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象作為中國古典詩詞審美的一個要素,其含蓄婉轉(zhuǎn)使西方詩人為之著迷,其隱含的互文聯(lián)想在原文讀者中亦不甚明了,更何況對于譯文讀者。該文探討了意象說的由來,并采用互文性理論分析了譯者對意象的四種傳遞方式:重組、再現(xiàn)、歪曲與轉(zhuǎn)換,及其造成的失落與歪曲,旨在說明研究意象的互文性及其傳遞方式對于提高譯者和讀者的審美能力、審美經(jīng)驗與審美感應(yīng)來說是必要的。
關(guān)鍵詞:古詩詞英譯; 意象; 互文性; 意象的傳遞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9-0112-03
一、 引言
國內(nèi)外學者對翻譯中文化意象的傳遞問題多有涉及,由于譯者的文化背景差異或視角的不同對文化意象或省略不譯,或加以解釋、引申而被破壞,或以陳舊、平庸的意象取代新鮮的意象,導致文化意象的失落與歪曲。意象的形成與傳遞要求作者、譯者與讀者參與其中。意象的重組、再現(xiàn)、歪曲與轉(zhuǎn)換過程無不涉及譯者與讀者結(jié)合原語與譯語語境進行互文聯(lián)想所付出的處理努力與選擇。
互文性,也稱為文本兼性, 文本互涉,由法國后結(jié)構(gòu)主義文藝批評家朱莉婭·克里斯蒂娃提出:每一個文本都是由對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構(gòu)成的鑲嵌圖案,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zhuǎn)換。文本之間這些錯綜復(fù)雜的關(guān)聯(lián)就是互文性。薩莫瓦約指出,互文性的概念包含兩大含義:作為文體學與語言學的工具,指所有表述中攜帶的所有前人的言語及其涵蓋的意義;作為文學概念,僅指對于某些文學表述通過引用、隱射、迂回、模仿、套用等手法被重復(fù)所進行的相關(guān)分析。事實上,互文性不僅包括文字文本,也包括圖像、音樂等其它特殊文本;不僅是文字、圖像、音樂等的相互感應(yīng)、滲透與轉(zhuǎn)移,也是思想、文化等的相互沖擊、碰撞與交融。
互文性是一切語篇理解的先決條件,它涉及作為符號實體的一個語篇對另一個語篇的依賴?;ノ恼Z境為在語篇層面上實現(xiàn)源語和目的語語篇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鋪平了道路。在互文語篇交際(翻譯)的過程中,重新建構(gòu)語篇連貫要求譯者恰當處理互文意象。本文擬從審美心理的角度,借用互文性理論比較中西方譯者在詩詞英譯過程中傳遞意象所采取的組合、再現(xiàn)、歪曲與轉(zhuǎn)換手段,旨在說明研究意象的互文性及其傳遞方式對于提高譯者和讀者的審美能力、審美經(jīng)驗與審美感應(yīng)來說大有裨益。
二、 意象論概說
意象是詩詞審美結(jié)構(gòu)分析的一個重要概念。中國古典文論和詩論中關(guān)于“意”與“象”的論述可謂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早期的儒家思想?!肚f子·外物》中說:“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薄兑住は缔o》:“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shè)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比龂鴷r期,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也討論了言、意、象三者的關(guān)系。而較早將意與象合二為一的是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王夫之則建立了以審美意象為中心的美學體系,劃清了“詩”(藝術(shù))與“志”(即思想感情)、“史”的界限,指出“詩”的本體即“意象”,與“意”(“志”)完全不同。此外,王夫之還分析了意象的特性,指出詩歌意象具有豐富的意蘊與內(nèi)涵,即不確定性,無限性。對于讀者來說,美感的體驗則千差萬別。
西方關(guān)于意象的論述雖不如中國歷史悠久,但也有不少。僅舉兩例:叔本華認為,宇宙與人類生命含有意志與意象兩個要素,意象是意志的外射與對象化。美學家克羅齊指出:“一切藝術(shù)的意象都生于情感?!?/p>
三、 古詩詞英譯中典型意象的處理
古詩豐富的意象一直是翻譯批評的焦點。意象作為詩詞審美的要素,其含蓄美與模糊美是詩詞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其隱含的互文聯(lián)想在原文讀者中亦不甚明了,更何況對于譯文讀者。因此,古詩傳譯取決于意象的恰當傳遞。下面采用互文性理論分析譯者對意象的四種傳遞方式及其造成的失落與歪曲。奈達將翻譯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分析、轉(zhuǎn)換、重組與檢驗。