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彬 毛靜遠 王 強 張 運 張其梅 鄭 穎
摘要:目的 探討三七總苷對阿司匹林抵抗(AR)病人的影響。方法 選擇接受阿司匹林治療的病人318例,根據(jù)二磷酸腺苷(ADP)誘導血小板聚集率篩選出阿司匹林抵抗病人,按時間順序分為兩組。聯(lián)合治療組用三七總苷,每日3粒,加阿司匹林100mg/d;三七總苷組用三七總苷,每日3粒,療程均為1個月。檢查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的血小板聚集率。結果 318例病人中64例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占20.1%。聯(lián)合治療組與三七總苷組服藥后1個月血小板聚集率分別為50.5%±11.7%,54.6%±10.3%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P<0.05)。結論三七總苷對ADP誘導血小板聚集率有一定的降低作用。
關鍵詞:阿司匹林抵抗;三七總苷;血小板聚集
中圖分類號:R541 R28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7-0579-03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超過250項臨床試驗已提供了強有力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證實心、腦和外周血管疾病病人應用阿司匹林可減少各類血栓事件約23%。近年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的病人均能獲得一致的抗血小板聚集效益,即存在阿司匹林抵抗(aspmn resistance,AR)現(xiàn)象。本研究分析了服用阿司匹林病人AIR的發(fā)生情況,進一步觀察AR病人采用阿司匹林聯(lián)合或單獨應用三七總苷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11月—2006年8月本院門診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腦血管疾病病人318例,男146例,女172例。阿司匹林劑量75mg/d~100 mg/d,時間大于14d。
1.2 研究方法 用二磷酸腺苷(ADP)作誘導劑測定血小板聚集率,以篩選AR病人。AR評價標準:用ADP作誘導劑,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篩選出64例AR病人,按時間順序隨機入組和三七總苷組。聯(lián)合治療組分為聯(lián)合治療組,予三七總苷1粒,每日3次,加阿司匹林100mg/d,療程1個月;三七總苷組予三七總苷1粒,每日3次,療程1個月。服藥前及治療1個月后分別查血小板聚集率。兩組入組時性別、合并疾病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 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 取靜脈血5mL,3.8%枸櫞酸鈉抗凝,采血動作迅速,并及時將血與抗凝劑混勻,廢棄溶血及乳糜血的樣本。于取血后30mm內離心,以1000r/min(離心半徑12mm)離心4min,分離出富血漿,再以3000r/rain(離心半徑12mm)離心20min分離出貧血漿,以ADP(3μmol/L)為誘導劑,采用比濁法檢測。
1.4 儀器、試劑與藥品 北京普利生公司血小板凝聚儀LBY-NJ4型,ADP進口分裝終濃度為3μmol/L。阿司匹林選用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的拜阿司匹林(每粒100mg)及天津力生制藥廠生產的益欣雪(每粒75mg)。三七總苷(血栓通膠囊)由黑龍江省珍寶島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粒含三七總苷100mg)。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用t檢驗。分析使用SPSS 10.0軟件。
2 結果
318例檢病人篩選出AR病人64例,其中男28例(43.8%),女36例(56.2%);年齡42歲~80歲(64.5歲+7.8歲);高血壓41例(64.1%),冠心病30例(46.9%),糖尿病22例(34.4%),腦梗死16例(25.0%)。
聯(lián)合治療組服藥前血小板聚集率為78.2%7.6%,1個月后下降至50.5%±11.7%,治療前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七總苷組服藥前血小板聚集率為76.7%±6.2%,1個月后下降至54.6%±10.3%,治療前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治療組與三七總苷組血小板聚集率治療后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關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原因和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阿司匹林劑量不足,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病人可因增加藥物劑量而克服低劑量時的“抵抗”。②可能與環(huán)氧化酶-1(COX-1)和環(huán)氧化酶-2(COX-2)有關,通常情況下,在血小板中環(huán)氧化酶-1作用下形成血栓素,巨噬細胞是繼血小板之后,又一重要的血栓素A2來源,且具有血栓素A2受體。血小板是無核細胞,因此,環(huán)氧化酶-1被不可逆地抑制,此抑制持續(xù)血小板的終生。而在巨噬細胞中,環(huán)氧化酶-2是重要的花生四烯酸代謝酶,不同于血小板,在受阿司匹林抑制后,巨噬細胞可再合成新的環(huán)氧化酶-2,粥樣硬化斑塊中巨噬細胞可能為血栓素A2的重要來源。巨噬細胞在環(huán)氧化酶-2作用下代謝花生四烯酸為血栓素A2,PGH2分流入血小板,激活血小板,可能為阿司匹林抵抗的又一機制。③可能和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體基因的多態(tài)性有關,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的存在,也影響了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糖蛋白Ⅱb/Ⅲa受體是血小板激活的最終共同通路,存在基因多態(tài)性Leu33(PIA1)為Pro33(PIA2)所替代,在歐洲人群中,PIA1/A2等位基因出現(xiàn)率20%~30%,PIA2/A2等位基因出現(xiàn)率1%~3%,PIA1/A2等位基因和HA2/A2等位基因比純合子PIA1/A1具有更低的血小板激活閾值及更容易形成血栓?;蚨鄳B(tài)性的存在,可能是血小板內在因素影響阿司匹林抵抗的一個方面。
實驗研究證明,三七三醇皂甙(PTS)能明顯抑制由膠原、花生四烯酸(AA)、ADP誘導的大鼠及家兔血小板聚集,抑制大鼠實驗性血栓形成,抑制膠原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血栓素A2釋放,提示PTS抑制血小板的途徑可能是多環(huán)節(jié)的。也有實驗證明,三七皂甙Rg1可劑量依賴性地抑制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三七總皂甙具有抑制冠心病病人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三七皂苷能有效改善內皮功能,具有顯著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環(huán)、抗血栓形成作用。
本研究中聯(lián)合治療組及三七總苷組血小板聚集率在服用1個月后均下降,組內治療前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三七總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并能改善AR病人的血小板聚集率。這可能與三七總苷能有效改善內皮功能,具有顯著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有關。對于大多數(shù)高危血管性疾病病人而言,阿司匹林是一種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對于AR病人而言,三七總苷為其提供了一種治療方法。本研究只是一個初步探討,今后應進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