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中青年腦梗死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度纖維蛋白原水平的關系。方法 對64例中青年腦梗死病人(病例組)和38名正常體檢者(對照組)行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動脈硬化斑塊,并檢測兩組的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結果 病例組64例,斑塊檢出率76.6%,其中軟28例,占57.1%;對照38名,斑塊檢出率18.4%,其中軟斑1名,兩組檢出率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頸動脈分叉處硬化斑塊檢出率分別為66.8%,68.0%,顯著高于其他部位。有斑塊者纖維蛋白原水平較無斑塊者明顯升高。結論 中青年腦梗死發(fā)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相關;斑塊的穩(wěn)定性與腦梗死發(fā)病關系密切;纖維蛋白原可能在動脈粥樣斑塊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
關鍵詞:腦梗死;頸動脈粥樣斑塊;纖維蛋白原
中圖分類號:R541.4 R25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7.0641-02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加,中青年腦梗死發(fā)病率有逐漸增高的趨勢。在眾多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中,顱外段頸動脈粥樣硬化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本研究通過對64例中青年腦梗死病人行頸動脈超聲檢查,探討頸動脈斑塊的穩(wěn)定性在中青年腦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測定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探討其與頸動脈硬化斑塊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組為64例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為本院神經(jīng)內科2004年—2005年的住院病人,男33例,女31例,年齡30歲~50歲(45.18歲±3.41歲)。缺血性腦卒中診斷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制定診斷標準。并經(jīng)腦CT或磁共振成像(MRI)證實。對照組(38名)為我院體檢正常者,年齡、性別與病例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觀察指標及儀器 采用百勝(DU-6)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MHz~6MHz,常規(guī)檢查雙側頸總動脈(CCA)、頸動脈分叉部(BIF)、頸內動脈(ICA)、椎動脈(VA)。診斷頸動脈粥樣斑塊標準:局部隆起,增厚,向管內突出,厚度>1.2mm。斑塊質地呈較均勻的低回聲為軟斑塊,呈強回聲或伴聲影為硬斑塊。
1.3 血漿纖維蛋白原檢查方法 禁食12h后,測空腹血漿纖維蛋白原(Fg)水平,采用凝固法檢測。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AS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
2 結果
2.1 病例組與對照組斑塊檢出率 病例組64例,檢出斑塊者49例,斑塊檢出率76.6%,其中軟斑檢出28例(57.1%);對照組38名中有7名檢出斑塊,斑塊檢出率18.4%,其中軟斑檢出1名中,兩組斑塊檢出率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2 頸動脈硬化斑塊各部位分布情況 病例組與對照組BIF處動脈硬化斑塊檢出率分別為66.8%與68.0%,均高于其他部位。
2.3 病例組梗死側與非梗死側頸動脈情況 病例組梗死側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為82.0%,非梗死例為12.6%,兩側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4 病例組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與頸動脈硬化斑塊的關系病例組有頸動脈硬化斑塊病人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為(3.82±Q16)g/L,較對照組的(1.72±0.58)g/L顯著增高(P<0.01)。
3 討論
近年來,中青年腦梗死的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青年腦卒中占全部腦卒中病例的9.77%,其中腦梗死占63.3%,提示青年腦卒中以腦梗死為主。多數(shù)病人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這將明顯影響青年人的社會和生活工作能力,所以,積極預防青年性腦梗死,進一步了解其病因,有明顯的臨床和社會意義。以往認為中青年腦血管病的主要病因是各種腦動脈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而近年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仍為中青年腦梗死的病理基礎。頸動脈內膜增厚及硬化斑塊是腦卒中獨立的危險因子,可作為腦梗死危險預測的重要指標。頸動脈是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最容易受累的大血管之一,其位置表淺,暴露好,超聲干擾小,加之高頻體表探頭的應用,更容易獲得高質量的圖像。隨著影像技術的發(fā)展,超聲檢查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檢出率越來越高。
本研究顯示,病例組斑塊發(fā)生率及軟斑檢出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腦梗死例斑塊檢出率為82.0%,遠高于非腦梗死側的12.6%,提示腦梗死發(fā)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相關,頸動脈斑塊導致管腔狹窄、血流動力學改變及斑塊脫落形成栓子是引起腦缺血的主要機制。斑塊的不穩(wěn)定性是引起腦梗死等嚴重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的危險因素,硬斑貼壁性好,不易脫落,而軟斑穩(wěn)定性差,受機械張力作用,發(fā)展快且容易發(fā)生斑塊脫落,造成顱內血管栓塞。本組資料顯示,病例組軟斑占57.1%,與此結論相符。
另外,力學因素是決定斑塊穩(wěn)定性的外因。斑塊發(fā)生率在頸動脈分叉處為68.0%,遠高于其他部位,支持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病變主要累及大、中動脈內膜,由于動脈分叉、彎曲等影響血液層流的部位,血流緩慢,渦流形成,容易損傷內膜,繼之高密度乳糜微粒及脂蛋白聚集于這些粗糙區(qū)域,逐漸形成粥樣硬化斑塊。當斑塊突人管腔時,由于富含脂質或管壁應力的增大,斑塊可發(fā)生破裂,暴露的脂質和膠原纖維可激活血小板,啟動凝血反應形成血栓。脫落的粥樣硬化斑塊或血栓碎片亦可成為動脈-動脈腦栓塞的栓子。
纖維蛋白原是凝血反應中的一個關鍵凝血因子,它被凝血酶裂解后,成為纖維血白單體,再聚合成血栓,它對凝血、血小板聚集、血管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都有較大影響。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纖維蛋白原是冠心病、腦卒中和周圍動脈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纖維蛋白原及其降解產(chǎn)物大量存在于動脈粥樣斑塊中,刺激平滑肌細胞增生和遷移而在動脈硬化早期就發(fā)揮作用,血管平滑肌從中間層向內層遷移增生及其纖維蛋白原和纖維蛋白結合物的黏附作用是動脈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關鍵所在。本研究發(fā)現(xiàn)頸動脈有斑塊的病人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明顯高于頸動脈無斑塊者,在缺血性卒中病人中,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和頸動脈粥樣斑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頸動脈不穩(wěn)定性斑塊由于其本身組織學特點及受外界切應力的作用,與中青年腦梗死有密切聯(lián)系。而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在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形成栓子,造成遠端小動脈(動脈一動脈栓塞)栓塞機制,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且與頸動脈造影的符合率達90%,已成為一種方便、經(jīng)濟、安全、重復性好的檢測手段,不僅為中青年腦梗死病人的治療及預后提供可靠資料,而且對無癥狀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病人的有效防治有重要臨床意義。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