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出版史上,王云五是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發(fā)明了四角號碼檢字法,又創(chuàng)制了中外圖書統(tǒng)一分類法,對我國現(xiàn)代圖書館學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統(tǒng)領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和總理館務長達25年,使商務館在當時名列世界三大出版機構之一。但是,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王云五卻選擇了棄商從政的道路,探索王云五的棄商從政的思想淵源,無疑有助于認識民國時期的文人從政潮流的必然。
關鍵詞:王云五;傳統(tǒng)思想;政治
中圖分類號:G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7)-12-0073-02
王云五(1888~1979年),原名之瑞,號岫廬,出生于上海。他雖然總共上學不足五年,卻自學成才,教授了像胡適、朱經農、楊杏佛等杰出學生。辛亥革命后,他被孫中山聘為臨時大總統(tǒng)府秘書,后來在教育部任職。王云五曾任國民大學(后改名中國公學)教授,1921年,在他的學生胡適的介紹下,進入商務印書館,主持商務達25年之久,三次復興商務,挽救商務于危難之中,使商務館在當時名列世界三大出版機構之一。但是,在1946年,王云五卻棄文棄商進入了政局,出任國民政府的經濟部長。
一、王云五深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
王云五學貫中西,深受西方文明的影響,特別贊賞英國的民主制度,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熏陶,特別是中國“學而優(yōu)則仕”思想的影響。
王云五幼年時體弱多病,由其大哥在家教他三字經、千字文等。從8歲起,他開始讀孟子,一日讀到“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段話,經他大哥解說后,王云五恍然大悟道:“那個西太后把臣民當做土芥,臣民為什么不把她視同寇仇?陸表兄(陸?zhàn)〇|)的舉動只是要殺人民的寇仇,怎算得是造反呢?”王云五通過讀孟子,領悟出推翻滿清的革命思想,深受中國文人關心政治思想的熏陶。
王云五幼時體弱膽小,不敢與人爭執(zhí),可是11歲時,因屢受大他三、四鄰居惡少唐某的欺侮,忍無可忍之下,居然奮起反抗,將唐某打倒。王云五的塾師蕭老師在不得不責打他以安撫唐母之后,又夸獎王云五,祝王云五“將來文武全才,為國致用”,這對王云五長大后從政無疑是一種鼓勵。
王云五13歲時曾與舉人李師叔多次閑話。李師叔對王云五說,他“年紀相當老了,朝氣幾乎全消,早年壯志不復存在;國家前途惟有寄托于后起之秀?!蓖踉莆迓犃撕苁歉袆樱簿托睦锇底源?,“想將來有機會能為國家盡點力”
王云五15歲曾因他的二姐出嫁回到廣東香山鄉(xiāng)下,村中王云五本族中考取生員的一個叔祖,曾與他談話。當這位叔祖知道王云五輟學之后仍然堅持自學的情況后,對他大加贊賞,認為王云五“應該繼續(xù)讀書應試,不應習業(yè)和讀英文,即不然也應考入公家開設的學堂,以期將來獲取功名。”“他認為我們王氏的家族式微,功名中人極少”,“故為宗族光榮計,也應讓像我這樣有希望的后進發(fā)展”。村中德高望重的叔祖對王云五寄予厚望,希望他走上仕途,光宗耀祖,這對王云五從政是一個莫大的促進。這時,王云五的一個族兄年過五十考取了秀才,舉行謁祖儀式,“先向村中神廊進香,再到宗祠行禮,身穿紗袍,戴金領帽,由鑼鼓前導,親族陪同步行,后面跟著許多看熱鬧的人”,這個人僅僅考中了一個秀才而已,卻受到了如此隆重的尊敬,對親臨其境的年少的王云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鄰居的父老說,“凡考取秀才經過謁祖儀式以后,便正式成為村中紳士,和六十歲以上的耆老,聯(lián)合構成紳耆階級,可以參與村中公事,和出席宗祠會議“。王云五所在的鄉(xiāng)村,讀書人受到尊敬,并且通過讀書,只要中了秀才者,就可以藉此獲取令人尊敬的社會地位,參與村中事務的管理,這對王云五長大后從政是一種極大的誘導。
