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就作者本人所在的北京來說,近兩年現(xiàn)場演出越來越多,姑且不計以前難以想象的大牌都能有專場,比如Sonic Youth。僅就本地樂隊的演出來說,就足夠每個周末絞盡腦汁挑選了:好演出也越來越多。但是夜貓子們也不可能每個都出席,所以就有組織和個人拿著攝像機去把演出拍下來,做成DVD或者放到網(wǎng)上自己的播客上。
邢光軍:迷笛音樂節(jié)玩兒大了
我是從2002年接手高地網(wǎng)站之后,為網(wǎng)站拍小的演出,隨便拍著玩兒,放到網(wǎng)站上。2004年我正式接手迷笛音樂節(jié)的拍攝,算是正式開始與迷笛學校的合作。
現(xiàn)在我們接迷笛音樂節(jié)的項目,是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團隊,四五個人。有人負責技術,有人負責現(xiàn)場拍攝,有人負責后勤,有人負責研發(fā),我負責整體統(tǒng)籌。
研為什么要“研發(fā)”?比如迷笛每年找?guī)讉€人來拍,不用我用別人也能拍,誰都可以隨便找4個人來,安排四個機位就拍唄。為什么我們比較幸運地能一直和迷笛學校合作,首先我們攝像師的活兒比較好,再就是我們在不斷地“研發(fā)”。
2004年拍攝的時候我們有四軌切換臺,但是用5臺機器拍,另外一臺的信號只能是手動插上之后再切換到它的信號。今年拍攝是9個機位,現(xiàn)在即使到外面租9軌的切換臺也很少,租賃價格也會相當貴。2005年以后機位越來越多,現(xiàn)場即使用兩個切換臺串連起來,通過手動方式來控制切換,也會相當麻煩。隨著發(fā)展,我們需要更多路的切換臺,我就和我們負責研發(fā)的朋友說了這個事兒:我們需要一個更多路的切換臺,多少路都不嫌多。于是這個哥們兒自己做了一個64路切換臺,是用從電子市場淘來的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做成的。切換解決了之后,現(xiàn)場9臺機器需要不止9個監(jiān)視器,監(jiān)視也成了個問題,于是他買了個分切畫面的設備,這樣每個監(jiān)視器可以分成16個畫面,就解決了監(jiān)視的問題。
關于機位的設置,我們今年最大的一個改變就是減少了一個舞臺上的機位,增加了一個舞臺下的機位。因為通過幾年來直播的經(jīng)驗,我們發(fā)現(xiàn),舞臺上的機位并不能很好地拍到很理想的畫面,而且舞臺上的攝影師太多的話,既影響了樂手的表演,對于全景機位來說,又增加了很多拍攝上的困難(因為全景機位要盡量避開舞臺上的攝影師)。所以今年我們將右側臺口的機位撤下,將它放到舞臺右前方的位置。這樣,舞臺上的攝影師少了,最終的畫面里干凈了很多,而新設立的機位不但可以拍到很好的中近景,而且全景也十分漂亮,可謂一舉兩得。
去年舞臺前的軌道我們采用的是單軌雙車的設置,也就是在一條軌道上安放兩個軌道車(此種做法取經(jīng)于live8,確實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在其基礎上我們根據(jù)去年的一些經(jīng)驗,將設置升級為雙軌雙車。這樣做不僅克服了去年在單軌上的軌道車運動范圍上有局限的缺點,另外由于軌道是一前一后的放置,在取景角度上也顯出兩個機位的不同,這一改變使得今年的軌道上的機位變得比去年更加靈活多變。
每年的全景機位都是架設在主調(diào)音臺上的,由于位置以及設備的限制,以往全景機位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今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將全景機位設置在了主調(diào)音臺前面,并用一臺升降代替了傳統(tǒng)的三腳架。沒想到這一改變所帶來的效果完全出乎我們意料。沒想到全景機位的運動會對整個拍攝質量帶來一個很大的提升。具體效果是什么樣子的,大家就等到07年迷笛音樂節(jié)DVD發(fā)行之后再看咯。
