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會公正是現代社會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石。社會不公正現象嚴重影響公民道德建設的順利實施。應從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完善制度環(huán)境、提高公民公正意識等方面來改善社會公正的環(huán)境,促進公民道德水準的提高。
[關鍵詞] 社會公正; 道德; 道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 D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7-1962(2007)20-0024-02
“從現代倫理學意義講,社會公正是指對一定社會結構、社會關系和社會現象的倫理認定和道德評價,是對社會權利和社會義務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會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對社會成員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為規(guī)范?!?李萍:《公民日常行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頁)可見,社會公正在現代社會已經成為直接影響人們的道德水平和社會整體道德狀況的重要社會因素。因而,探討社會公正對公民道德建設的影響,努力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對于現階段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的順利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社會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石
社會公正是一個復雜概念,它涉及多個領域,就公正類別來看,有政治公正、經濟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個公正都蘊含著道德的意義,因此,本文從這個角度來探究社會公正與公民道德建設的關系。尼布爾認為:“社會將公正而不是無私作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標是為所有人尋找機會的均等。”(尼布爾:《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頁)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把公正看成是社會的第一德性。當代美國公共行政學者庫柏認為:“公民的品德的總則是‘正確理解的自我利益’。廣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僅僅是一種道德境界的倡導,也不是對自我利益的簡單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種在恰當的機制下達成的公共和個人的‘雙贏’?!?王云萍:《庫柏對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啟示》,《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麥金太爾則直接把公正理解為是一種美德。從上述理論路徑思考,我們不難得出社會公正乃是人們道德觀念形成的基礎。社會公正對于一個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會美德的產生起著重要作用,公正觀念一開始就塑造著人們是非善惡的觀念。一個缺乏公正觀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惡觀念,沒有友誼、情感和信賴,往往唯利是圖,因而也就從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礎。公正作為一種社會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對我們的行為進行一種糾正和激勵,作為觀念的社會公正并不是蒼白無力的,相反,它對人們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對人們行為動機的形成、價值觀念的選擇和道德目標的達成是有直接的浸潤作用?,F實生活諸多事例已經表明,由公正體現的正義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實,公正不僅是人們道德觀念的生長點,同時也是建立社會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設的著力點??v觀人類歷史,我們也不難發(fā)現,社會倫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會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終與公正觀念的確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聯(lián)系在一起。可見,從人們倫理道德觀念形成的角度看,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是現代社會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石。
二、社會不公正現象影響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順利實施
從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來看,社會公正程度以及人們對社會公正的認可程度與社會成員普遍的道德發(fā)展水平是相一致的。如果說社會公正最能體現社會的文明程度的話,人們的道德水準就是社會公正及其文明程度在人們心靈上的投射和印記。改革開放二十多年,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諸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公正的物質文化基礎大大提高,但社會不公正問題也以更加復雜的形式表現出來。在社會不公正現象的刺激和影響下,人們的道德認知、道德評價、道德水準出現不穩(wěn)定、迷亂、失衡甚至扭曲。許多典型事件所表現出來的仇富心理、求官罵官心態(tài)、借名人一夜成名的動機、以暴露個人隱私來自我表現的欲念,以及平均主義情結、戀舊于計劃經濟的心態(tài)等,無不是社會不公正現象刺激作用的結果。至于那些因社會不公而報復發(fā)泄、因生活壓力而抱怨敵視社會、因貧困而墮落等負面道德反映,更是社會不公正現象在道德領域的極端反映??梢姡鐣还F象的廣泛存在正嚴重侵襲著我國公民道德建設領域,影響公民道德建設的順利實施。當然,我們不能把消極的或負面道德思想和行為的出現,都歸結為社會不公,還必須分析和探究其他因素和根源。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并重視社會不公對人們的道德心理的挫傷和不良刺激。
三、努力實現社會公正,促成健康積極、文明向上的道德風尚
社會公正與道德建設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使我們不能不重視通過或利用社會公正來提升人們的道德素質,促成健康積極、文明向上的道德風尚。并借助于道德建設的社會功能和價值推動社會公正程度的提高以及整個社會文明的全面進步。
首先,應大力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加強物質文明的建設,從而豐富和創(chuàng)造社會公正的物質基礎。這是優(yōu)化人們道德思想和道德行為的根本途徑,也是為良好道德水平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物質保證的唯一出路。春秋時的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笨梢?,人的思想道德意識形態(tài)受其所處的客觀物質條件的影響和制約。透過社會不公正的現象看其本質,我們可以發(fā)現,社會不公正的根源在于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與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之間存在著差距。因此,社會公正從根本上說是社會發(fā)展的公正問題,尤其是經濟發(fā)展的公正問題。要減少社會不公正現象的存在,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應該從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大力發(fā)展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這個源頭著手。
其次,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法治建設,構建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制度環(huán)境。發(fā)展社會的政治文明是實現社會公正,提升人們的道德水準的重要途徑。社會公正是基于人的社會關系而言的,沒有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與交往,也就沒有公平與公正的問題。人們的公正觀念、公正標準、公正行為等都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和表現。要使人們感到公正或公平,就要利用政策、法律和法規(guī)調整好社會關系。首先是物質資料的分配關系問題,亦即人們生存的物質來源及其共享的問題。事實證明社會越發(fā)展,物質文明水平越高,人們越是在乎物質財富較為豐富條件下的分配不公問題,在這方面一旦出現了社會不公或讓人們普遍感到社會不公,對人們積極性的挫傷以及對人們的信仰、信念(尤其是道德信念)的動搖,都是不能低估的。社會公正還關系到人們對社會發(fā)展的前景和社會理想模式的向往與追求的問題。而任何社會理想的實現,都與政府的引導與決策直接相關。社會公正與政府制定方針政策的公正程度及其落實政策的公正水平是成正比的,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又與他們對政府公正性的評價高低成正比。在人與人之間的比較中,以政府部門及國家公務員作為參照系,則是大多數社會成員評價社會公正的基本出發(fā)點。所以說,制度設計與執(zhí)行的社會化、公開化與民主化對于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具有重要作用。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及其政府必須勇于擔負起社會公正之代言人的角色,并通過制度設計調整利益結構創(chuàng)造社會公正。一個公正開明的政府,一支廉潔高效的公務員隊伍,一種公正文明的社會制度環(huán)境,本身就是對人們道德行為的激勵和鼓舞。
最后,應加強公民公正意識和科學公正觀的教育,并以此推動社會公正程度的提高。公正問題對于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和文明水平的提高,對社會的穩(wěn)定和協(xié)調發(fā)展,對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等更是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在當代美國的道德模式中,就特別重視公民的公正態(tài)度和公正行為的培養(yǎng)。我們應該通過教育等手段,在提高社會的全面公正程度的同時,加強對社會成員良好公正意識的教育和培養(yǎng)。有人認為:“要使一個人因為社會規(guī)范的合理性而遵從它,關鍵是要向他表明什么是公正”。(約翰.威爾遜著:《道德教育新論》,蔣一之譯,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頁)這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們對傳統(tǒng)道德和品德結構中知、情、意、信、行的內容進行認真地分析和研究,就會發(fā)現,無論它們中的哪個因素都離不開人們的公正觀念的影響或干擾。要完善公民的人格,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水準,需要把教育與自我教育結合起來,培養(yǎng)人們的公正意識(道德意識)、公正心(道德情感)和正義行為(道德行為),推動社會公正程度的提高,實現社會公正與公民道德建設的良性互動。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政治與社會發(fā)展學院)
責任編輯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