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后,中美洲的海濱不斷有歐洲探險者、失事船只海員和旅游觀光者光顧。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沿岸,生長著一種小喬木。其果實貌似蘋果,成熟時氣味芬芳,顏色粉紅可愛。初次上岸的歐洲人禁不住“中美洲蘋果”的誘惑,貿(mào)然品嘗,結(jié)果屢屢有人因此喪命海灘。其實,這種植物屬于大戟科,其體內(nèi)含劇毒,成熟的果實毒性極大。枝、葉也有毒。甚至焚燒時產(chǎn)生的煙霧都會對人眼產(chǎn)生毒害。當?shù)赝林嗽缇椭浪膮柡?。以其樹液浸制毒箭,用于狩獵或部落間的戰(zhàn)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生活在太平洋一些熱帶島嶼上的居民因食物短缺,以當?shù)禺a(chǎn)的野生蘇鐵的種子為食。由于在當時并沒有出現(xiàn)食用中毒的現(xiàn)象。人們便以為這是一種安全的代糧食品。不料。二三十年后厄運降臨。島民中許多當年食用過野生蘇鐵種子的人都得了一種奇怪的“懶病”,輕者喪失勞動能力,重者無治而死??茖W家經(jīng)調(diào)查研究后發(fā)現(xiàn),是蘇鐵種子中的有毒化學物質(zhì)損害了食用者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這種病由于潛伏期較長,不易被及時發(fā)現(xiàn),危害十分嚴重。
我國自古就有“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古訓,說的就是野生植物不可隨意入口。
恐懼的“斷腸草”
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qū),自古就有在農(nóng)歷四月采摘烏飯樹葉做烏飯食用的習俗。上世紀60年代,我國南方某地發(fā)生了一樁命案,開始時以為是他人投毒,后經(jīng)植物分類學家鑒定查明,“元兇”其實是一種有毒植物——雷公藤,食用者自己誤食了混有雷公藤葉片的烏飯。
雷公藤是久負盛名的劇毒植物。清代醫(yī)藥學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描繪雷公藤的毒性時說“采之毒魚,凡蚌螺亦死,其性最烈,以其草煙熏蠶子則不生?!痹诶坠俚漠a(chǎn)地——我國長江以南的一些地區(qū);民間常用這種植物作土農(nóng)藥殺蟲,效果極佳,但因誤食其嫩葉或芽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也時有發(fā)生。實踐證明,服7個雷公藤嫩芽就可致人于死地。由于人在雷公藤中毒后常有較強烈的胃腸反應,因此產(chǎn)地民間又稱其為“斷腸草”。
在我國南北各地,與“斷腸草”同名異物的劇毒植物還有很多,如夾竹桃科的羊角拗、蘿藦科的牛角瓜、衛(wèi)矛科的昆明山海棠、罌粟科的白屈菜和刻葉紫堇、馬錢科的鉤吻等,其中名氣最大、毒性最強的當屬馬錢科植物鉤吻。
鉤吻又稱胡蔓藤、大茶藥、毒根,是一種僅分布在江南一些地區(qū)的藤本植物,看上去比雷公藤柔弱一些,但其毒性卻更勝一籌。據(jù)傳,當年炎帝神農(nóng)氏為了尋找治病的良藥,在山野中歷盡艱辛遍嘗百草,最后因“品嘗”鉤吻中毒斷腸而死??梢娿^吻之毒確實令人恐懼。
鉤吻的全身都有毒,就連花粉也不例外,尤其是根和嫩葉毒性極強。據(jù)說,剛從土中挖出來的鉤吻根略帶幾分香氣,但人若多聞一會兒就會感到頭暈目眩。成人只要吃3克鉤吻根或幾個嫩葉芽就會斃命。因此,自古以來用這種植物害人或自殺的案例不少?,F(xiàn)代科學已經(jīng)證明,鉤吻體內(nèi)的有毒物質(zhì)主要是多種生物堿,人食用中毒后能引起神經(jīng)、消化、循環(huán)和呼吸等系統(tǒng)的強烈反應,使人口腔、咽喉至腹內(nèi)有燒灼和疼痛感,繼而產(chǎn)生言語不清、視覺模糊、心律失常、呼吸困難等癥狀,很快就會因窒息而死亡。
說來也是巧合,古人并無有關(guān)生物堿的現(xiàn)代化學知識,但被他們俗稱為“斷腸草”的劇毒植物,比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白屈菜、刻葉紫堇,都像鉤吻一樣含有多種生物堿。那么,什么是生物堿?它們在有毒植物的化學防御系統(tǒng)中擔當什么樣的角色呢?
