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具有啟發(fā)性和實踐性的教學方法,已經在不少學科的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闡述“案例教學法”的含義和特征,進一步論述了中職非會計專業(yè)的《基礎會計》教學案例選編的原則及組織實施案例教學的基本程序,提出了一些會計案例教學運用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以盡可能有效地提高其運用的實際效果,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會計教學;運用
案例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有關基本知識和分析技術的基礎上,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根據(jù)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xiàn)場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集體協(xié)作,進一步提高其識別、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正確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風、溝通能力和協(xié)作精神的教學方式。
會計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且與實踐工作的聯(lián)系尤為緊密,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和觀點的同時,也要求學生培養(yǎng)能運用理論知識于實際的能力。《基礎會計》課程的重點是要求學生掌握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賬戶與復式記賬,運用借貸記賬法進行工業(yè)企業(yè)的會計處理工作,并能正確的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等。而對于中職的非會計專業(yè)的學生而言,這些知識的理論性較強,難度比較大。因此單純的理論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越顯力不從心,于是教學手段、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方法的改革成了必然。
一、案例的選編問題
案例的選編是案例教學過程的一個起點,也是關鍵。在中職類非會計專業(yè)的會計教學中案例的選擇尤為重要。案例的選擇應做到以下幾點:
1.案例必須要有情境性。對于中職類非會計專業(yè)的學生而言,以良好的情境性案例可以吸引學生,并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通過體會生活、生產、社會實際,實現(xiàn)教學與現(xiàn)實情境的溝通與融合。
2.案例要有代表意義,能夠反映會計基礎知識的基本概念和規(guī)律。會計基礎知識的案例選擇應符合中職類非會計專業(yè)的學生特點,難易適中。因為提供過于復雜的案例,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抵觸、偷懶心理,并可能會失去學習會計的興趣。
3.案例要有針對性、新穎性。案例要與課程的相關教學內容有密切聯(lián)系,重點突出,帶有前瞻性,盡量避免空泛或過多的內容,以防止案例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不著邊際、泛泛而論、面面俱到等現(xiàn)象。
4.案例要有實踐性、可操作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案例不是由專家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和經驗體系,而是從活生生的會計工作實踐中提取出來的現(xiàn)實事例,只有這樣,才能選編出具有實用性的會計案例,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二是要有可操作性,學生能積極參與。
二、案例的分析
選定案例后的工作就是對案例進行分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解決問題,要站在所處的崗位思考問題,提倡學生的理論聯(lián)系實踐。
首先,提醒學生在案例閱讀過程中應注意會計事項的要點,涉及到會計什么內容,選擇什么會計賬戶,記入哪個記賬方向等等,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其次,給學生相對充裕的時間閱讀案例,明確案例所反映的問題和涉及到的課程內容,同時應注意不得超出所規(guī)定的時間。再次,教師應營造氣氛,讓學生參與案例討論,可以采用個別回答的方式或幾個人一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最后,教師點評,總結案例的基本觀點,明確案例操作過程結果,并提示案例操作的步驟。
三、案例的演示與操作
“案例教學法”在經過以上兩個階段的鋪墊和準備后,進入了正式的演示與操作。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課堂的主體不再是教師,而是學生。
在學生進行案例演示與操作前,教師首先根據(jù)班級的大小,將學生分為幾組,每組都選出會計主管、記賬、出納、審核等人員,要求學生分工協(xié)助,共同完成會計事項的處理工作。然后教師在此次課堂中扮演主持人、評委、旁觀者等多重角色,主要的任務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案例的演示與操作,并監(jiān)控課堂紀律。如作為主持人重在引導和把握話題,控制課堂秩序;評委則不擔任主持人,按事先準備好的評分表和評分規(guī)則對演示的小組逐一評分,可以在評分后作簡要點評;旁觀者在事前和現(xiàn)場均不參與演示的活動,但靜觀全過程,也不擔任評委,只在討論完成后作適當?shù)姆治龊涂偨Y。
四、舉例示范“案例教學法”
(一)案例的選擇
案例:填制、審核記賬憑證
有一張原材料發(fā)放匯總表和20張原材料領料單,原材料發(fā)放匯總表(簡表)資料如下(單位:元):
應選用哪種專用記賬憑證,如何填制、審核?
(二)案例分析與討論
本案例要解決的問題是:這是一個什么式樣的會計事項?涉及到什么會計賬戶?怎樣編制會計分錄?選用什么的記賬憑證?如何填制、審核?
分組討論,每組的學生代表回答,教師指導、總結。
(三)課堂練習
1.教師分別給每組發(fā)一張收款憑證、一張付款憑證、一張轉賬憑證、一張通用記賬憑證。2.學生自己練習,教師指導。3.練習完后,教師查閱、評分并總結。
“案例教學法”這種教學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方式,能充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種教學方法能使學生面對現(xiàn)實各種會計事項,提高其邏輯思維能力,同時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對會計基礎知識的學習產生興趣。但其不足之處要求有較充裕的時間去準備案例,課堂教學時間較緊張,同時學生各種能力的差異會導致學生的受益和鍛煉的機會不均等,會產生兩級分化。
總之,在中職非會計專業(yè)的《基礎會計》教學中,“案例教學法”可以改善學生對會計學習的態(tài)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能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 勵丹.基礎會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錢麗華.中等職業(yè)教育會計案例教學初探.常熟高專學報,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