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743.3 R25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7-0565-03
盡管卒中后抑郁(PSD)發(fā)病機制至今未明,但現(xiàn)代大量研究認為它與中樞神經組織損傷部位關系密切。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人提出:大腦損害的部位是決定卒中者是否發(fā)生抑郁的重要因素。進入90年代,PSD的發(fā)生與病灶部位的關系成為神經病學學者研究的熱點。近年來借助腦CT、核磁共振(MRI)和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技術發(fā)現(xiàn)卒中病灶與PSD的發(fā)生顯著相關。但也有研究認為兩者之間并非存在因果關系。然而,無論卒中病變部位與PSD關系與否,卒中病人抑郁癥的發(fā)生率日漸增多已為不爭的事實,如何提高生存質量和康復能力,應是醫(yī)患雙方共同追求的目標。人的情感活動與腦組織關系眾所周知,特別大腦皮質及其皮質下腦結構、間腦、中腦、腦橋、延腦、脊髓各部位在人的情感活動作用中,擔負著極其復雜的特異角色。
1 卒中后抑郁與腦損傷部位的關系研究
1.1 大腦半球病損與PSI)的關系 現(xiàn)認為左側半球卒中比右側半球及腦干部位卒中更易發(fā)生抑郁,而左半球又以鄰近的額極和基底部卒中損害發(fā)生PSD最高。新近許多研究顯示,PSD發(fā)生的腦定位損害依次為大腦前動脈支配的前部腦葉、顳葉;大腦中動脈支配的中部腦葉、枕葉、豆狀核、外囊、丘腦、腦橋基底部、髓質,而主要的是額葉、顳葉、基底部、腦干腹側這一環(huán)路。
1.1.1 額葉病損與PSD的關系 額葉皮質有自身軀體感覺、視聽感覺的功能,將各種感覺進行意識性整合功能和產生情感體驗與情感反應的功能。研究證實,抑郁癥的發(fā)生與額葉功能性和器質性損害有關。PSD的權威學者Robinson指出,大腦損害的部位是決定卒中者是否發(fā)生抑郁的至關要素,額葉、左基底節(jié)、顳葉,尤其是病灶近額極者PSD發(fā)生率更高。另有研究指出,抑郁癥的嚴重程度只同病灶與額極的距離有關,而與右、左半球無關。Starkstein等發(fā)現(xiàn),病側在大腦半球前部的卒中者較病灶在后部卒中者抑郁程度更重。病變部位與抑郁的關系可隨時間推移而改變,即卒中后急性期大腦半球左前部損傷的重度抑郁發(fā)生率是左后部損傷的3倍,是右側大腦半球損傷的10倍,3個月后,這種差別不明顯。根據MRI研究結果表明,病灶影響前額葉皮質下環(huán)路時,易產生PSD,且以左側為著。PET報告也指出,抑郁癥狀的嚴重程度與前額葉的代謝低下有關,額葉對精神的啟動和整合起重要作用,該部位的代謝降低可能是抑郁癥情緒低落、思維阻滯、注意力不集中的病理基礎。
1.1.2 顳葉病損與PSD的關系 顳葉與情緒之間的關系目前仍是現(xiàn)代心理研究的難題,值得注意的是顳葉具有評價、解釋人自我情緒體驗和變化反應的功能。當顳葉前部皮質(內嗅區(qū)、顳極、鉤回)受到刺激,如損傷(包括卒中等)則可出現(xiàn)憂郁、悲傷、孤獨、恐懼、憤怒、興奮等情感障礙,還可產生思維、記憶、錯覺等認知障礙,這些卒中后改變是產生抑郁狀態(tài)的解剖和精神基礎。
