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它的美食名片:說到昆明就是過橋米線,說到蘭州便是牛肉拉面,提起西安當(dāng)然是羊肉泡饃。
走在西安的街頭,隨處可見羊肉泡饃的店鋪,到處都彌漫著羊肉泡饃的氣息。
外鄉(xiāng)人來到西安,若要品嘗羊肉泡饃,大多會選擇久負(fù)盛名的百年老店,譬如有“天下第一碗”美譽(yù)的老孫家和同盛祥。人們希望從美食開始了解這座城市,這或許就是羊肉泡饃的魅力所在。
說到羊肉泡饃,可有著復(fù)雜的工藝:先是煮湯,此湯由精選的牛羊肉加入蔥姜、花椒、八角、桂皮等作料,精心熬制而成。要求肉煮得又爛又香,湯燉得色白如奶,濃稠香醇。次為烙饃,烙成餅狀,饃要又硬又圓,且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此饃稱作托托饃,因鏌上有花紋,又稱:虎背菊花蕊托托饃,頗顯詩意。最重要的當(dāng)屬掰饃,人說飯店備有碎饃機(jī),這就顯得多余,其實(shí)個中樂趣盡在掰饃:一是勞動光榮,飽享自己的成果,其口味自然格外鮮香;二是熟絡(luò)感情,邊掰饃邊閑聊,饃掰好了,感情也更融洽了,何樂不為呢﹖掰饃如何,則盡顯食者性情:性急者掰出的饃塊粗糙參差,大小不一;沉靜者的饃粒則整齊如一,顆顆分明。我曾見一電視招聘節(jié)目,以掰饃為題,考查選手的個性,真想不到這古都的美食還有如此作用。
論起羊肉泡饃的烹制方法,可分為干泡、一口湯和水圍城。廚師通常遵循經(jīng)驗(yàn),按饃定湯。干泡即煮至湯水全無,口感最為醇厚濃郁,只有碎如蜂頭的饃粒才會享此待遇;一口湯,顧名思義,即吃完之后碗底剛好只剩一口湯;水圍城則為寬湯大煮,饃肉放碗中央,四周圍以湯汁,若饃塊大而粗糙,廚師也只能給這樣的待遇了。
關(guān)中人吃飯講究實(shí)惠,裝饃的是海碗,可作南方三口之家喝湯之用。滿滿的一碗泡饃上桌,熱氣騰騰香氣撲鼻。仔細(xì)端詳,饃粒分明,饃上覆以鮮嫩的羊肉片,再配以晶瑩的粉絲、黑色的木耳、翠綠的香菜,豐富的色彩勾人食欲,令人振奮。論起吃法,有個講究:不能用筷子翻攪,否則鮮熱之氣盡散。有經(jīng)驗(yàn)的食客則不急不躁,拿起筷子,撮著嘴,從碗的四周輕緩撥攏,且每次只撥上面一層,邊撥邊吹,邊吹邊吃,動作流暢,一氣呵成。最妙的是佐以糖蒜,這蒜經(jīng)精心腌制,顏色絳紅,甜中透酸,既開胃又殺菌。就著糖蒜,拌著辣醬,美味更為彰顯。
面對如此美食,就連我母親這樣一生與羊肉無緣的人,也經(jīng)不住誘惑和感化,不禁大開食戒。吃得是滿頭大汗,酣暢無比……
(選自《飲食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