在將一個文本譯成另一個文本時,譯者首先必須對源語文本進行分析,尤其是對互文意象,了解其社會、文化、認知、心理等因素,然后轉(zhuǎn)換成目的語文本,在目的語中進行重構(gòu),亦即在新的文化語境中重新建立概念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毋庸置疑,對于文本的理解不僅包括對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所處的時代背景等的相關(guān)了解,也不可避免地涉及與其它文本的互相指涉。而譯者和讀者的互文重構(gòu)涉及原語與譯語兩種語境。許淵沖談到譯詩的方法論時提出了“三化論”,即“等化”(形似),“淺化”(意似),“深化”(神似);如果把這用于詩詞意象的翻譯,“淺化”即由隱到顯,“深化”即由顯到隱,而“等化”則意味著意象的轉(zhuǎn)換。也就是說,在翻譯過程中,由于表達同一內(nèi)涵的意象在不同文化中往往不同,不同的譯者通常會采取歸化或異化的方式來處理文化意象的翻譯,不可避免的結(jié)果便是互文意象的失落與歪曲。
(一) 意象的組合
“組合是以分析文本和前文本之間的關(guān)系為基礎(chǔ)的,以便考察‘文本形成過程中被重新插入的歷時性特點’的同時,檢查寫作/重寫工作的差別。”翻譯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原作的重寫與再創(chuàng)造。譯者在對原文文本進行分析的基礎(chǔ)上,轉(zhuǎn)換成譯文文本,在譯文文本中進行意象的重組,以期對譯文讀者產(chǎn)生類似的審美感應(yīng)。然而,由于英漢語言文化的差異,文本互文指涉的不同,譯者的期待往往難以如愿。試比較杜牧《山行》四個譯本2中幾組意象的翻譯:
姑且不論R. Kotewell 和 N. Smith(柯、史)把古漢語虛詞“坐”(因為)誤譯成了sit,(這一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不多見,即便是以漢語為母語者也有可能理解成“坐下”,何況國外譯者。)這首詩描繪的是由遠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與紅葉構(gòu)成的和諧山林秋色晚景?!昂健保嚎伦g與楊譯都用chill或chilly,秋天的山林寒意確有,但會不會讓人產(chǎn)生不舒服的感覺則因人而異了。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對詩人來說,應(yīng)該不然。否則,詩人也不會興致盎然的來郊游、欣賞如畫的楓林晚景了;蕭譯漏掉了“寒”,要求讀者付出更多的處理努力以獲得類似聯(lián)想;相比而言,許譯cold hill更直白?!笆瘡叫薄保嚎伦g“陡峭的石路”,楊譯“石板路蜿蜒而上”,蕭譯“蜿蜒的石徑”,許譯“傾斜的石徑”。筆者認為楊譯wind up和蕭譯winding都是動作意味很強的詞匯,這種動態(tài)描寫較之柯譯和許譯的靜態(tài)描寫似乎更佳,更能體現(xiàn)知覺視點移動的層級性和有序性?!鞍自粕钐帯?,也有版本作“白云生處”,楊譯單數(shù)不可取,蕭譯與許譯均為恰當?shù)膫髯g。“人家”用人的房子太俗,直接說houses也可,但cots更能說明處于山巔的房子之小,且更具詩意。增譯的bowers雖未免因韻害義——畢竟郊外的山上沒有花園涼亭,但終不失意美。再看“霜葉紅”:楓葉經(jīng)霜而變紅,可與早春二月的鮮花比美?!八~”非凍葉(frozen leaves)。楊譯與蕭譯都基本表達了原文含義;許譯frost-bitten強調(diào)了霜風的穿透力(piercing power),也與上文的“寒山”構(gòu)成文內(nèi)互文。應(yīng)該說,上述譯本各有千秋。但總體上看,許譯更具音美與意美。
(二) 意象的再現(xiàn)
“再現(xiàn)”分析的是“符號系統(tǒng)的差別,即符號、符號的指稱對象和解釋成分之間的關(guān)系,……符號的意指由互文對象確定?!狈g審美再現(xiàn)的手段一般有三種:模擬、對應(yīng)和重建。對以音韻美為審美意象的審美客體來說,模擬構(gòu)成極大障礙。如,李清照詞《聲聲慢》中前七個疊韻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Rexroth譯為Search. Search./ Seek. Seek./Cold. Cold./ Clear. Clear./Sorrow. Sorrow. /Pain. Pain。為了達到形似,采用了兩組動詞、兩組形容詞、兩組名詞的重復(fù),可是,文本內(nèi)涵卻并不明了。“冷冷清清”明指環(huán)境,暗指心情,遠非clear所能表達;而許淵沖的I seek but seek in vain, / I search but search again; /I feel so sad, so drear, / So lonely, without cheer雖然有失對應(yīng)傳遞,意象的內(nèi)涵基本上得以傳達。然而,增譯的知覺主體I以及重復(fù)三次的so讓人感覺累贅。
典型的采用意象迭加手法的詩文首推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們來看看龐德的譯本:
Withered vines, olden tree, evening crows;
Tiny bridges, flowing brook,hamlet homes;
Ancient road, wind from west, bony horse;
The sun is setting,
Broken man, far from home, roams and roams.
