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課堂亮點(高潮)迭出的原因和方法,闡述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高潮現象與新課程標準中互動現象的共通之處;設置課堂熱點來促就課堂亮點,旨在探明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中經典課堂與新課標中互動合作課堂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即新課程改革是一種經典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關鍵詞】課堂亮點;熱點;互動合作
欲使課堂教學出現“亮點”,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善于預設“熱點”。所謂熱點,是指課堂教學中,既是領會課文內容的關鍵點,又是學生特別感興趣、熱切關注或能引起他們思考的地方。教師在備課時預設“熱點”,就會使課堂氣氛活躍,熱烈異常,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教學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堂教學如何預設熱點?
一、善于在開課時設置熱點
開課,也就是導入新課,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非常重視設計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因為,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得巧妙,就會產生先聲奪人的效果,能夠安定學生的情緒,誘發(fā)學生與課文學習相應的情感,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進入學習的情境,注重這一環(huán)節(jié),其實也就是在預設熱點。
二、在教材的關鍵處設置熱點
如教《五人墓碑記》,我在朗讀時故意把“激于義而死焉者”讀成“激于利而死焉者”,注意到的學生會指出教師朗讀上的錯誤,教師也就勢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認識和區(qū)別五人的“義”與“利”,讓學生在閱讀中去認識,在討論中去辨明五人義舉之“曒曒”。
再如,教學魯迅的小說《藥》,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深刻的內蘊,我抓往能否將夏瑜的血換成普通人的血去蘸饅頭這一關鍵問題設置熱點,學生首先是感到奇怪,進而去仔細閱讀,再就去進行比較,這樣,學生就“動”起來了,課堂上出現了學生熱烈討論甚至爭論的場面。事實表明,這個“熱點”是預設成功的。
三、借助電教媒體設置熱點
多媒體進入課堂成為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早已是不新鮮的事,不少教師非常注重這種輔助手段。就語文教學而言,多媒體與課本結合,能讓學生把無聲的書面語言、有聲的口頭語言和形象的直觀畫面結合起來,為語文課堂提高感性極強的形音義結合體,從而使教學信息傳遞的質和量都產生了飛躍。細心的教師,不僅把多媒體當作一種手段,還利用它來設置熱點,促就課堂的熱點。如教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學生對荔枝的內部結構表示茫然時,我把準備好的實物(荔枝當然已不新鮮)交給學生,依據多媒體畫面所演示的過程,讓學生“解剖”荔枝,了解荔枝的結構。學生一方面興趣倍增;另一方面隨著畫面逐步了解荔枝內部結構,再閱讀課文,不待老師講解,學生已明白,可見,借助多媒體設置熱點,調動了學生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動”起來,主動參與教學,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預設課堂熱點,方法還有很多,如圖畫法,想像法,還可以利用不同課文作比較,由此及彼設置熱點,等等。但要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要針對課文的關鍵點和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疑難處,即是指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學生在閱讀理解方面有困難的地方。在這些地方預設課堂熱點,往往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使學生對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重點知識,體會作者感情有著事半功倍有作用,同時又促進學生思維的多向發(fā)展,增強學生思維訓練的廣度與深度,從而逐漸形成一個求知的高潮,也即是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