無聲的“植物殺手”
19世紀,化學家從許多劇毒植物中分離出了有毒成分——生物堿?,F(xiàn)代科學進一步證實,生物堿是植物王國中最主要的化學防御武器。雖然這類化合物的結(jié)構(gòu)因種類而異、千差萬別,但基本上都是含氮的堿性物質(zhì)。目前已知有130多個科的50000~60000種植物體內(nèi)含有各種生物堿,包括嗎啡、馬錢子堿、毒芹堿、煙堿(尼古丁)、顛茄堿、天仙子堿、莨菪堿、藜蘆堿、秋水仙堿等,超過10000種。這些生物堿廣泛分布在高等的陸生植物類群中,尤其是最高等的被子植物中。
雖然并不是所有含生物堿的植物都會對人產(chǎn)生明顯的毒性,但的確有許多曾在歷史上扮演過重要“殺手”角色的有毒植物被證明是劇毒生物堿的擁有者。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三大哲人之一,在公元前399年遭人誣陷,被法庭以“腐蝕青年”和“從事新奇的宗教活動”等罪名判處死刑。得到消息后,蘇格拉底拒絕友人勸他逃跑的建議,服用摻有傘形科植物毒參(又稱芹葉鉤吻)汁液的毒酒自盡。
羅馬帝國暴君尼祿,曾用毒酒先后毒死母親和妻子,還在朝野上下大肆殺戮。公元68年,他被元老院宣布為“公敵”。走投無路之下,尼祿服用由茄科植物天仙子、顛茄和玄參科植物毛地黃配制的毒酒自殺。羅馬皇帝提圖斯、圖密善等的死亡,也都與有毒植物有關(guān)。
到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一些顯赫家族竟然將用植物毒藥殺人的方法發(fā)展成有利可圖的產(chǎn)業(yè),使得傳播和使用毒藥的技術(shù)大大提高。無論是中空的牙齒,還是戴在手指上的戒指,都可以被用來攜帶毒物,從而迅速、隱蔽地殺人或自殺。
利用生物堿殺人或自殺的最大特點是:幾毫克到幾十毫克的微量就能致人于死地,而且不容易從死者的體內(nèi)找到中毒證據(jù),從而給偵破工作造成很大的障礙。1822年,法國醫(yī)生卡斯坦用嗎啡毒殺了他的兩個病人,直到11年后,法庭才最后確認他的犯罪事實并判處他死刑。
戴“頭盔”的“毒草世家”
20世紀80年代初,在我國四川省的一個山村,發(fā)生了一起離奇命案。
一個村民突患暴病,開始時是胃劇烈疼痛,繼而四肢麻木,頭暈目眩,心慌,惡心,口角流涎,大汗淋漓,直至全身抽搐,最后因呼吸困難而死。辦喪事時,死者家屬請來一些鄉(xiāng)親幫忙,結(jié)果其中又有10人出現(xiàn)了胃痛、肢體麻木、頭暈、惡心等相同癥狀,幸虧及時送到醫(yī)院,經(jīng)救治無人死亡。一時間這個小山村被籠罩在神秘而恐怖的氣氛之中。迷信的人說,這些人得罪了山神,因此受到懲罰。后經(jīng)公安部門偵查,真相大白,原來死者吃了其妻做的混有草烏粉的養(yǎng)麥面餅,系中毒而亡,而那些幫忙的人則是食用了用春過草烏粉的用具春的辣椒面而致中毒。
草烏為何有這么大的毒性?其實它原本就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劇毒圣藥”——烏頭的原植物之一。作為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等功效的名藥,烏頭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應用歷史;而作為劇毒植物,從民間到中醫(yī)藥界,再到皇宮內(nèi)院,烏頭的影響遠大于前面提到的各種“斷腸草”。原因就在于,烏頭出自一個成員繁多、分布廣及我國南北大部分地區(qū)的著名植物家族——毛茛科烏頭屬。
毛茛科是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溫帶地區(qū)的草本植物。在擁有2000多個成員的毛茛科大家庭中,可謂“人才”濟濟,黃連、烏頭、金蓮花、毛茛、飛燕草、耬斗菜、威靈仙、白頭翁等,都是其中的翹楚。更令人矚目的是,毛茛科既是被子植物中含有毒植物種類最多的家族之一,也是許多著名生物堿的“策源地”。擁有350個成員的烏頭屬,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毒草世家”。
每年7~9月份,眾多北溫帶的山花已是花殘果散,而這時卻是烏頭們最風光的季節(jié),形形色色的烏頭紛紛“拋頭露面”,爭相展示自己另類的花朵。烏頭多為高大的草本植物,葉片像多指的手掌呈不整齊分裂,在莖的上部,藍紫色或黃、綠、白色的花朵由下而上開放。烏頭屬植物的花朵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唱主角的不是花冠而是花萼——每一朵花上都罩有一枚形如兜帽或古代武士頭盔的大萼片,有的種類在“頭盔”前還有一個形如鳥嘴或帽檐的突尖,而花瓣此時卻躲在“頭盔”的下面,好像有些羞于見人。
