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京的服飾吸收了滿族服飾的特點,男子需剃發(fā)垂辮,不論種族與老幼都戴帽子。帽子的種類很多,主要有禮帽、便帽與風帽。禮帽也叫官帽,被稱為“大帽”。便帽,俗稱“小帽”,是各階層人士日常居行所戴的帽子。其式樣很多,因地、因時、因人而異。最常見的就是“瓜皮帽”,由6塊下寬上尖同質(zhì)地料子拼縫而成,呈半個西瓜狀。帽分6瓣,取“天地、四方”、“六合統(tǒng)一”之意。瓜皮帽不分尊卑、無論老幼都喜歡戴。
男子的服裝有袍、襖、衫、褲、褂等,其中袍、褂是主要的禮服。長袍的特點是,長過膝、領為圓,帶大襟有扣襻,袖適中,擺開衩。按規(guī)定:皇室宗族的長袍前、后、左、右開四衩,官吏的長袍開兩衩。開衩的長袍,袖口要裝飾箭袖,形似馬蹄,故名“馬蹄袖”,平時翻起,行禮時放下。普通百姓穿的長袍下擺不得開衩,俗稱“一裹圓”,袖口為散口狀。所謂“褂”,多穿在外面,叫外褂、行褂。馬褂類似外罩衣。其長僅到腰,對襟,圓領,有開衩,帶扣襻兒。還有一種大襟馬褂,腰身較長,袖也較長,無論是對襟,還是大襟馬褂都可以做成單、夾、皮、棉,以適應四季的變化。在穿鞋方面,男子著便裝時,以穿布、緞面料的鞋為主。著公服時,需要穿靴,材質(zhì)為布、緞、皮等。
漢族婦女服裝一般有披風、襖、裙等。披風即外套,作用與男人馬褂相似,其制有對襟,有大襟、大袖,擺下長過膝。披風內(nèi)依次為大襖與貼身小襖。下裝為遮足長裙。滿族婦女便裝,一般為長袍。漢族婦女有纏足的習慣,著弓鞋(尖足鞋)。滿族婦女不纏足,多穿裝有木底的繡鞋,俗稱“高底鞋”、“花盆鞋”。
民國時期北京的婦女,以前一般為上衣下裙。青年婦女多喜歡穿瘦身秀長的衫襖,衣領挺高,下穿黑長裙。直到上世紀20年代后,才對\"曲線美\"感興趣,將滿族穿的長袍推陳出新,改造成近代體現(xiàn)女性曲線美的旗袍。
北京除漢、滿族外,還有蒙、回、藏等民族。蒙族世代習慣于草原生活,服裝類似滿族。其外衣多為窄袖長袍,為色澤艷麗的綢緞所制,腰間圍系寬寬絲絳的各色腰帶;袍內(nèi)著襖、褲;腳多穿長統(tǒng)靴或緞靴。女子長袍之外多套一馬甲。其他方面男女差別不大,唯有帽式、發(fā)式、頭飾等不同。直到上世紀20年代初,西裝從國外傳入,在正式場合男子穿著很普遍,而且以青年人為多。
民國成立后,政府曾發(fā)布\"剪發(fā)通令\",而且還制定了\"服制條例\"。條例中規(guī)定了男子和女子禮服式樣。男子禮服分為大禮服和常禮服二類。大禮服幾乎完全仿照西式;常禮服有西式和中式兩種,中式為褂袍,高領對襟短襖,里穿長袍,頭戴瓜皮小帽。女子禮服,上衣長度與膝蓋齊,袖和手腕齊,對襟,帶領,左右前后都開禊。下為帶褶的筒裙,上緣兩端有裙帶。女子上穿高脖領中袖短襖,下著長裙。
作者單位: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