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學生害怕寫作文,一聽到作文就頭疼,覺得無從下手,成為學生學習語言的一大障礙。輪流日記(將學生分成八組,輪流著寫日記)不拘于形式。表達自由、形式多樣新穎,讓學生在似玩似習中寫下自己想寫的內(nèi)容,可以是摘錄型、圖文并茂型、采訪型、讀寫結合型等,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興趣、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大量習作素材,提高了習作的水平。
關鍵詞:自由;主體;形式新穎;實踐積累;快樂體驗;有效引導
小學作文是小學生運用書面語言的綜合練習,是衡量其語言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標志。小學作文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語言反映客觀現(xiàn)實,表達真情實感以培養(yǎng)表達能力的綜合訓練過程,是學生作為主體能動地認識世界、并用語言表達見聞和感受的練習活動。關于學生作文訓練量的問題,教材中每學期只有8篇,其中有些題目言而無趣,也不適合學生。輪流日記每組學生輪流寫作,形式多樣,有感而發(fā),這樣正好可以填補這一空白,它能促進學生智力和非智力的發(fā)展,規(guī)范了學生的語言,還積累了素材服務于作文。
一、 輪流日記的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小學生作文要“對寫話有興趣,”“樂于書面表達,”“能不拘形式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xiàn)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陛喠魅沼洩毺氐镊攘μ攸c:主體、自由。主體是指不壓抑兒童的本性和禁錮兒童的天性,充分尊重兒童的心理需求、心理特征和心理規(guī)律,寫他自己想寫的。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才能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fā)揮,使學生寫得輕松、主動而富有創(chuàng)意,即使遇到困難,也會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自由是指日記不拘泥于形式,傾向于多樣新穎,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靈活性。教學實踐證明,只有當學生真正是“自由表達”時,才可能出現(xiàn)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從三年級開始,我嘗試著讓學生去輪流寫日記,每天可以批改八本日記,學生興趣盎然,樂于表達。
二、 輪流日記的類型
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在作文教學的指導思想中,有一個顯著特色就是更加強調(diào)激發(fā)學生作文的內(nèi)部動機,更加強調(diào)激發(fā)學生寫話、習作的興趣,更加強調(diào)“不拘形式、自由表達”。輪流日記的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正符合這新時代的要求。經(jīng)過一年時間的摸索、探究和實踐,小結出輪流日記具有以下幾個比較有特色的類型。
1. 摘抄日記。前蘇聯(lián)的拉德任斯卡雅教授說:“訓練孩子們從書本上搜集材料,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訓練他們走向生活?!币虼耍看稳沼浳叶疾贾脤W生可以選擇摘抄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如“名人名言”、“名人檔案”、“生活百科知識”、“奇聞異談”、“時事欄”、“好詞庫”、“佳句庫”,使日記成為以后習作取之不盡的“寶庫”。這也培養(yǎng)了現(xiàn)代學生所需的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從實踐中看,學生興趣盎然,博覽群書,拓寬了知識面。
2. 插圖日記。這是一種圖文并茂,饒有情趣的寫日記的方法。試想,一篇生動流暢的日記,配上色彩鮮艷的一朵花、一片綠葉或一只小動物……還有靈活多變的字體標題,怎么能不激起學生的熱情和興趣呢?
3. 讀寫結合日記。讀寫結合是我國一種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習作方法。在日記指導中,我經(jīng)常為學生設計系列把書籍作為日記的跳板練習。如在學習了《燕子過?!泛螅寣W生在日記中給經(jīng)常傷害益鳥的人寫封信,從而逐步樹立保護鳥類和自然環(huán)境的意識。這一讀寫結合日記法的引入,使學生興趣盎然,感到“胸中已有一腔積蓄,臨到執(zhí)筆,自然輕松”。
4. 想象日記。可以提供詞語想象寫日記,如“小朋友、小松鼠、希望、游戲、森林”等。也可以是提供句子想象寫日記,如“國慶節(jié)到了,我來到……”。也可以以某一情境為想象切入口寫日記。還可以提供幾個簡筆畫寫日記。想象日記的引入,更是為日記開啟了鮮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5. 采訪日記。如我讓學生采訪爸媽或其他親人的童年,然后指導學生在日記中寫一寫“XX的童年”“爸爸的成長之路”“學校的發(fā)展史”等。采訪日記不僅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更是增進生與生、生與師、生與家長等交流與協(xié)作的好機會。
三、 輪流日記的訓練