花朵雖然奇特醒目,但作為“劇毒圣藥”,烏頭類植物最為人關(guān)注的卻是它們隱身地下的紡錘形塊根。古人根據(jù)其塊根常形如烏鴉頭,且往往一大一小兩個連生,便給它起了兩個形象的名字——“烏頭”和“附子”。烏頭多指其中較大的塊根,附子則特指“如子附母”的小塊根。現(xiàn)代科學已證明:不論是烏頭還是附子,以至整個植株,都含有多種劇毒的烏頭類生物堿。純?yōu)躅^堿的中毒量僅為O,2毫克,致死量為3~5毫克。
與歐洲宮廷善用有毒植物殺人的歷史相似,在我國歷史上的宮廷謀殺事件中,烏頭等劇毒植物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春秋時期,晉獻公殺其世子申生的冤案就是烏頭引發(fā)的。晉獻公的寵妾驪姬為了除掉申生,以讓自己的兒子取而代之,暗中在申生獻給晉獻公的肉食和酒中下毒,所下毒藥就是烏頭粉。漢、唐時期,在宮廷后妃爭寵斗爭中,烏頭和附子曾多次充當除掉競爭對手的“無聲殺手”。
除了用作毒藥害人外,烏頭屬中的一些劇毒植物還被用來制作毒箭,用于狩獵和戰(zhàn)爭。古詩中“飛鳥觸之墜,走獸遇之僵”的詩句,就是對烏頭毒箭威力的寫照。
令羊生畏的“克羊植物”
含有劇毒生物堿的有毒植物,不僅對人類,對一些大型食草哺乳動物也同樣具有致命的殺傷作用,比如羊。
在人的眼里,羊性溫順,易遭大型食肉動物捕食。但是,在綠色植物的面前,羊似乎又威力無窮——在羊的咀嚼之下,植物身上銳利的棘刺完全失去了防御功能。在我國民間有許多解除植物中毒的土辦法,甚至對于鉤吻和雷公藤這樣的劇毒植物中毒也有解方。據(jù)說喝新鮮羊血就是一種頗為有效的解毒方法,迄今在廣西、福建、浙江等地的一些偏僻山村還一直沿用。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鉤吻詞條下就寫道:“人誤食其葉者致死,而羊食其苗大肥?!彼€指出,食鉤吻中毒后,喝熱羊血可以解毒。在廣西農(nóng)村,有人親眼見過羊吃了鉤吻葉后安然無恙。羊為什么不怕鉤吻、雷公藤這類讓人談之色變的劇毒植物呢?迄今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生物演化的過程中,羊體內(nèi)一定產(chǎn)生了某種對抗鉤吻、雷公藤等所含毒素的物質(zhì)。
不過,一物降一物,在種類繁多的有毒植物中,也有一些羊的“克星”。廣泛分布在我國長江流域各地低山丘陵地帶的羊躑躅,就是一種令羊畏懼的有毒灌木。
羊躑躅屬杜鵑花科,其花為金黃色,在以紅、粉、紫、白色居多的各種杜鵑花中,顯得十分突出。羊躑躅的身材不高,只有1米左右,其枝葉的位置正好適宜羊啃食。不過,老到的成年羊見了這種開黃花的灌木,不但不去食用,反而繞道而行。只有一些不知深淺的小羊,或饑不擇食的成年羊,它們會啃食羊躑躅的嫩枝葉,結(jié)果很快出現(xiàn)流涎、嘔吐、步態(tài)蹣跚等中毒癥狀,嚴重的甚至后肢癱瘓、全身痙攣致死。我國古人早就知道,這種開黃花的低矮灌木有大毒,并特意指出,“羊食其葉,躑躅而死”,還給它起了多個與羊有關(guān)的異名,如“羊不食草”“鬧羊花”、“驚羊花”等。其實,羊躑躅并非專門與羊為敵,牛、豬等哺乳動物食其葉后同樣也會中毒?,F(xiàn)代科學已分析出了這種“克羊植物”體內(nèi)的主要有毒物質(zhì),其中的羊躑躅毒素(又稱杜鵑花毒素)就是一種劇毒生物堿。
在大洋彼岸,也有一種“克羊植物”,羊在取食它們后會將災難留給后代。
位于美國西北部的愛達荷州擁有廣袤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畜牧業(yè)十分發(fā)達,素以盛產(chǎn)肉牛和綿羊著稱。但是,在該州的一些牧場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種畸形羊羔,由于羊羔具有似猴子的面孔和球形的單眼,因此被稱為“猴面羊羔”。經(jīng)研究證實,導致“猴面羊羔”的罪魁禍首,是牧場上多有分布的一種百合科藜蘆屬植物——加州藜蘆。這種藜蘆具有寬大而多縱褶的葉片,夏秋時節(jié)開花,眾多白色的小花組成大型的圓錐花序,高高躍出于眾草之上,是草場上的一大景觀。然而,在其出眾的外表之下,體內(nèi)的多種有毒生物堿卻在等待食草動物的光顧。“猴面羊羔”就是懷孕母羊取食了這種藜蘆而造成的。
藜蘆屬也是北半球溫帶地區(qū)赫赫有名的“毒草世家”,共有25種劇毒植物。我國分布有15種藜蘆,其中最著名的是有著山蔥、蔥苒、蔥葵、蔥白藜蘆、黑藜蘆等別稱的藜蘆。別看這些藜蘆的異名中多帶有“蔥”字,真要是當蔥食用,輕者讓胃、腸大鬧一場,重者則意識喪失,昏迷,呼吸停止而死亡。其他各種藜蘆也不含糊,它們的身體都受到有毒生物堿的保護,如果你在山野中與它們不期而遇,可千萬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