當400多盤DV帶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已經(jīng)完全哭不出來了。主舞臺40支樂隊,每支樂隊30分鐘,9個機位,也就是說光采集的時間大約為30×9×40=10800分鐘=180小時。每支樂隊大約需要5個小時編輯,也就是又需要大約40×5=200小時,所以今年主舞臺的工作量是大約380小時。以平均每天工作12個小時計算,大概需要1個月的時間。千萬不要以為這一步很不重要,它會幫助你很好地估算你的工期,以免最后落得延誤工期的下場。
在整個編輯過程中,最重要也是最熬人的步驟就是對齊。因為設備的限制,我們無法統(tǒng)一現(xiàn)場所有攝像機的實碼,所以只能后期靠手動調(diào)整。目的就是讓9軌視頻可以同步播放,這樣在剪輯的過程中才不會出現(xiàn)音畫不同步的狀況。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聲音對齊法。兩路素材同時播放,對其中一路的起始點進行前后調(diào)整,直到兩路素材的聲音完全重疊,沒有“回音”的效果之后,就算是大功告成了。還有一種方法是視頻對齊法,簡單地說就是在不同的視頻素材上找到同一個人的同一個動作,據(jù)此對齊。這個應該是手動對齊里最精確的一種方法。但是由于現(xiàn)場每臺攝像機無法保證同時開機,所以,有的時候很難找到同一個動作,因為并不十分推薦此種方法。對于一般的演出來說,聲音對齊法就足夠達到要求了。
現(xiàn)在我們公司主要的項目就是迷笛的視頻,我們的長處就是組織,比如如果后天有一個非常大的音樂節(jié),需要30個機位,我兩天時間就可以做好所有的準備工作。這是我和迷笛這些年的合作積累的經(jīng)驗,也是我的長處。除了迷笛音樂節(jié)之外,一些小型演出目前還沒有活兒性質的東西。這個視頻拍攝方面,需要演出主辦方意識到它的價值,否則不會去花錢專門弄這個事兒。辦一個演出,花幾千塊錢找人來辦這個事兒,要能賣出去才行??诖鼈鞑?Dakou,com)能做這個事是因為他們自己就是發(fā)行商,有自己的渠道。辦演出的肯定都想拍下來,但是沒有渠道支持,又往往是一些相對不知名的樂隊,成本回不來。
演出視頻這個事情本身,我覺得處于初期階段,不能指望個人辦的一些小型演出來支撐起一個行業(yè),倒是很多地方政府發(fā)現(xiàn)了音樂節(jié)性質的大型演出可以為地方旅游和形象帶來不少收益,所以可能這是個潛在方向,但是可以說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不能過分指望。迷笛音樂節(jié)本身不在乎這個視頻的DVD能賣多少錢,它更多是一個宣傳和交流的東西,校長張帆去國外一些音樂節(jié),拿著迷笛音樂節(jié)的DVD,送給那邊的朋友,外國人一看,中國也有這樣的演出,交流就會多起來。
魏微:新浪網(wǎng)搖滾頻道視頻直播
現(xiàn)在做演出的網(wǎng)站,有專門的網(wǎng)站也有門戶網(wǎng)站的頻道或板塊,比如我們新浪網(wǎng)的搖滾隸屬于音樂頻道。我們主要拍大型小型的搖滾樂演唱會和發(fā)布會,一般都是與一些有合作關系的唱片公司合作,比如十三月,與場地和唱片公司都沒有費用的問題。
