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享受始終是被當做文化生活中的一種樂趣,而且是被一般沒有這種特權(quán)的人所羨慕與尊敬著的,這只要把一個讀書人的生活和一個不讀書人的生活比較一下,就很容易明白了。一個沒有讀書習(xí)慣的人是被拘束在他的身邊世界中的,在時間與空間上來說,他的生活只是落在一些日常瑣事中,他的接觸與交談只限于少數(shù)幾個相識的人,他的見識只限于身邊的環(huán)境。但是他一旦讀了書,便立刻走進了一個不同的天地。如果他讀的是一本好書,便立刻可以同一個世界上最好的談話者接觸了。
讀書的人往往會被書引到一個思想與反映的世界中去的。即使是一本關(guān)于實在事情的書,因為在親眼目睹這些事情,或參與這些事情,以及從書上所看到這些事情之間是有所不同的,因為在書上看到的這些事情往往屬于一種容量的性質(zhì),而讀者也變成了一個事外的旁觀者。所以最好的讀書方式便是能引我們到這種冥想境界去,而不是一味地堆砌事實。讀報紙花去許多時間,我認為這絕不能算讀書,因為一般的報紙讀者大都只是想獲得一些沒有冥想價值的事實報道。
宋朝詩人黃庭堅說過這樣的話,他說:“士三日不讀,則其言無味,其容可憎?!彼囊馑际钦f讀書可以使人可愛而有味,這便是讀書的整個目的,也只有以此為目的的讀書才能稱為一種藝術(shù)。一個人讀書不能僅僅為“增長學(xué)識”,因為他如果一想起要增長學(xué)識,那么所有的讀書的樂趣都完全沒有了。
因此我把有味或有興趣讀書認為是一切讀書的鑰匙。這一來,讀書就必然是興趣,是自己的選擇個人的需要,正如對于食物的欲望一樣,最佳的食法,必定是這個人挑選他所喜歡的東西吃,因為這樣吃下去的東西就一定能消化,讀書也正和吃東西一樣。甲的美味也許便是乙的毒藥。在讀書的選擇方面,一個教師不能強迫他的學(xué)生愛其所愛,父母也不能期望子女與自己有同樣的志趣。如果一個人對他所讀的書沒有興趣,那么一切都是白費的。
選自《閱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