1.1.3 基底核病損與PSD的關系 基底核的腦器質性病變者,常易發(fā)生抑郁癥。國外學者研究表明,尾狀核受損代謝率降低是導致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尾狀核腦卒中者約90%患抑郁癥。左基底核附近的損害對急性期重度抑郁可能起決定作用,認為紋狀體-蒼白球-丘腦-皮質回路的功能障礙是其主要因素,這種損害對額葉、背外側額葉和前扣帶通路也深受影響。發(fā)生在左基底核區(qū)的卒中與左額葉皮質一樣,均為重度抑郁的高發(fā)區(qū)域。還有研究指出,基底核的損害可導致眶額通路和前額葉的5-羥色胺(5-HT)分泌功能紊亂,也可能影響腦干上行回路的單胺類神經遞質纖維,尤其是去甲腎上腺素(NE)能和5-HT能神經通路,使兩種神經遞質水平低下產生抑郁。
1.2 下丘腦病損與PSD的關系 下丘腦損害可能直接影響情緒表達、垂體激素分泌等,引起調節(jié)愉快反應和快感行為的減退或喪失,應激激素分泌障礙又可導致淡薄、抑郁、呆滯等情感的表達。卒中后如果損害了腦干藍斑等結構及向左側丘腦和左額葉投射的NE能和5-HT能神經元及傳導通路,致使NE和5-HT含量下降,進而發(fā)生抑郁。
1.3 腦干病損與PSD的關系 中腦為膽堿神經元儲存處,它的末梢釋放乙酰膽堿(Aeh)神經遞質,其與抑郁關系密切。同時,中腦的黑質也是多巴胺(DA)能神經元所在地,可釋放多巴胺神經遞質,兩者現(xiàn)均被認為與抑郁癥的發(fā)生有關。此外.邊緣系統(tǒng)中腦回路還參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及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HPT軸)對情感行為心理及生理作出反應。一旦卒中累及中腦,則可導致抑郁狀態(tài)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腦橋、延髓中有與情感活動密切相關的5-HT能神經元胞體及NE能神經元胞體,其末梢各自分泌5-HT和NE。5-HT能神經元有9個核群,位于腦干正中縫及附近。腦橋、延髓中有6個NE能神經元核團,這些神經組織現(xiàn)被認為是引發(fā)抑郁癥的解剖基礎。
雖然上述論述PSD與卒中的病變部位有密切關系,但是PSD的發(fā)生機制遠比解剖位置復雜。作為PSD的內源性抑郁學說的另一重要實質方面,卒中后的神經遞質、肽類、內分泌激素分泌失調同樣決定著PSD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嚴重程度。
2 PSD與神經遞質、激素的關系研究
2.1 PSD與兒茶酚胺的關系 卒中后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CA)釋放異常研究甚少。然抑郁癥的發(fā)生與腦中NE不足和Schildkraut等提出的CA學說現(xiàn)被認為可能是其主要病機之一。NE是單胺類物質,主要參與中樞神經興奮與抑制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抑郁癥病人NE釋放減少與突觸前后受體超敏關系密切。認為抑郁癥的發(fā)病機制是突觸后β受體超敏,反饋使突觸前α2受體超敏引起NE的生成和釋放、突觸間隙NE數(shù)量下降發(fā)生抑郁。但也有報告指出,抑郁癥中躁狂者NE升高,焦慮內因性抑郁癥病人更明顯,交感神經興奮及應激出現(xiàn)的抑郁癥NE含量增多,顯示抑郁癥發(fā)病機制的復雜性,PSD也有類似現(xiàn)象發(fā)生。
