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主說話
很顯然,DV在當下并非是簡單的“玩玩”二字就可以概述得清,在第四屆中國大學生DV文化藝術節(jié)里面,DV不僅僅是藝術也是生活,影像語言的豐富、作品創(chuàng)作力的進發(fā)正不斷刷新著DV曾經(jīng)帶給我們的想象。當這些片子如潮水般涌向各類武林爭霸大小賽的時候,究竟鹿死誰手?是難分伯仲還是相去甚遠?英雄們在其中究竟演繹著怎樣的一些射雕傳記?
在這期“看吧”里我們選擇了四部曾經(jīng)在各類比賽中獲獎的影片,并且都是劇情片。特別感謝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電視系攝影教研室副主任孫振虎老師,他針對這四部影片,圍繞著影展,獲獎等方面對影片劇情結構、演員表演、導演控制等方面為我們的疑問作了生動而詳至的回答。得獎畢竟不是愛DV之人的最終目的,在這些優(yōu)秀的短片中,脫穎而出的原因非常值得我們來關注。
吧主:您身為許多大賽的評委,又有許多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就您來看,參加這些比賽并在其中獲得一致的認可,是否有規(guī)律可循?
孫振虎:規(guī)律是有的,從我個人來講,作為評委首先看的第一件東西就是作品中的情感,所有的藝術作品首先真正的層次其實是很感性的東西。不在于你有多眩的視覺印象或多溜的視覺表現(xiàn),而是你是否有真摯的情感,是否能真正的打動觀眾。其次是內(nèi)容,四部片子中的《愛·減肥》就有這個優(yōu)勢,你可以從頭樂到尾。再往下就是艘巧——片中呈現(xiàn)的影像風格、節(jié)奏控制等等。最后就是題材的選擇,一部作品,無論你是紀錄片、劇情片、實驗片,都是在反映你對現(xiàn)實的思考,而你在其中的思考就影響到你題材的選擇。就像在這四部片子里,《小幺》顯得特別有意義。它反映了現(xiàn)代孩子的情感和單親家庭的社會問題。《愛·減肥》則有些接近都市惡搞劇,相比反映的深度就不會太強?!冬F(xiàn)實照進夢想》反映偏遠地區(qū)孩子的求知,使得片子的層次要延伸許多。眼界的開闊和對社會關注程度都影響到你的選題,但是這一點其實是包含在上述三點之內(nèi)的,上面的三點實際都在為這一點服務,而脫離那些僅僅有題材是沒有意義的。但無論怎樣,你應該多關注你生活的這個社會、你周圍發(fā)生的一切,而不是生活在真空。
相對而言,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獎作品往往不是特別突出,因為大獎作品里很多東西是含而不露的,往往這些作品是最耐看的作品,這與情感的表達有很緊密的聯(lián)系性。一部真正成功的作品里面給你的感受是多元的,每看一次都會有新的東西被發(fā)現(xiàn),而不是得到一些表面的理解。
專家簡介
孫振虎:1975年生于山東濟南。新聞學博士,畢業(yè)于中國傳媒大學。
1994年開始先后在山東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從事電視新聞和紀錄片創(chuàng)作,作為主創(chuàng)人攝制的作品有系列片《中華泰山》、《實踐者的追求》,紀錄片《山凹》、《扭來扭去》、《非常青春》等,先后獲得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中國紀錄片學術獎一等獎、中國電視金鷹獎優(yōu)秀作品獎等,有的作品被載入地方志。除了電視創(chuàng)作外,他也曾為多家電視媒體從事策劃和撰稿的工作。其中,曾為中央十套“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策劃了20集系列片《絲綢之路新說》,并擔任其中十多集的撰稿工作;策劃并撰稿了中宣部文明辦、教育部等合拍的西部教育助學工程的三集系列片《成長》,參與撰稿了央視10集紀錄片《國恥編年》。
2002年開始在中國傳媒大學任教,承擔《中外攝影史》、《攝影理論與實踐》、《影視片段精讀》、《視聽語言》、《攝影造型》、《拉片課》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程。
2002年以來,每年都發(fā)表學術論文,先后獲得7項省部級以上獎。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主要作品有《紀錄片的新聞意識》,《每日新聞每每創(chuàng)新》、《電視紀錄片的文化內(nèi)涵》,《從人類學角度思考電視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數(shù)字化影像的人性化傳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