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四個方面探討了教學行為的轉變: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工具理性向人文關懷轉變、由單一評價模式向多元轉變。
【關鍵詞】教學行為;平等融洽;工具理性;人文關懷;多元評價
改變中學語文教學中觀念陳舊、教學手段落后、教學行為有失偏頗的現(xiàn)象是語文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一個重要目標。在這一次改革中,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是關鍵,只有教師教學行為根本轉變,才能主動適應并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使新課程改革落到實處。
一、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傳統(tǒng)教學歷來提倡師道尊嚴,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只能是被動地無條件地接受灌輸,學生的對錯完全是教師說了算,學生有問題不敢提問,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絕不敢越雷池一步。這種師生關系嚴重制約了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甚至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新課程標準認為在課改下應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只是師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助手,在學生自主學習進行不下去時給他們一點幫助,一點指導,一點點撥。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融洽、互相尊重、平等對話,學生有問題敢于提出來全班一起討論,那么就既激活了課堂氣氛,又讓所有的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討論中來,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保證,思維也打開了,個性也得到了張揚。
二、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從教學角度來講,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所以必須重結論。但是,如果不經(jīng)過學生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結論就難以獲得,也難以真理解和鞏固。更重要的是,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yǎng)起來。所以,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揭示知識的發(fā)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能力得到發(fā)展,個性得到展現(xiàn)。
三、由工具理性向人文關懷轉變
現(xiàn)代科學所依靠的科學精神已日益異化為工具理性,反映在學校的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家長與學校的關系問題上,“成績至上”往往被認為是惟一的價值法則,這種情況下,學生知識增長是以情感的失落和責任感的喪失為代價的,表現(xiàn)為部分學生精神家園迷失、人文關懷淡薄、行為方式失范,還產(chǎn)生校園暴力、網(wǎng)上犯罪等現(xiàn)象,這些不僅反映了校園科學精神的不足,也證明了人文精神的失落。重建學生的價值理性、呼喚人文關懷已成為語文教學的必然。
(一)關愛學生,從關愛中體現(xiàn)人文精神。
“愛”是教育的靈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關愛學生就是對學生有情。我們每一位教師應當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把愛用耐心激勵的眼神傳遞給學生,鼓勵并期待他們能取得進步,讓每一位學生都體會到被尊重,被關愛,被善待的快樂。
(二)關注教材,從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
作為教材,語文課文含有深刻的人文內(nèi)涵,要求我們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掘發(fā)現(xiàn)。
(三)充滿趣味,在趣味中滲透人文精神。
所謂“趣”,就是課要上的有趣味讓學生愿意學,樂意學,樂此不疲。既然教材中蘊涵著如此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我們上課時就可以采取多樣靈活的方法,在趣味盎然的情境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
四、由單一評價模式向多元轉變
新課程要求教師改變將考試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手段的做法,要求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語言邏輯等方面的發(fā)展,而且要通過建立新的評價指標和改革評價方法,發(fā)展學生其他方面的潛能,如學習能力、發(fā)明創(chuàng)造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等。評價應充分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關注個別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在評價過程中重視評價的激勵功能,使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得到展現(xiàn)使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教師賞識的目光,使每一位學生的潛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使每一位學生都能輕松愉快地完成學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