1. 引導學生進行生活體驗和語言積累。夏丏尊先生在《文心之輯》中的一篇文章中說:“作文同吃飯、說話、做工一樣,是生活中間缺少不了的事情。”“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敝挥芯邆淞松畹捏w驗,情感的積淀,經(jīng)驗和積累對學生來說才有話可寫。葉圣陶老先生曾形象地將閱讀和觀察化作我們習作教學的“兩大支柱”,這個比喻實乃真知灼見,入木三分!這里所說的閱讀指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而尤其突出課外閱讀。專家研究指出,學生的閱讀量只有達到了課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語文能力。我們所說的“觀察”,不僅僅是仔細地察看,除了用眼睛看,我們賦予了“觀察”用耳朵聽、用鼻子嗅、用嘴巴嘗、用手腳觸等。學生觀察實物易于形成鮮明的表象,產(chǎn)生寫作的激情,也有助于獨立地思考事物之間千絲萬縷的相互聯(lián)系。觀察是某一感官的單獨使用,更多的時候是多種感官的協(xié)調(diào)運用,同時,也伴隨思考、記憶等活動。在教學中,教師應有超脫的作文觀,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動員學生把自己的書帶到班級中,用自己的一本書與班上四十多本書輪流著看。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潛移默化中積累好詞佳句,打?qū)嵐Φ住?/p>
2.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寫作興趣。美國著名作文教學專家唐納德·格雷夫斯指出:“學生最好在一種有組織的、且能起到激勵和支持作用的專門專業(yè)氣氛中進行寫作?!币虼耍谌沼浗虒W中,我常常改變那種總是讓學生回家獨立寫日記的老做法,而改之以讓學生集體記日記的嘗試。學生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在經(jīng)常變換的座位模式中,進行著“合作日記”。學生和老師既是作者,又是讀者;既是“表演者”,又是“聽眾”。如:在指導學生寫《講衛(wèi)生》時,我先讓學生相互表演“講衛(wèi)生”的內(nèi)容,再根據(jù)表演,把內(nèi)容寫具體。結果有的學生表演了小弟弟有一雙小臟手不敢吃蘋果的故事;有的學生表演了小雪吃了不衛(wèi)生的零食而生病的故事等等。他們表演生動,樂趣濃濃。這樣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實現(xiàn)了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學習,從而創(chuàng)設了一個輕松的心理環(huán)境,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寫日記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寫日記的積極性。
3. 逐層深入,提高習作能力。教育心理學上說:問題超過一定的難度,思維水平會退到早先的發(fā)展階段。對于剛開始學寫日記的學生來說也一樣,我們不能急于求成功,必須有耐心與愛心。剛開始可以讓學生模仿著寫一段話,要通順;在這基礎上,可以讓學生把內(nèi)容寫具體,加上“調(diào)味劑”,再慢慢放手獨立去寫自己想要寫的東西。這樣設置階梯讓學生一步一步地去爬,使他們既嘗到成功的喜悅,又意識到自己的不夠,使他們保持著一種激情朝著目標走去。當然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要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重視個別指導。譬如,就拿個別指導來說,我班有個學生寫在公交車站看到擠車的一幕,便十分詳細地描寫出來。我對他說:“你的日記寫得很具體,看到擠車的場面,人們有沒有什么想法?”后來,他又寫了一段很深刻的話:“擠車不但不安全,還不文明”等。經(jīng)過這樣不斷地陶冶訓練,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記錄自己的喜怒哀樂,抒發(fā)真情實感,珍貴的素材也被保存了下來。
4. 藝術批語,感受成功。學生渴望成功,渴望被周圍人認可。在學校里,他們往往在意自己在老師和同學心中的位置。“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兒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時候,他的勞動才能成為快樂的、誘人的、自愿的需要?!毙W生寫日記是并不輕松的勞動,必須使兒童感到自己是個勞動者,使他為自己的勞動成果而感到自豪,作文的成功使學生體驗了快樂,而這快樂的感受又使他們喜歡上作文。所以教師不能忽視學生的自尊,忽視習作者的心靈體驗。除了選最有特色的文章與學生共評共賞外,日記的批語也應具有一定的藝術性。
因為寫輪流日記,每天上交八個同學,教師有足夠的時間現(xiàn)場批改日記。這種批改方法最好。平時在批語中切忌指責、籠統(tǒng),如“你的文章糟透了,一點也沒進步”“中心明確,層次清楚”,這樣的批語有些傷學生的自尊心,有些對學生根本沒有什么幫助。藝術性的批語能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提高他們寫日記的興趣。給孩子一盞燈,他們會給你一片光明。我們在批改日記中,可用肯定型批語:比如有學生開頭或結尾寫得不錯,我們可寫“你的結尾意味深長”“你的開頭新奇有趣”。也可用征求意見型批語:對某學生用不規(guī)范的語言,我們適當點撥,用征求學生意見的口吻,如有學生寫道:“我實在很高興很高興?!苯處熆梢赃@樣批:“你的心情可以理解,如果換成‘此刻我難以表達心中的喜悅’是否更妥當?”這樣,學生肯定樂于接受又學到了知識。另外還可以用指導型批語、欣賞型批語、交流型批語等。每當看到學生翻開日記本,津津有味地念著評語,臉上露出一絲微笑,我感到無比的滿足。學生閱讀到這些批語時,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寫日記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情感,感受自己的成功,還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誼,使寫日記真正成為一件快樂的事。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語文課程標準.
[2] 葉圣陶.寫作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