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是我國目前網民的主要群體,本文分析了學生上網的利與弊,提出規(guī)范學生的網絡意識,全面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正確引導學生使用網絡,構建和諧的網絡新時代。
關鍵詞:互連網;網絡社會;網絡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7)13-0034-02
互聯(lián)網作為一種新技術,這幾年在我國發(fā)展十分迅猛,它滲透到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方便,同時也推進了我國的經濟、文化向前邁進了很大一步。近幾年來,互連網成為學生進行學習、交流和娛樂的重要手段之一,學生上網的人數迅速增長,已逐漸成為網民中的主要群體。
1目前學生上網的現狀調查
根據網民結構調查,我們國家網民的年齡結構和文化程度如表1和表2所示,其中上網的主要群體是具有中學以上學歷的學生,包括18歲以下的中學生和18歲以上的大、專院校的學生,其中18到24歲的學生占了網民的三分之一以上。
2學生上網的利與弊
網絡帶來的好處是多方面的。首先,互聯(lián)網正在成為學生獲取種種信息的最佳來源?;ヂ?lián)網信息容量大,資料查找迅速,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對各方面知識的需求,為學生提供了最為豐富的信息資源。其次,網絡的互動性使學生可以通過網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廣交朋友,參與社會問題的討論,發(fā)表觀點見解,助于拓寬學生的思路和視野,加強青年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增強學生的社會參與度。第三,互聯(lián)網提供了一個面向公眾的場所,能迅速展示個人的能力,表達個人的思想,因而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求知欲,開發(fā)了學生內在的潛能和潛質。
然而,有些學生上網多以玩游戲和聊天為主。有的學生沉溺于游戲中不能自拔,影響了學習和身體健康。在形形色色的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也有如具有消極意識形態(tài)作用的網絡“黑色文化”,渲染色情、暴力的網絡“色情文化”、“暴力文化”,這些都給青年人的健康發(fā)展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據某媒體的一項調查表明,大學生上網主要用于聊天者占34%,主要用于玩游戲者占28%,主要用于查資料者占30%,其他占8%。如此看來,62%的大學生在網上從事與學習、工作無關的活動。
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觀上有社會、學校和家庭帶來的影響,導致學生的心理上產生過多的壓力,需要在網絡中得到通過玩游戲等來發(fā)泄,或通過與不認識的人聊天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和心理問題。主觀上,由于自身懶惰、孤僻等不正常的心理,在現實中不愿意通過付出辛勤的勞動來獲得成功,這些學生希望通過在游戲中勝利過關,獲取意外之財等方式,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輕松地獲取心理上的成就感。
沉溺于網絡之中的學生,他們的思想像洪水一樣需要傾瀉,不能一味靠“堵”來解決,否則他們容易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這就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為他們提供正確的指導,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及時進行解決,采用合適的方法轉移消極的情緒,引導他們的思想走到正確的渠道上來。還要從正面引導學生,使他們正確認識社會和網絡范疇,能正確處理學習和生活上的壓力,不逃避現實,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處理社會問題的能力。
3規(guī)范學生的網絡意識和網絡道德
規(guī)范學生的網絡意識,就是要學生明確網絡的范疇及網絡的作用,正確認識網絡和使用網絡。互聯(lián)網是信息化社會的一個基本載體,其用途主要是:查閱資料;數據通信,如傳送文件;休閑娛樂,如視頻點播、網絡游戲等。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網絡是用來達到某種目的的工具,在人類社會中,人使用工具始終應該處于主導地位,不能讓網絡來控制人的思想。其次,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工具,也應該制訂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其使用,尤其對于網絡這種復雜的工具,更應該在時間、地點和內容等方面加以具體的限定,比如可以參照影視播放的規(guī)則等。第三,網絡社會最終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一種虛擬環(huán)境,我們要看到這個虛擬環(huán)境背后隱藏的實質內容,網絡游戲隱含了巨大的商業(yè)利益等,因此要向學生灌輸這種思想,網絡游戲只是一種娛樂消費,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要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必須要付出辛勤的勞動和努力。
規(guī)范網絡意識,還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加強學生自身的道德素質教育。學校和家庭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應該是全方位的,除了學習,還應該有社會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生理教育。在德育課中增加網絡社會實質問題的認識、網絡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等內容。讓學生認識到網絡社會是一種虛擬社會,它的存在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心理的,而是數字化或電象的,在虛擬社會里活躍的行為主體既不是純粹的人,也不是純粹的機器,而是一種人和機器的混合體,社會學家們把它稱之為電象主體(Cyborg)。學生充分認識到網絡社會與人類社會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打好防疫針,對不健康的東西自然具有了免疫力。
(2) 正確認識網絡的作用,正確使用,適當休閑。讓學生有目的地了解網絡的作用,有機會充分利用網絡的巨大資源。比如學生可以借助網絡探討一些社會問題,完成相關的論文,如《沙塵暴產生的自然原因和社會原因以及防治方法》、《中航油收購新加坡石油公司的事件分析》等,學生參與這些問題的討論,一方面學會利用網絡獲得所需的數據資料,另一方面鍛煉學生的社會分析能力,多方面了解社會。
(3)社會和學校要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和社會活動。課外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競爭意識,如運動、旅游、歌舞比賽和各種社會實踐。打工賺錢也是一種釋放壓力,獲得滿足,并能得到全面鍛煉的好方法,讓獨生子女早點品嘗“生活的壓力”,無形中減輕了學習壓力,國外學生在這方面的做法就值得我們參考。學生要在現實生活當中追求自己的價值,在實踐活動中產生成就感。
(4)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能幫助學生辨證地分析新事物,引導學生正確學習。教師可以利用權威性幫助學生認識網絡中的商業(yè)性,如網站、網吧怎樣盈利等,學生對這些問題有了清楚的認識,自然會控制自己的行為。網絡像電話一樣可以很方便地與他人進行語音、視頻和數據資料的交流,但長時間地使用網絡進行無意義的聊天,容易讓人產生孤僻等心理疾病,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社會活動,提倡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
從人類史的角度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網絡文明創(chuàng)造了以前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貢獻,互聯(lián)網比任何一種技術、手段、力量都能夠最大程度地讓每一個中國人置身現代社會、置身全球化時代的信息經濟共同體。社會和學校要提供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和全面的教育,指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營造和諧的網絡文化氛圍,構建社會主義的網絡新時代。
參考文獻:
[1] 黃暉. 互聯(lián)網進入中國15周年回顧與反思[EB]. http://www.sasscis.org/internettime/1.htm, 2006, 7.
[2] 匡文波. 網民分析[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3] 陳勤. 大學生網絡素質現狀調查:大學生上網做什么[EB]. http://news.xinhuanet.com/edu/ 2003-12/23/content_1208858.htm, 2003,12.
[4] 江麗云. 淺析青少年上網問題及對策[EB]. http://www.cnhubei.com/200503/ca765717.htm, 2006, 7.
收稿日期:2007-05-01
作者簡介:李云(1973-),女,山東青島人,湖南長沙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計算機系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計算機教學方面的相關研究。郵編:410124。
E-mail:lybabyone@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