán)黑色,另一只昂首觀望,專注而若有所思,一上一下兩個小生命增添了畫面的情調(diào)意趣,顯得生機盎然。
邊壽民(約1684—1752年),清淮安府山陽縣人,原名維祺,字頤公、漸僧,號葦問居士。初業(yè)儒,然未能考中舉人,窮困潦倒。自幼喜愛繪畫,成年后技藝大進(jìn),即以賣畫度日。奔走于淮揚間,與揚州畫派畫家交往甚密,吸收各家之長,師法前人,自立門戶。工詩詞,擅書法。
[作品鑒賞]
邊壽民《古缶清供圖》(圖9)設(shè)色紙本
101.9×59.4厘米浙江省博物館藏
此畫寥寥數(shù)筆,繪數(shù)枝瘦梅插在陶瓶中,左右有天竹、松枝,畫意清冷。陶瓶呈小口小底鼓腹形。在畫家筆下,似乎是用了一種不登大雅之堂的粗窳器皿來養(yǎng)插清高雅潔的梅花,其感情色彩的強烈于此可見。此圖不僅創(chuàng)意、構(gòu)圖新奇,且筆墨堪稱一流。梅枝雖稀疏,而用筆圓潤道勁,具豐富的墨韻變化。
(責(zé)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