以意象派的觀點來看,龐氏的譯文未嘗不是傳神佳作。從文本內(nèi)容來看,文本的意象得以對應(yīng)傳遞。可是,從讀者接受的角度來看,則意象未能再現(xiàn)于大多數(shù)讀者。畢竟,小橋流水人家意象所描繪的典型中國古代村舍文化很難使大多數(shù)英文讀者產(chǎn)生互文聯(lián)想而再現(xiàn)。這就要求有更多的譯者在傳遞文化意象方面繼續(xù)不懈努力,使譯文讀者更多地暴露于類似的意象面前,提高其審美力與鑒賞力,從而產(chǎn)生和原文讀者相似的審美感應(yīng)。
(三) 意象的歪曲
“所謂‘歪曲’,是指更多地強調(diào)由于合并和剪輯而產(chǎn)生的歪曲和改變文本的作法,…所考察的是求同一致和兼容并蓄之間所形成的張力?!狈g過程中,譯者對原文文本審美意象進行分析、重組,轉(zhuǎn)換成譯文意象,在審美意象的傳遞過程中,由于譯者(審美主體)審美經(jīng)驗、審美能力的差異,對原文文本合并或剪輯而改變甚至歪曲意象的例子舉不勝舉。
英國人A.C. Graham譯杜甫的《登岳陽樓》之后,最后決定還是不發(fā)表——因為不滿意自己最后一行“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的譯文:As I lean on the balcony my tears stream down。這里涉及到意象所產(chǎn)生的情感力量與雅俗問題。在這首意境開闊宏偉的詩里,“涕泗”這一意象蘊涵著強烈的情感力量,使作為讀者的審美主體也能感受到詩人懷才不遇,漂泊天涯,雖歷經(jīng)桑海滄田,卻依然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從而想象詩人憑欄北望長安,涕泗滂沱,聲淚俱下的情境。此外,今日的讀者在讀到此詩時,也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互文聯(lián)想:“獨自末憑欄,無限江山”。可是,如果按字面對等譯成英語tears,則意境頓失。因為,tears在英語中是一個很平淡的詞匯,絕不會讓譯文讀者產(chǎn)生如此豐富的想象。
(四) 意象的轉(zhuǎn)換
互文性理論中的轉(zhuǎn)換指的是“對體裁的加工,由此分析文本中求同和存異的效果?!睂τ谠姼枰庀蟮膫鬟f來說,不僅意味著體裁的變化,還涉及用典的顯隱處理。古典詩詞中富含典故與意象,可是,有些并非一目了然,“作者和讀者之間需要有一種默契方可看出暗示所在。暗示(allusion)比其他互文手法更依賴閱讀效果;正如它可能不被讀出一樣,它亦可能被無中生有。把握暗示往往是主觀的,但是理解文本并不是非要揭開暗示不可?!边@里所說的“暗示”就是用典。許淵沖在中詩英譯方面取得了不朽的成績,然而,其中的誤譯也在所難免。如王維《鹿柴》,鹿柴本為地名,可是,許卻和C.J. Chen 與 Michael Bullock 一樣譯成了The Deer Enclosure。此外,“樂游原”本為地名,也稱“樂游苑”,位于長安東南,是長安城中最高處,可俯視全城。雖然到唐朝時,此處已成為登高懷古與游樂之地??墒?,許譯on the merry-making plain未免有失偏頗。
再有,許淵沖把“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翻譯成了The moon wanes, heart-broken/ to see my growing gloom,回譯成漢語,則成了“我愈憂郁,月見猶憐,心碎而虧損”。雖然移情手法的運用使譯詩似乎更勝于原詩,也許這就是許淵沖所追求的“競賽”。詩人這首詩描述的卻是女子對離家外出的丈夫的思念之情,這兩句詩以含蓄婉轉(zhuǎn)的手法表明因為思念而容顏也如月兒一般日益憔悴了。也許,思婦確實有心碎與憂郁之感,然而,既然詩人沒有明說,也不用明說,譯者也不必譯出。
四、 結(jié)論
中國古典詩詞的譯介對西方意象派的影響極大。然而,從上述對比分析中,不難看出由于文化差異及審美主體審美能力、鑒賞能力與表達能力的差異,譯本中對古詩詞文化意象的傳遞方式千差萬別,有創(chuàng)新,也有局限與誤解,其準確性值得商榷。傳遞文化意象的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離不開兩條原則:其一,“譯者的職責”,應(yīng)“盡最大可能傳達原文的文化意象”;其二,“對讀者的信任”,要相信“今日的讀者有能力接受帶有外來文化印記的各種文化意象”。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nèi)外學者對中國古典詩詞的譯介,譯文讀者的審美能力的不斷提高,古典詩詞意象的準確傳遞以及所期待的讀者反應(yīng)雖然不易,但也絕非不能。
參考文獻:
[1]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Kristeva, J. Word, Dialogue, and the Novel [A].In T. Moi (Ed.),The Kristeva Reader.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3]蒂費納·薩莫瓦約.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4]Hatim, B.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Nida, A. E.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許淵沖.新世紀的新譯論[J].中國翻譯,2000,(3).
[7]劉宓慶.翻譯美學基本理論構(gòu)想[A].楊自儉,劉學云.翻譯新論(1983-1992)[C].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8]朱純深.宋詞英譯(2)[J].中國翻譯,2002(5):92-94.
[9]許淵沖.唐宋詞一百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0]呂俊.跨越文化障礙—巴別塔的重建[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11]許淵沖等.唐詩三百首新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香港:商務(wù)印書館有限公司,1988.
責任編輯 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