2.2 PSD與5-HT的關系 抑郁癥的發(fā)生另一重要機制則認為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5-HT釋放減少,突觸問含量下降缺乏所致。5-HT屬吲哚胺類,又稱血清緊張素,同NE一樣,主要參與抑郁、焦慮情緒、自傷自殺行為及睡眠障礙等。研究表明,抑郁癥的發(fā)生與5 HT能的7種受體有關,具有代表性的有突觸前膜5-HTIA受體超敏上調和突觸后膜5-HTIA受體低敏下調可能有關。部分文獻提出的觀點則認為5-HT增多也可引起抑郁癥,機制是腦中突觸前神經元對5-HT再攝取降低,突觸間隙中5-HT含量升高,作用其受體部位導致發(fā)生抑郁癥。動物實驗表明,中腦被蓋內側區(qū)損壞,前腦5-HT含量下降78%,甚易促發(fā)抑郁癥產生。Steven等報告抑郁癥與腦中突觸前膜上攝取5-HT時的特異蛋白質轉運體缺乏關系密切。使用I-ADAM對5-HT轉運體進行標記顯影,結果發(fā)現(xiàn)抑郁癥中腦5-HT轉運體明顯減少,且與HAMD抑郁表評分顯著相關。
2.3 PSD與Ach的關系 Ach能功能亢進和腎上腺素能功能低下兩者失衡是導致抑郁癥的發(fā)病機制之一。中樞細胞內Ach含量增多,通過其M受體對中樞神經起抑制作用。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若中樞突然受到強烈刺激時,如腦卒中等,腦內Ach在特定條件下水平可急劇增加,結果會表現(xiàn)出興奮性下降,活動減少及呆滯等抑郁癥狀。
Ach,NE,5-HT,DA之間關系密切。Ach能作用N和M受體促進或抑制NE釋放;當Ach神經元活動增強時,5-HT釋放減少,腦內中縫核頭部5-HT神經元的興奮受到抑制;NE含量下降時,則其對中縫核的抑制消除,5-HT增多,反過來又對NE發(fā)生拮抗使NE水平減低,發(fā)生與情緒、行為、睡眠、飲食、性功能、內分泌、血壓和體溫等方面有關的抑郁表現(xiàn)。
2.4 PSD與HPA軸激素的關系 HPA軸激素參與抑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已為公認,而其又與神經遞質功能失調有關,至今仍確信中樞邊緣系統(tǒng)與下丘腦之間的神經傳遞障礙是抑郁癥的重要發(fā)病機制之一。
有研究證實,強烈的外界刺激,如腦出血、腦梗死等可引起下丘腦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及神經肽激素,此過程受到NE神經遞質的抑制性調節(jié)和5-HT,Ach的興奮性調節(jié)。而在部分嚴重HPA軸反饋抑制功能受損的病人可產生抑郁狀態(tài)。腦脊液中CRF濃度升高,自殺死亡者腦組織中CRY受體減少可能是下丘腦功能脫抑制的重要指標。文獻報道,抑郁癥時尿中糖皮質激素含量升高,且晝夜節(jié)律被破壞。在內源性抑郁癥病人觀察中有45%病人地塞米松抑制試驗陽性。以后的研究又發(fā)現(xiàn)在繼發(fā)性抑郁癥如庫欣病伴抑郁者和卒中后伴抑郁者,上述試驗也呈陽性。
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多,又可通過系列神經生化過程使中樞5-HT水平下降,導致抑郁發(fā)生或加重。
2.5 PSD與HPT軸激素的關系 卒中后HPT軸激素分泌出現(xiàn)紊亂性改變,可因腦內損害的部位不同各異?,F(xiàn)已明了,除卒中后本身的HPT軸水平變化外,中樞NE和5-HT的含量異常也是引發(fā)抑郁的重要因素。當NE或DA含量下降時,下丘腦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分泌下降,使垂體促甲狀腺激素(TSH)及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減少,部分病人將因此發(fā)生甲狀腺機能減退,弓l發(fā)抑郁狀態(tài)。當5-HT含量下降時,其對下丘腦TRH分泌的抑制解除,TRH分泌增多,但此時因HPT系統(tǒng)內部的調整,TRH受體敏感性下降,結果TSH不但不升反而減少,甲狀腺素分泌不足,促使抑郁發(fā)生。有研究指出,腦脊液中TRH水平持續(xù)升高,表明下丘腦或皮層因損害刺激持續(xù)釋放TRH,是導致垂體、甲狀腺功能改變的重要原因。
