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北京提起“天橋馬連良”,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被稱為“天橋馬連良”的是天橋著名演員梁益鳴。
梁益鳴是北京通縣千塘村人,本名梁大龍,1923年加入天橋“群益社”科班學(xué)習(xí),排行為“益”字,故名梁益鳴。后來他在天橋演出了近40年。
20世紀(jì)40年代,他參加了張寶華組班的天樂園戲院,以梁益鳴、張寶華為主演的名華京劇團(tuán),當(dāng)時梁益鳴在城南觀眾中就頗有名聲。
梁益鳴在天樂園戲院演出的時間最長。天樂園戲院舊址就在今天的宣武區(qū)天橋樂茶園,始建于1933年。梁益鳴在天樂園演戲時,常常滿座。天樂園戲院具體方位在今天萬盛劇場的東邊,天樂園東邊緊挨著公共電車總站。原天樂園戲院東墻上開著四個窗門,梁益鳴演出時,東墻上的窗戶也坐滿了人,筆者當(dāng)年就曾從外面電線桿上,爬上窗戶,觀看演出,在窗戶上免費看戲。那會的人厚道,也不干涉。
梁益鳴在演出《四郎探母》時,在末尾的“西皮快板”中,一聲“叫小番”,真如真雷貫耳,聲驚四座,無不報以掌聲,凡是他唱的馬派戲,真如馬連良先生一樣,不僅形似,而且神似,眉端唱都會引起暴風(fēng)雨般的掌聲。和他同臺演出的張寶華、龐德云、王益祿、王德元、李益善等,也很受歡迎。
梁益鳴學(xué)習(xí)馬連良先生,是1938年的一次偶然機(jī)會,在新新戲院(即西長安街首都電影院)看到馬先生演出,就產(chǎn)生了無比的鐘慕之情,因此下決心學(xué)習(xí)馬派藝術(shù)。此后,凡有馬先生的演出,他肯定去看,有時沒有座位,他就站在臺下,聚精會神地把戲看完?;丶液蠓磸?fù)研究唱腔、身段,探微求真,孜孜不倦。他還向馬先生的鼓師、琴師及同馬先生合作過的演員求教,還不惜重金請對馬派藝術(shù)有研究的一些專家給自己說教。他還數(shù)次托人請馬先生將他收為門下。由于某種原因,當(dāng)時終未達(dá)夙愿。但是,由于他刻苦的鉆研,終成為廣大聽眾公認(rèn)的“馬派”藝術(shù)家,有了“天橋馬連良”和“小馬連良”的稱號。
一直到解放后,1959年,經(jīng)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張夢庚介紹,六月初在北京前門飯店,非常隆重地舉行了梁益鳴拜師馬連良的儀式。當(dāng)日文藝界百余人參加祝賀,梅蘭芳、尚長華等藝術(shù)大師也都出席并講話,一是成為藝壇佳話。
后來在“文革\"中,被觀眾長期愛戴的梁益鳴竟成了“攻擊旗手”、“死心塌地反對革命”的反革命分子。其罪證就是1962年春天,他緊步馬連良后塵,演出了吳晗的《海瑞罷官》,被掛上了黑幫牌子,剃了陰陽頭,接連受批斗,下去勞動改造。從1966年8月起,梁益鳴的工資由150元降為60元。后來干脆勒令出京劇團(tuán)。他哭叫無門,由于憂郁憤懣,于1970年10月離開了人間。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才得以平反昭雪,并為他隆重舉行了追悼會......