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的金屬鑄幣工藝精整,書法藝術高超,珍品、精品、名品倍出,歷來受到古泉收藏家的重視和愛好者的推崇。金建國于公元1115年,由北方完顏部落女貞族建立,繼后強大,不久便滅遼,滅北宋,歷時120年,成為與南宋政權長期對峙的北方王朝。公元1234年被元朝蒙古大軍所滅。
金代鑄幣品種不多,但每一種錢都鑄造精良,制式工整,書法俊美。本文介紹一枚筆者早年收集于廣元老城嘉陵江河段的“泰和重寶”篆書折十合背錢(見圖)。在河道采沙石作業(yè)時出土,被民工拾得。該錢生坑,滿身紅斑綠銹,為開門見山之品。當時背面的沙銹特厚,以普品價格購得,回家后除去部分粘沙積銹,背面有“泰和重寶”四個篆書大字映入眼簾,不禁一陣狂喜,如獲至寶!以至于三天三夜沒吃好飯、睡好覺。該泉直徑4.48厘米,厚0.36厘米,穿徑1.1厘米,重29.5克,屬生坑“泰和重寶”篆書折十合背錢美品。
“泰和重寶”篆書折十錢,錢文由金代著名書法家黨懷英所書,為玉筋篆書,堪稱歷代書法一絕。靜觀此錢面、背,篆書筆劃圓潤流暢,剛柔相濟,體現(xiàn)出平衡凝重的風格。加之銹綠灑翠,紅斑入骨,包漿層次厚重,具備古錢幣特有的韻味。把玩之間,古意盎然,余韻久久不散,眾泉友鑒賞時,竟人人愛不釋手,羨慕不已,驚呼難得一見,天賜好泉也!奪愛者竟大有人在,“請問何價轉讓?”筆者笑答:“收藏最講緣分,此泉與我有緣,只好隨緣,給再高的價格也不會轉讓。”
“泰和重寶”篆書折十大錢分大樣小樣,是繼金代“正隆元寶”錢、“大定通寶”錢之后的又一種古幣。篆書“泰和重寶”久負盛名,鑄于金章宗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金代鑄錢,大多精美,遠勝遼、元,可與北宋徽宗錢媲美。所鑄真書“大定通寶”也頗有名氣,相傳為金世宗完顏雍御書,錢文模仿宋徽宗“瘦金體”,有八九分神韻。
1.上海博物館藏有幾枚“泰和重寶”篆書折十錢,大樣錢為篆書直讀,錢文俊秀挺拔?!皩殹弊肿鳌傲保缬窠?,肥緣細肉,均為黑水銀古色澤,銅質優(yōu)良。據(jù)公布的實測數(shù)據(jù)表明,直徑5.2~5.3厘米,重34.8~40.6克不等,微分大小,但制式氣息貫通?!疤┖椭貙殹弊瓡凼X大樣不易得,文獻記載前輩泉家羅伯昭藏有此種錢,背有四蒙文;鄭家相藏傳形錢文錢,至今未見到實物。
2.“泰和重寶”折十小錢錢文形體較大,瘦硬,“寶”字作“席”,廓細肉深,直徑4.5厘米,一般重16.9克。
合背倒書錢,錢文形體較大,“泰”字下沉,“和”字連內廓,細廓深峻,黑水銀古色澤,直徑4.4厘米,重20.1克。
合背錢,錢文形體較小,筆劃瘦勁,廓細,滿身綠銹,直徑4.3厘米,重29.1克。
合背左讀錢,錢文較小,向內緊靠,“泰和”二字與內廓相連,呈鐵銹色,徑4.3厘米,重26.1克。
合背錢的產生是鑄錢過程中偶爾錯范造成的,不可多得,歷來為各代泉家所珍視。筆者所藏的“泰和重寶”篆書折十合背錢比上海博物館所藏之錢徑小、稍厚一些,應屬“泰和重寶”篆書折十厚型小錢比較妥當。這與當時的手工制作、青銅配方的比例、金屬的收縮系數(shù)、母錢的磨損或版別有關。
總覽泉界史話,合背錢最為難得,凡集古泉者都盼而得之,收藏合背錢的幾率幾乎為十萬分之一。筆者收藏古幣多年,踏破鐵鞋,尋尋覓覓,而今囊中只有兩枚合背錢,一枚是“乾元重寶”小平錢,一枚則是這枚“泰和重寶”折十合背錢了。據(jù)許多藏家和泉友介紹,“泰和重寶”合背錢一般只是圖錄中的彩照和拓片,只能在中國錢幣博物館的玻璃櫥窗外遠遠地一睹該幣的芳容!今天能零距離鑒賞,并親手把玩撫摩,也算是過了一把“泰和重寶”篆書折十合背小錢的癮了!
該泉經錢幣鑒賞專家董大勇先生2007年初應四川廣元市錢幣學會之邀請講課時鑒定,認為是“真品難得”,囑妥善保存。今借貴刊一角,與廣大泉友共鑒共賞,分享集泉之樂,以此共勉。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