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中,趙明誠李清照絕不僅僅是兩個古人,也不僅僅是一對夫妻,而早已成為重要的文化符號?!百€書消得潑茶香”,這是文人們傳唱至今的韻事;“愿得閨房如學舍,一編橫放兩人看”,趙明誠的兩句詩也說出了很多讀書人的愿望。
“趙李”,這一詞語在中國傳統(tǒng)乃至文化的語境中,代表著什么?當然是佳偶,意味著人世間最為美滿的姻緣。這一姻緣中理應有以下幾個要素:男女雙方才貌相當,有著共同的趣向,而且情感真摯,生死相許。老實說,這樣的姻緣,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難得一遇的,而這也許正是人們樂于傳誦“趙李”佳話的原因吧?
可惜,佳話傳唱了數(shù)百年,近來卻有人大做“煞風景”的事。中國社科院的研究員陳祖美女士著《李清照評傳》,美國人宇文所安著《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xiàn)》,都在顛覆我們關(guān)于“趙李”的印象。陳女士在《李清照評傳》一書中,通過考證和細致分析李清照詩詞的文本,告訴我們,因為趙李二家不同的政治立場,加上李清照“無嗣”,趙李的婚姻也并非就全然沒有陰影。宇文所安則運用另一文化背景中養(yǎng)成的獨特視角,居然從那篇我們耳熟能詳、向來被視為佳話佐證的《<金石錄>后序》中,讀出了李清照對趙明誠重物輕人的幽怨。
不知別人對這種“顛覆”的工作如何評價,我是很敬佩著者的眼光的,因為它符合生活的辯證法。世界上哪有完滿無缺的姻緣呢?老輩人說,舌頭和牙齒也有打架的時候,庶幾能道出幾分人性的真實。不過,也許是“顛覆”的工作起步稍晚,或者是局限在學界的小圈子之內(nèi)流傳,或者是人們不愿正視佳話被打破的現(xiàn)實,在更廣泛的范圍內(nèi),“趙李”仍然是中國傳統(tǒng)婚姻的最理想的模式,人們一遇到才子才婦,就忍不住要拿“趙李”來比附,就是才子才婦們自己,也往往私下以“趙李”而期許。
現(xiàn)代“趙李”,僅我與聞過的,即有程千帆沈祖棻先生,“昔時趙李今程沈”,這幾乎是程沈師友輩的眾口一辭。近日又聽說了另一對,就是原執(zhí)教于杭州大學的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蔣禮鴻及其夫人盛靜霞。蔣先生的大著《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曾被人譽為“曠代之作”,其學問自不消說得,沒想到他的詩詞也宛轉(zhuǎn)可誦,更沒想到汪東先生在教出沈祖菜之后,又還有盛靜霞這樣一位同樣以詩詞創(chuàng)作著名的女弟子,乃可以“前有沈祖棻后有盛靜霞”自得。蔣、盛二位的詩詞合集名為《懷任齋詩詞·頻伽室語業(yè)》,《懷任齋詩詞》是蔣禮鴻先生的詩詞集,《頻伽室語業(yè)》(頻伽:佛經(jīng)中的兩只妙音鳥,比喻夫婦唱和)主要收錄蔣盛二人的唱和之作,此書據(jù)聞有香港天馬圖書公司版,而我所藏的是蔣氏門人的自印本,詩詞后附盛先生的自注,也許更為珍貴。偶然展卷,略看了幾首,我就不得不暗地里叫好,轉(zhuǎn)而回頭看書前盛先生寫的《自述》,其中述及婚姻時說:“我自幼喜愛古典詩詞,對歷史上趙明誠、李清照夫婦‘歸來堂’斗茶的故事很向往,認為得一‘文章知己’作為終身伴侶是人生最理想的志趣……兩人同在杭州大學(前稱之江大學、浙江師范學院)中文系執(zhí)教三十余年,他教古代漢語,我教古典文學(重點是唐詩宋詞)。相處五十余年,學術(shù)切磋,詩詞唱和,只有心領(lǐng)神會之樂,從無齟齬勃豀之苦,這是值得我們自豪的。”
盛先生自小向往趙李故事,企盼得一文章知己,而事實上,用今之蔣盛來比昔日趙李,也是不遑多讓的。學問才華且不必論,就是講客觀環(huán)境,應該說今之蔣盛也遠超趙李:昔日趙李切磋詩詞學問,不能出閨中一步,而蔣盛二先生執(zhí)教于同一大學,相得益彰之處,哪里是舊禮教限制下的趙李能夠比擬的呢?蔣盛非趙李能比,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們這一代知識分子遭逢外敵入侵之國難,蔣盛二人輾轉(zhuǎn)流離,而矢志不移,是真正共過生死患難的?!额l伽室語業(yè)》中錄盛靜霞《臥病復員舟中》七律三首,記夫婦二人于抗戰(zhàn)勝利后坐船出川,備極艱險的窘狀,有“驚聽病侶死,愁見萬山環(huán)。不自知生死,猶能裂肺肝”之句,而盛先生事后所加小注尤足驚心,我視為那一時代的重要史實,乃不避做一回文抄公,全引在下面:
舟抵宜昌,尚須分批候換船,數(shù)百人住一大統(tǒng)鋪。余與云從(蔣氏字“云從”)至江邊散步,見野店有售鮮血羹者,不禁垂涎三尺。云從素不食魚,余獨吞一大碗。詎知兩小時后,腹瀉不止,休克。幸在江邊邂逅云從秀州中學同班同學朱有圻君,云從立即雇人力車,將余連衣被抱置車上,送至朱寓。其夫人吳愛群不顧瘟疫,央保姆為余洗滌,復邀宜昌唯一私人醫(yī)生出診。注射針劑,始得控制。蓋所患為急性阿米巴痢疾也。包輪已開出,又隔數(shù)日,始購得東去船票。抵武漢,再換船,抵南京。至云從姑母家休息四天,返揚州。沿途,余病痢,時作時緩,不斷服藥,始能扶病登程。若非云從竭力護理,余早登鬼簿矣。余曾有小詩紀其事,全詩已不復記憶,僅記得斷句云:“神女多情留病客,鬼關(guān)有隙放生人!”