由上可見,王云五從幼年到青年,雖然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深受西方影響的上海,并且,13歲起開始學英文,以后做教授也是教英文,但王云五畢竟生活在中國,深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二千年以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路確是歷朝歷代萬千文人身政治洪流的真實寫照,”學而優(yōu)則仕“,登上政治舞臺曾是人們對人生的最大肯定,有這種思想的不僅僅是一些讀書人,甚至深入到普通百姓的心里,這對王云五后來走上仕途起著潛移默化的思想熏陶?!比f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是王云五在崎嶇的求學路上,毅然自學不輟,以上學不足五年的光陰,卻成為大學教授的不竭動力。當然,王云五的人生追求不僅僅在于當大學教授,也不僅僅在于商務總經理的位子,而在于當時人們認為的讀書人的最高境界,即”治國、平天下”,他在年少時就關心政治,而當時機成熟時走上仕途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二、王云五自身從政能力的培養(yǎng)
王云五年輕時就關心政治。早在12歲時,在蕭老師的私塾中,增開中國史一課,王云五對此書頗感興趣,引發(fā)了他對世界局勢的關心,于是設法到青年會藏書處閱讀。王云五自己由此開始購買書藉,第一次購買的書是《日本明治維新史》,他從中獲得了日本之所以強盛之道。從那時起,王云五就開始自修經世之學。
王云五16歲進入由英國人布茂林創(chuàng)辦的上海的同文館學習,在同文館學習期間,王云五充分利用布先生的私藏圖書,廣泛閱讀西方的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哲學等到名著,為他后來從政、主掌經濟部、財政部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武昌起義成功后,各省紛紛響應,革命之火形成 一股燎原之勢。孫中山先生從國外返抵上海。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匯集南京,以絕對多數(shù)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而孫中山是王云五的同鄉(xiāng)。1911年12月31日,“下午六時旅滬香山同鄉(xiāng)歡宴孫中山先生于上海老靶子路霓虹園”,宴會中,王云五被同鄉(xiāng)父老推為主席,致詞歡迎孫中山,王云五的即席致詞簡短而又熱情,情真語摯。宴會中,王云五與孫中山相鄰而坐,經過短時間的交流,孫中山對自學成才的王云五刮目相看,當即邀請王云五擔任臨時總統(tǒng)府的秘書。王云五當時受寵若驚,認為自己出身寒微,又沒有學歷,涉世未深,特別是沒有在政府工作的經驗,怕不能勝任工作。但是孫中山認為王云五完全能夠勝任,對他說:“你從事這個工作有很多優(yōu)越條件,你在報紙上發(fā)表了數(shù)百篇政論文章,有很深的國文功底,又會國語、廣東話、上海話,英文也是第一流。而且我發(fā)現(xiàn)你非常精明、干練,正適合做秘書工作?!睂O中山分析得合情合理,王云五備受從政的鼓舞,當然躊躇滿志地欣然赴任了。
王云五曾在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府秘書之前,致函教育總長蔡元培,提出對教育的建議書,卻被求賢若渴的蔡元培邀請到教育部兼職。在教育司的三個科長中,王云五資歷最淺,年紀最輕,學歷更是相差甚遠,另兩個司長都有留學國外的經歷。可是,林少旭司長稱贊王云五說,“以一位毫無行政經驗之人,不僅處理分務有如老吏,對于公文之起稿修正,也無不適合分際。”這種來自同事的稱贊,無疑增強了王云五從政的信心。
1918年,王云五因為卷入臭名昭著的煙土案而辭去公職,賦閑于上海,專心讀書。王云五讀書的范圍很廣,社會科學方面,側重于政治與經濟;國學方面,側重于歷史。可見,王云五十分關心政治與經濟,潛心學習,以圖東山再起。
綜上所述,由于王云五深受中國傳統(tǒng)“學而優(yōu)則仕”思想的熏陶,認為從政做官是人生價值的最大體現(xiàn),因而具有濃厚的從政情節(jié),并積極培養(yǎng)自己的從政能力,這樣,只要時機成熟,王云五就會欣然從政,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王云五在抗戰(zhàn)勝利以后要棄商從政了。
參考文獻:
[1] 羅家倫,黃季陸.國父年譜[M].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4.
[2] 胡志亮.王云五傳[M].臺北漢美圖書公司,2001.
[3] 王云五.岫廬八十自述[M].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責任編輯:劉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