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研發(fā)與應用已呈現(xiàn)出跨領域、跨地域以及網絡化的特征,這并非單一學科可以解釋與決定的。所以,當前以專家與精英為主導的決策模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科技決策中公民參與的呼聲日益高漲。本文從志愿性社團是公民社會的核心要素入手, 初步探討了我國公民社會在推動科技決策民主化過程中產生的作用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公民社會;公民參與;科技決策民主化
一、公民社會的概念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既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福祉,也帶來許多威脅和災難。而我國一直以來實行的以專家主導的科技決策模式,其局限性也日益凸顯。因此,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公民迫切要求了解國家在科技問題上所制定的相關政策,以在其過程中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由此可見,“科技民主化”勢在必行。
筆者認為,在我國科技決策民主化的進程中,不僅要注重政府的主導作用,更要探尋一條能夠充分發(fā)揮社會能動性,實現(xiàn)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的新型道路:它強調在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和評估過程中,公民與政府及社會精英處于對等狀態(tài),享有平等話語權,在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在政策規(guī)劃和采納過程中公民自發(fā)、主動地與政策制定主體相接觸,從而影響政策的最后形成。公民社會為我們實現(xiàn)這一道路提供了可能。
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公民社會出現(xiàn)于18世紀晚期蘇格蘭和歐洲大陸的啟蒙運動。早期公民社會的概念建立在“國家和社會”二分法的基礎上,即理解公民社會是獨立于國家但受到法律保護的社會生活領域以及與之相關聯(lián)的一系列社會價值或原則。而當代公民社會理論則繼承了這種二分法的基礎,并進一步提出了“國家-經濟-公民社會”三分法,在此意義上的公民社會是介于國家和家庭或者個人之間的一個社會相互作用領域及與之相關的價值或原則。此外,當代學者認為公民社會的核心要素是志愿性社團,有人甚至在二者之間直接劃等號。這種志愿性社團不是建立在血緣或地緣聯(lián)系的基礎上,成員的加入或退出是自愿的,并且不以贏利為目的。它是團體成員基于共同利益或信仰而自愿結成的社團,是一種非政府的、非營利的社團組織。志愿性社團以其非營利性、自愿性等特征為公民提供了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和手段,有效的提高了他們的參與能力與水平[1]。具體說來,以志愿性社團為主體的公民社會在科技決策民主化過程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有以下三個方面:
二、公民社會推動科技決策民主化的作用分析
1.降低科學技術門檻,加強社會公眾輿論,提高科技決策的公民參與率
科技決策往往是牽涉多種因素的錯綜復雜的過程,因而在多元利益結構的社會環(huán)境下,要使決策符合大多數(shù)社會公眾的利益,就必須有各個利益主體對其利益的充分表達。然而,科技政策由于其專業(yè)性強、知識水平要求高等特征為普通公民的進入設置了較高的技術門檻。而志愿性社團則可以通過降低專業(yè)技術門檻、加強社會公眾輿論兩個途徑有效地提高公民參與水平,從而對建立權力分享、權力監(jiān)督和博弈制衡等機制,以及防止政府組織及其官員對政策制定的壟斷,進而增強科技決策對公共利益的回應性,提高科技決策的合法性發(fā)揮重要作用。
2.挖掘各種知識資源,匯聚多方價值取向,增強科技決策的公共理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科技政策的發(fā)展也逐漸呈現(xiàn)復雜性的特征,其涉及的問題既有自然科學的運用,也有社會科學的綜合。同時,由經濟一體化帶來的更加開放的環(huán)境也大大增加了科技運行的風險[2]。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科技政策的制定過程中保持一個開放的領域,保持利益團體的多元化。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把分散在無數(shù)人頭腦中的知識挖掘出來,匯聚社會各方價值取向,從而盡可能地避免任何單個人或團體制定政策時存在的理性缺陷。而眾多的志愿性社團就是一個個專門性的組織,他們可以充分發(fā)揮自身專業(yè)性的特點,還可以廣泛了解和搜集公民對政策意見,從而使當前科技決策主體傾聽來自多方的聲音,形成多元決策的社會互動。
3.樹立以人為本思想,增強社會關懷意識,夯實科技決策的道德基礎
科技如何在造福人類的同時,又有效減少其危險,如何在科技創(chuàng)新的同時,又保證創(chuàng)新的科技具有人本的方向,是當前科技決策必須考慮的問題。因此在每一項科技決策的產生過程中,要充分尊重政策目標群體的意見和建議,提高政策目標群體參與的積極性,通過科技政策主體與目標群體自由、平等的互動使決策扎根于大眾,獲取決策的道德基礎。而作為介于國家與市場之間的公民社會以及其核心要素志愿性社團,有利于綜合社會廣大公民的意愿,傳達目標群體的呼聲。
三、結語
公共政策的最終作用對象應當是公共利益,而科技決策作為政府公共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專業(yè)性強、投資和回報周期長等特征,因此承擔整體社會風險責任的主體并非僅是專家,而是全體社會,科技的發(fā)展應符合社會分配的正義、政治決策的正當性和社會秩序安定性的要求。因此,在我國的改革進程中,政府要加強對公民社會的建設與管理,在社會中努力促進“科技公民”、“科技公民社會”的形成,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公民社會與政府之間合作互補、共生共強的關系,使政府成為公民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守護者,使公民社會成為政府科技決策的信息提供者和決策監(jiān)督者、評估者。只有構建起政府與公民社會間這種強有力的合作關系,才能使公民社會不僅在科技決策中并且在我國整個政治民主化進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
參考文獻:
[1]何增科.《公民社會和第三部門研究導論》[協(xié)同治理].
http://www.governance.cn/governance_ceshi/1226/browarticle.php?wz_id=86,2006年,01期
[2]李俠.《對科技政策制定中的理性基礎的考察》[J].《科學學研究》,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