用一句通俗的話說,他們的愛情經(jīng)受過現(xiàn)實乃至生死的嚴峻考驗,而趙明誠則是危難剛到的時候就撒手人寰,趙李的愛情未得到現(xiàn)實檢驗之機會。雖然愛情這東西,不好硬以文學中的“境界”一詞套用,但因了時代的差異,我還是忍不住要下一個魯莽的判斷,蔣盛愛情的境界是超過趙明誠和李清照的。當年新婚,他們二人住在重慶白沙,師友們就已經(jīng)有“白沙今日是蓬萊”的嘆羨,目為神仙眷屬了。
一集《頻伽室語業(yè)》,讓我充分領(lǐng)略了兩位前輩知識分子的“心領(lǐng)神會之樂”。但我?guī)捉?jīng)猶豫,還是忍不住要近乎殘酷地揭破一個事實:盛靜霞先生所謂夫妻二人五十余年“從無齟齬勃豀之苦”云云,其中含有一定的避諱成分。
還是讓原始資料說話。一代詞學大師夏承燾先生既是蔣禮鴻的老師,后又和蔣盛二人同執(zhí)教于杭州大學中文系,浙江古籍版《夏承燾集》第五、六、七冊收錄《天風閣學詞日記》,第七冊中就有關(guān)于蔣盛“齟齬勃豀”的記載:
1955年9月22日,“肅反”學習中,“晨蔣禮鴻交待,涉及靜霞一事,大可怪詫”。
1956年2月6目,“晨晤靜霞,謂前日予諷其誣陷云從,以此暴躁兩日,今日始稍寧靜?!?/p>
1958年4月7日,“反右”中,“見云從交心文字,謂肅反中以被靜霞監(jiān)視過嚴,思在體育場路碰死汽車上,閱之汗毛為起。”
……
夏翁的日記以詞學研究為主,記生活瑣事比較簡略,估計因為蔣禮鴻是他向來鐘愛的弟子(日記中有特贊蔣氏敦厚樸實的話),所以,蔣盛夫婦的一些活動便稍加筆錄,但僅僅以上數(shù)語,已可完全見出事態(tài)的嚴重。“誣陷”,“思在體育場路碰死汽車上”,這哪里是一般的夫妻拌嘴偶爾斗氣呢?當年夏翁“汗毛為起”,現(xiàn)在,尚沉醉于那段美妙愛情和《頻伽室語業(yè)》動人吟唱中的我輩,又怎能不為之悚然!
如本文前述,完美無缺的姻緣,甚至一句爭吵都沒有的夫妻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絕難遇到的,按心理學家的觀點,偶或的小吵小鬧還會增進夫婦的感情。然而,毫無疑問,蔣盛的齟齬絕非此一類型。普通的夫妻鬧意氣,或因品格個性,或因經(jīng)濟,或因婆媳之爭,或因夫家婆家利益糾纏,在蔣盛這里都完全不存在,否則,就不會有那一集《頻伽室語業(yè)》,也不會有那么多師友曾經(jīng)的嘆羨了。而引發(fā)趙明誠李清照琴瑟失調(diào)的“無嗣”,在接受現(xiàn)代文明洗禮的人看來,就更為無稽。那么蔣盛二人情緣的變化屬于哪一種類型?蔣盛的從生死相許至后來一方憤激到要“碰死汽車上”,誰實為之,孰令致之?
顯而易見,這絕不是蔣盛夫婦個人的原因。在正常的人倫被扭曲畸變的時候,一切情感,哪怕夫婦之私,又哪里能由自己掌控呢?對蔣盛兩位先生來說,盡管他們的愛情經(jīng)受過戰(zhàn)火的洗禮和生死的考驗,但那一特殊時期投下的陰霾還是異常濃重的。我注意到,盡管風暴之后,蔣盛二人仍然作詩,但《頻伽室語業(yè)》中卻再也沒有一首唱和之作了。倒是蔣禮鴻先生病逝前一首《無題》詩顯得意味深長,詩曰:飛花飛絮本無心,偶被拈來入短吟。我愛定庵詩句好:“詞家從不覓知音!”“詞家從不覓知音”,蔣先生借用龔自珍詩擬表何意?沒有證據(jù),不敢瞎猜,不過,其心境之悲涼是可以看到的。
有人消解了“昔趙李”的神話,現(xiàn)在我又提醒讀者注意“今趙李”佳話之外的一些東西,性質(zhì)近似,但說句略嫌自負的話,竊以為我的工作也許意義更大,因為它關(guān)涉的非僅當事的“趙李”二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