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職中學生英語學習的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英語語言學習與文化的關系、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著手,闡述了如何借助異國文化培養(yǎng)職中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異國文化;職中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一、 職中生英語學習的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
職中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相對普高而言比較薄弱,上課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積極性不高。老師上課的時候也總是感到很難捕捉到學生的視線,無法吸引學生的眼球,這種現(xiàn)象相信在職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比比皆是。可這卻不能完全怪罪于我們的學生。職中英語教學很大程度上著重語言形式的學習,過多地強調(diào)語言和語法知識。試想一下,他們不過是十七八歲的孩子,而且還是基礎比較薄弱的職中學生,讓他們面對枯燥無味的英文字母、機械煩瑣的英語詞匯和語法的學習,如果不加以教學教法上的變通,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學習英語談何容易?
二、 借助異國文化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理論依據(jù)
一種語言承載一種文化,一種文化很大程度上反映在相應的語言中。英語是一種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更是一種文化。文化對語言的發(fā)展起著制約的作用。因此,學習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文化。《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慣、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在與外國人交往當中,我們必須掌握基本的禮儀和熟知對方民族的習慣,特別不能觸發(fā)對方的禁忌,否則會引起誤解,甚至更為嚴重的事件。所以,在職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jù)教材,結合中西方文化差異融入相應的風土人情、歷史地理等文化知識,讓學生了解這種文化差異,增長文化知識。同時,改變長期以來學生對英語學習形成的錯誤觀念,從而借助異國文化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 職中課堂教學中文化輸入的實際可行性及意義
實際上,編錄到職中課本中的教學資料,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知識,包括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慣、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領域方面的知識。因此通過日常教學使學生了解和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不僅必需,而且可行。
如果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能夠充分利用教材的話題,引出一些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與本國文化有著異同的異國文化知識,可以讓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英語也這樣有趣豐富,覺得英語不再枯燥無味,就可以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慢慢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解除學生和老師對英語學習與教學的苦惱與困惑。
同時通過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學生還可以增強對交際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對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文化也是有裨益的。舉個例子,記得在講《The Olympics》一課時,由于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于希臘,就專門花了一節(jié)課時間講了希臘這個充滿了神話故事的古老而又文明的國度,講到了宙斯,赫拉,還有小母牛伊俄之間的故事;講到了潘多拉和人世間的嫉妒、仇恨、疾病等的淵源;還講到了美神雅典娜和愛神丘比特……講完這些之后,學生才明白,“哦,原來是這么回事兒,原來中國的一些文化與西方文化有著如此緊密的聯(lián)系與迥然的差異?!蹦枪?jié)課留給我最深的就是學生的眼神,現(xiàn)在還能回憶出來:聚精會神的、恍然大悟的、崇拜的、遺憾的、期待的……
四、 借助異國文化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途徑
1. 在詞匯學習中增添文化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英語詞匯含有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如果在詞匯學習中貫穿文化內(nèi)涵,就能使空洞干癟的詞匯學習變得豐富飽滿,使學生興趣盎然。
例如,在講述“adult”一詞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掌握它的用法,可以引入“old”一詞進行比較,穿插這樣的文化知識:美國人用“adult”(成人)一詞來代替“old”,因為美國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被稱為“青年人的戰(zhàn)場,老年人的墳墓!”他們懼老怕老的心理已達到忌諱“old”一詞。而在中國社會恰恰相反,中國素有尊老愛幼之傳統(tǒng)美德,且中國的老人以自身豐富的社會閱歷及知識技能為青年人所佩服。老人不懼老。如果稱年長者為“某老”,還顯出“敬意”。相信這時,學生的眼球應該是鎖定在老師的講解上的。
再比如一些動物的詞匯也有迥異的內(nèi)涵,像漢語對狗常有一些貶義的色彩,如“落水狗”、“喪家之犬”;而英語里卻含有褒義,說某人走運時卻稱他為“l(fā)ucky dog”。學生這時也會因為新鮮而覺得有意思,在無意和主動中學會了一些詞匯及其用法。
2. 在句型學習操練過程中輸入西方文化知識、風俗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平時上課過程中,常訓練學生就某一句型編一段對話。發(fā)現(xiàn)學生除了將目標句型編入對話中外,還將自己的母語使用習慣帶入跨文化交際中。如學生經(jīng)常將中國人習慣說的話,“你吃了沒有”,“你到哪兒去,”,“你掙多少錢”,“你多大歲數(shù)”等譯成英語“Have you eaten?”, “Where are you going?”, “How much money do you earn?”, “How old are you?”編入對話中。而事實上在實際交往中這種對話方式會讓英語國家的人覺得對方很不禮貌,干涉他的隱私。所以適時糾正學生錯誤,介紹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對英語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3. 在課文學習過程中通過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潛在興趣。例如,在學習“The curse of the mummy”一課時,鼓勵學生自己收集查詢或探討交流關于埃及的相關文化知識,同時給他們講解充滿了神秘與傳奇故事的世界文明古國埃及的歷史、世界十大未解之謎之一的金字塔的傳說、埃及歷史上最年輕的法老圖坦卡蒙及其墳墓的神秘故事以及埃及的木乃伊等,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埃及,也更激發(fā)了學生求知的欲望。
4. 通過音樂、影視、圖片、錄像等影像資料介紹西方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平時注意收集相關的音像資料,并設計成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地給學生展示西方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文化知識,一點一滴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語言是傳達文化的媒介,語言教學必然包含文化教學。對于職中學生而言,我們則可以導入異國文化,在完成文化教學任務的同時,將其靈活變通為英語學習切入點,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挖掘?qū)W生學習的潛能。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