2.6 PSD與下丘腦-垂體-性腺軸(HPG軸)激素的關系 卒中后HPG軸激素的變化研究不多,對絕經后卒中病人性激素觀察發(fā)現(xiàn),尾狀核病灶者促黃體生成素(LH)及促卵泡刺激素(FSH)均明顯降低。對男性急性腦梗死的研究結果顯示,睪酮(T)水平顯著下降,雌二醇則升高,表明雄性激素分泌受到抑制,其原因可能是卒中病理嚴重影響了下丘腦的性腺軸各級功能所致。國外報告與發(fā)病前比較,卒中后57%的病人性欲明顯減退,此與抑郁狀態(tài)相關,性意識減弱、害怕陽痿和性功能喪失是其癥結。另一組腦梗死結果發(fā)現(xiàn),在男性中黃體酮(P)和泌乳素(PRL)明顯升高,而高泌乳素血癥易造成性功能減退,是導致抑郁癥的重要激素。現(xiàn)認為抑郁癥病人PRL基礎水平高是由于體內存在素質樣多巴胺功能低下所致。垂體卒中的病人常并發(fā)垂體前葉機能減退癥,引起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甲狀腺機能減退及性腺功能減退,是誘發(fā)該病卒中后抑郁的主要原因。
2.7 PSD與其他神經肽的關系 卒中后病人發(fā)生“睡眠倒錯”現(xiàn)象臨床并不少見,其中與松果體內(促黑激索)分泌失調有關。研究表明,此物質可抑制5-HT的含量,出現(xiàn)情緒抑郁。同時作用于下丘腦垂體系統(tǒng),減少促性激素釋放產生性功能減退加重抑郁。對抑郁癥病人生物鐘內的血管緊張素胺能神經元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神經肽基因表達量下降,但細胞內血管緊張素胺卻升高,以至引起情緒晝夜節(jié)律異常及系列抑郁癥狀。對下丘腦視交叉上核的動物毀損試驗,也得出了類似結果,卒中后一些抑郁病人睡眠障礙可能與此密切相關。對全腦缺血卒中研究發(fā)現(xiàn),血漿生長抑素(somatostatam,SS)水平顯著降低,模型組大鼠額葉、頂葉、海馬和紋狀體四腦區(qū)的SS含量對照組下降79%~86%,在多發(fā)性梗死癡呆病人腦脊液中也明顯降低。SS有抑制ACTH及促進CRH分泌作用,結果導致HPA軸異常,引發(fā)抑郁癥,不過是暫時性及可逆性的功能障礙。卒中后的生長激素(GH)變化受下丘腦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HRH)的直接影響,現(xiàn)將其作為一種檢測抑郁病人垂體GH病理生理學功能的探針,中樞與外周GH軸功能調節(jié)障礙被認為是抑郁癥的病機之一。神經肽Y(neumpeptide Y,NPY)能起控制情緒作用,在抑郁癥病人腦脊液中NPY明顯降低。但卒中病人血中的NPY較正常人組顯著升高,有報告指出NPY與抑郁本身狀態(tài)無關,其濃度與焦慮呈明顯相關。此外,阿片肽如β-內啡肽等與抑郁癥也有關聯(lián),然而并非源與直接,而是對HPA等軸的相互作用。γ-氨基丁酸、前列環(huán)素、縮宮素等均與抑郁癥有關系,但目前與卒中相關的研究甚少,有待今后加強探索和觀察。
綜上所述,僅對PSD可能發(fā)生的腦損傷部位和神經遞質、激素病機進行了歸納,實際上PSD的許多病人身心損害更是其主要發(fā)病原因,卒中病人的神經功能缺損、言語與肢體障礙、社會家庭的角色轉變,沉重的經濟與精神負擔,都促進了反應性抑郁的無用及絕望感,這些因素在診療過程中必須加以高度重視。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