網(wǎng)站投入主要就是設備,我們這邊的投入算一般化,還有的專業(yè)作視頻的網(wǎng)站投入更大,可能用到衛(wèi)星什么的。大部分網(wǎng)站都是用筆記本和網(wǎng)線進行有線直播,更有條件的可能會租小型轉播車,成本就更高。我們現(xiàn)在拍攝是兩個人一組,每天大概有十多個人在外面跑著。兩個人一組,一個負責拍攝,一個負責文字。我們能看到的網(wǎng)上的直播也是錄下來之后再剪,是和錄播一樣的。平時用索尼PD190,我自己還有一臺PDX10P。 現(xiàn)在的拍攝任務,如果是視頻直播,就一個人就可以了,直接架一個機器,接筆記本上,用一個軟件把視頻轉換成流媒體,發(fā)回到公司,公司就直接轉到播客上。大型直播兩組,一個固定機位,一個游走。再比如上個月的MOTOROKR演唱會,青島那站我們?nèi)チ?,不過沒用機器,是演唱會轉播方浙江衛(wèi)視輸出一路信號給我們。
新浪在北京演出拍的多的就是星光現(xiàn)場,一般每周都會有一個重頭演出,每周都會有。網(wǎng)站拍的演出和活動還是挑選能吸引大家關注的,以及與我們有合作關系的。一個門戶網(wǎng)站不容易做特別深入的內(nèi)容,不是專門類型的網(wǎng)站,現(xiàn)在搖滾是放在音樂頻道里面,音樂頻道現(xiàn)在從娛樂頻道單劃分出來了,但是現(xiàn)在人員是共用的,就是相當于活兒要更細了,而且現(xiàn)在公司領導比較重視搖滾樂這一塊內(nèi)容。
今年迷笛的時候,我在舞臺下,人群后面,前面有pogo人群,后來我所在的位置附近,已經(jīng)很靠后了,也有一群人在pogo,剛開始還是轉圈,后來是撞開了。我開始想把這個pogo過程拍下來,沒拿穩(wěn)架子,結果架子被人踹倒了,機器沒事兒。反正經(jīng)??囱莩鲆矔袀€判斷,像謝天笑的演出就要注意拍攝安全,民謠的就沒事兒了,流行的就更安全了。
梁和平:記錄搖滾樂演出近20年
我從1989年開始拍崔健的演出,用過松下M7,用過Hi8,直到現(xiàn)在的HDV。1999年買了我的第一臺DV,當時買的是索尼的TVR900E,用了快十年了,最后的毛病是音頻總斷碼,其他方面沒什么毛病。目前為止,超8的幾十盤素材,VHS的有很多,DV的也有很多。到目前為止我還沒剪過我拍的這些素材,倒是有人管我借用過這些素材。
最開始就是拍崔健,當時我們一起做音樂,有很多活動,開始也想找一些專業(yè)的人來拍。當時也沒人來關心拍攝這個事情,他們的職務也不太允許拍這類搖滾樂的東西。那時我們有一個合作的小班底,拿出一部分經(jīng)費來買了個M7,有活動就都紀錄下來。
有了機器,我覺得有意義有價值的活動,我就都給拍攝下來了。從90年亞運會集資義演開始,到93年,崔健活動比較多,拍攝了大量的資料。搖滾樂方面就是拍崔健拍得比較多,后來拍得多的就是爵士樂,是從1993年第一次爵士樂節(jié),直到現(xiàn)在的九門爵士樂周,一直都在拍。后來更關注爵士樂了,搖滾樂拍得就少了,90年代后期也拍過現(xiàn)代舞。最開始我拍的時候,很少人在拍這些活動,后來隨著發(fā)展,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在拍這些活動,我就不全都拍了,除非我覺得這個活動,雖然有很多人拍,但是也有我拍的一種價值,我就拍。過去是可拍可不拍的都拍,人在機在,現(xiàn)在是根據(jù)興趣來了。
我并不是個人愛好或者是用這個吃飯,我只是一種自然的動作,起因很簡單,就是當初的這類活動沒有人關注,沒有人做記錄這些活動的事情,而我認為紀錄本身是很重要的,將來有人想要了解這些當初的活動的時候,沒有影像資料,就要依賴口述,不一樣了?,F(xiàn)在買了新的HDV,我還會繼續(xù)拍,朋友很多,有各不同領域的人,他們的一些主題性的聊天都很有意思,我也正在拍這些東西。
從模擬到數(shù)字再到高清,從一個掌中寶到一臺DV加筆記本再到多機位轉播,從酒吧到迷笛再到MOTOROKR,演出就像是無聊生活中的高潮部分,愈發(fā)頻繁地到來,不知道會不會不缺乏了,也就沒有欲望了,像生活中的其他因素一樣。有的時候看一個過去演出的視頻,還能體會到當時的力量和欲望,這倒是這些視頻起到的一個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